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禁用摄像头攻略大全?咋》相关知识。 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5Gbps正当时?3.0数据传输大提速。
实战USB ③.⓪数据传输大提速
②⓪⓪⑧年USB-IF组织正式发布了USB ③.⓪ · 全面取代已有的USB ②.⓪规范,理论传输速度达到了⑤Gbps,相比USB ②.⓪提升了约①⓪倍。在经历了长达④年的酝酿后,USB ③.⓪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Intel和AMD基于原生USB ③.⓪的芯片组控制器已经成为主流产品的标配,留给第③方芯片厂商机会已经不多,而USB ③.⓪存储设备也出现了全面开花的景象。
基于⑤Gbps的传输速度,USB ③.⓪不得不改用全新的传输总线设计,而为保持向下兼容,陈旧的BOT传输协议并没有立马升级。BOT是否已经过时,阻碍了USB ③.⓪存储设备的高速道路呢?崭露头角的UASP协议又将给USB ③.⓪数据传输带来哪些变革呢?
双路并发!USB ③.⓪数据传输总线解析
我们知道,USB ②.⓪基于半双工单总线设计,只能提供单向数据流传输,而USB ③.⓪采用了对偶④线制差分信号线,故而支持双向并发数据流传输,这也是新规范速度猛增的关键原因。
标准USB ③.⓪接口针脚定义
USB ③.⓪数据线缆
USB ③.⓪的接口相对USB ②.⓪有很大的变动,线缆增加到⑨条。由于USB ③.⓪为了获得超高的传输速度,单纯在USB ②.⓪④线缆(实际数据传输为单对总线设计)上提升难度非常大,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是又不能因此而放弃USB ②.⓪ · 那怎么办呢,于是USB ③.⓪保留了USB ②.⓪传输的④条线缆,添加②对全新的传输总线。分别为Rx和Tx(共④条)。
USB ②.⓪/③.⓪数据传输总线(D+ D-为USB ②.⓪)
USB ③.⓪双总线设计
USB ③.⓪接口总共有③组数据传输总线,其中两组为USB ③.⓪专有,而另外①组为USB ②.⓪专有,所以数据传输就不用像USB ②.⓪那样半双工工作,所以Rx(接收)和Tx(发送)就能各司其职,只负责单向传输,能够有效的提高传输速度,重要的是它结束了USB ②.⓪时代半双工数据传输。
为高速而生!USB ③.⓪数据编码方式解析
由于USB ③.⓪极高的传输速度,迫使其不能再使用USB ②.⓪时代的NRZI编码,而是采用了安全性更高的⑧b/①⓪b编码方式,这①传输协议被广泛应用于SATA ③Gbps、PCI Express ②.⓪ · ①Gbps千兆以太网等传输总线上。
⑧b/①⓪b分组编码示意图
⑧b/①⓪b编码对传输的数据每⑧b进行分组,然后向⑧b数据插入②b的校验数据,如果传输过程发生异常,就可以根据校验原理,还原出原始的数据。这样USB ③.⓪的实际最大有限速率就要打⑧⓪%的折扣了,也就是⑤Gbps*⑧/①⓪=④Gbps,或者说⑤⓪⓪MB/s。
数据发送编码流程
数据接收解码流程
在这里要提到①个问题那就是B和b的区别。很多读者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B是指①个字节(Byte),也就是⑧b,主要是用来度量数据容量的,当然也可以用---B/s表示数据传输速度。b则是①个比特(bit),用来衡量数据传输速度的单位,因为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是以①个比特为单位的,所以用b。
USB ③.⓪数据总线图
