评论丨10分钟读取信息2万次,APP窥私顽疾要“逗硬”

发表时间:2020-06-09 18:45:57 作者:编辑部 来源:游戏王国 浏览: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亿航智能获得全球首个自动驾驶飞行器物流试运行许可证》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评论丨10分钟读取信息2万次,APP窥私顽疾要“逗硬”。

原标题:评论丨10分钟读取信息2万次,APP窥私顽疾要“逗硬”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网友利用App隐私记录功能记录手机上安装的App访问个人信息的过程,这些数据令人大吃一惊。有人发现,自己手机上安装的很多App存在频繁自启动,访问、读取手机信息的现象。其中一款移动教学软件“优学院”十几分钟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另一款办公软件“TIM”一小时内尝试自启动近7000次,并不停读取通讯录;还有很多常用的社交、办公、娱乐软件也都存在后台高频率读取着手机信息行为。而进行投诉后,App运营商均未给予明确答复。

该针对手机App“偷窥”乱象的调查,再次引发了人们对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担忧。事实上,刚刚通过,将于明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针对该问题提供了规制框架,其中第1034条明确宣示了“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就手机App所收集的信息来说,只要是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识别用户的信息,都属于其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码、行踪轨迹、电子邮箱等。而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都属于信息的处理。

手机App收集个人信息,要考虑是否违反了“必要原则”。结合《网络安全法》第41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有些App在用户注册时,必须授权位置信息、储存空间和设备信息,否则无法下载或使用。当此类信息与App本身使用关联性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必须授权”其实违反了“必要原则”,构成过度收集。

民法典同样规定了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条件,包括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但从实践来看,运营手机App的平台公司,往往在用户注册时,要求用户同意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而用户为了使用特定的App也只能选择同意。问题在于,个人信息主体同意的前提应当是完全知晓信息处理的具体规则和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但运营App的平台公司是否都做出了非常清晰的、容易理解的、完整的说明呢?这仍有待观察。比如报道中提及的那款移动教学软件,在十几分钟访问用户的手机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如果用户清楚知晓会有这样的运行机制,想必没有人会愿意继续使用该软件了。

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能看到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并责令整改的消息,但似乎屡禁不绝,让用户不胜其烦。我们要看到,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已明确,但很多平台公司之所以仍然实施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一方面可能是违法成本不高,另外在监管上还存在一定不足。

从网络治理的角度来看,行政机关应当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管。尤其是强化事前的监管,对相关平台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进行事前的审查,防患于未然。此外,个人信息过度收集还需要行政机关相互配合联动,市场监管部门、网络监管部门等形成合力,严厉打击此类行为。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周友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游戏网

编后语:关于《评论丨10分钟读取信息2万次,APP窥私顽疾要“逗硬”》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台积电股东会谈“华为禁令”:这出戏还会继续,将找到方法一一化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推荐

相关应用推荐

玩家点评

条评论

热门下载

  • 手机网游
  • 手机软件

热点资讯

  •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