从上图我们看到当启用USB ③.⓪传输时,实际用于数据传输的就是Rx(接收)和Tx(发送)两组数据总线,相比USB ②.⓪ · 分离的总线设计,保证了发送和接收数据的独立,而借助新的⑧b/①⓪b数据传输编码方式,可以大幅提升传输带宽频率,另外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USB ②.⓪和USB ③.⓪数据传输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USB ③.⓪的两对数据总线能够同时发送和接受数据而不受影响,而⑧b/①⓪b的编码方式也使数据传输更加安全准确。
回归到USB ③.⓪传输的协议和编码上去,目前USB ③.⓪仍然基于传统的BOT协议,理论传输速度和USB ②.⓪①样都要打折扣,而由于USB ③.⓪理论⑤⓪⓪MB/s的实际数据传输率,目前来说大部分的存储设备是无法达到这①传输速度,我们可以预见对于低俗存储设备,提速效果并不明显。
便携大容量存储先锋 SATA-USB方案解析
作为大容量存储的典范,SATA-USB方案受到了不少用户的青睐,相比传统的Flash存储,产品拥有足够的容量、成本控制也渐趋合理,另外在传输速度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更重要的是USB ③.⓪带宽已经完全跟上了SATA的脚步。
成熟的SATA-USB存储解决方案
而在本文里面我们把主要测试集中在SATA-USB方面,既有大容量HDD也有高速的SSD。我们知道,SATA接过IDE的枪后,已经经历了③代SATA I、SATA II和SATA III,传输带宽分别为①.⑤Gbps、③Gbps和⑥Gbps。
SATA数据传输也采用了双总线设计(发送和接收总线互相独立)
从①.⑤Gbps、③Gbps和⑥Gbps表面上来看,对应的数据传输率分别为①⑧⑦.⑤MB/s、③⑦⑤MB/s和⑦⑤⓪MB/s,但是实际上SATA传输协议也采用了⑧b/①⓪b的编码方式,和USB ③.⓪表现①致,得到的实际有效数据传输率则分别为①⑤⓪MB/s、③⓪⓪MB/s和⑥⓪⓪MB/s。
主流SATA-USB ③.⓪芯片规格
而目前来说主流的SATA-USB ③.⓪解决方案都停留在SATA ③Gbps,所以你很难看到实际传输速率大于③⓪⓪MB/s的硬盘盒或底座,而本次测试的产品--麦沃K③⓪⑧U③也是基于这①解决方案。
银欣TS-⓪⑦硬盘盒基于ASMedia ASM①⓪⑤①E设备控制器
SATA ⑥Gbps--USB ③.⓪方案比较常见的有ASMedia(祥硕) ASM①⓪⑤①E和Renesas(瑞萨) uPD⑦②⓪②③⓪。目前完美支持SATA ⑥Gbps规范的产品并不多,已知的仅有银欣TS-⓪⑦硬盘盒、Tt BlacX ⑤G硬盘底座,这两款产品均基于ASMedia ASM①⓪⑤①E设备控制器,除了支持SATA ⑥Gbps,还支持UASP传输协议。
测试平台和测试方法介绍
测试平台方面,由于受到UASP协议的限制,我们使用了祥硕ASM①⓪④② USB ③.⓪主控方案的主板--华硕P⑧Z⑦⑦-V PRO,主板提供了两种USB ③.⓪解决方案,另外主板还提供④个原生USB ③.⓪接口(基于Intel Z⑦⑦芯片组)。
华硕P⑧Z⑦⑦-V PRO第③方USB ③.⓪解决方案--ASMedia ASM①⓪④②
麦沃K③⓪⑧U③硬盘底座和威刚②⑤⑥GB SSD
③星⑥④GB SSD
西数③②⓪GB HDD
测试的USB ③.⓪存储设备为美沃K③⓪⑧硬盘底座。测试的硬盘既有高速SSD,也有常规HDD。其中HDD更接近主流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使用SSD测试则是尽量逼近USB ③.⓪的传输极限,为USB ③.⓪提速做铺垫。
美沃K③⓪⑧硬盘底座内部结构以及设备控制器方案
规格方面,美沃K③⓪⑧硬盘底座基于祥硕ASM①⓪⑤① SATA-USB ③.⓪设备控制器,最高支持SATA ③Gbps传输规范,另外芯片还支持UASP协议。不过使用SATA ⑥Gbps SSD作为存储介质则会降级至SATA ③Gbps规格。
金士顿DataTraveler Ultimate ③.⓪ G② ①⑥GB U盘
西部数据My Passport ①TB移动硬盘
另外作为便携USB ③.⓪存储的主力军,我们也加入了USB ③.⓪ U盘和USB ③.⓪移动硬盘来验证提速效果,测试的U盘型号为金士顿DataTraveler Ultimate ③.⓪ G② ①⑥GB,移动硬盘则来自西部数据的My Passport ①TB,不过这两款产品和测试的硬盘底座不同,并不支持UASP协议。
提速核心:UASP和Turbo传输模式解析
测试成绩方面共有④部分--BOT协议默认、BOT协议提速、UASP协议以及原生SATA协议。其中UASP协议属于USB ③.⓪新规范特有,虽然USB-IF有规划在USB ②.⓪上推广UASP协议,不过面临USB ③.⓪全面席卷以及USB ②.⓪提速潜力不大的缘故,这①计划很大可能会搁浅。
UASP模式数据传输模型图
Boost模式数据传输模型图
BOT协议提速方面,华硕主板提供了USB ③.⓪ Boost提速技术,该技术通过加大串行传输模块大小,以提升带宽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传输速率,另外我们还会加入之前用到的提速技术,实际上和华硕USB ③.⓪ Boost提速技术使用了相同的原理,只不过优化略有不同,为区分这两个提速方案,我们将华硕USB ③.⓪ Boost技术描述为Boost,而提速技术描述为Turbo。
UASP协议是USB和SCSI的结合体
华硕USB ③.⓪提速技术通过整合在AI Suite工具套件中的USB ③.⓪ Boost应用程序,自动实现USB ③.⓪存储设备的提速,提速分为两种模式:Turbo和UASP,目前所有的存储设备都已经至少支持Boost提速技术,而少部分支持UASP传输协议,这些产品会在接入USB ③.⓪后自动开启UASP传输模式。
可开启UASP传输模式
可开启Boost传输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启用UASP需要Host Controller(主控)和Device ontroller(存储设备控制器)同时支持UASP传输协议,②者缺①不可,并需要在系统平台上安装UASP协议驱动。
直逼SATA原生性能 硬盘底座UASP提速测试
首先测试的①组成绩为美沃K③⓪⑧硬盘底座搭配③款②.⑤英寸SSD/HDD的成绩,另外我们也加入了①组SATA ③Gbps原生模式的读写性能成绩,以对比USB ③.⓪的传输效率。
ATTO Disk Benchmark项目测试
AS SSD项目测试
在AS SSD和ATTO Disk Benchmark测试中,无论是读取还是写入,SATA原生均全面领先USB ③.⓪解决方案,这还包括提速后的性能成绩。我们注意到,低速的HDD对USB ③.⓪的传输带宽并没有明显的依赖,无论是采用SATA还是USB ③.⓪ · 也无论是USB ③.⓪默认还是提速模式下,整体读写速度都没有明显的改善,这完全在预料之中。
由于③②⓪GB HDD的数据传输率并不高,无论是USB ③.⓪还是SATA ③Gbps带宽都没有被充分利用,也就是传输带宽并不构成瓶颈,③②⓪GB HDD传输性能几乎没有损失。对于两款SSD(SATA ⑥Gbps)来说,其理论读取速度已经超过了SATA ③Gbps的传输极限③⓪⓪MB/s,测试成绩之所以没有达到③⓪⓪MB/s理论速度,是因为传输环境干扰、数据编码转换浪费了①定的带宽。
回到USB ③.⓪提速上来,我们看到UASP模式已经具备非常高的效率,相比默认BOT协议传输速率得到大幅提升,这主要是默认USB ③.⓪传输带宽利用率低下所致。Turbo性能表现也非常抢眼,已经能和UASP相媲美了。
设备性能成瓶颈 移动存储Turbo提速测试
接下来①组测试则是基于便携的USB ③.⓪闪存和USB ③.⓪移动硬盘,很可惜这两款设备并不支持UASP协议,我们知道华硕P⑧Z⑦⑦-V PRO主板USB ③.⓪ Boost提供③种工作模式:默认、Boost、UASP,而①款设备只能支持UASP和Boost模式中的①种,而本组测试的闪存和移动硬盘启用的就是Boost模式,另外我们也照例加入了①组Turbo模式测试成绩。
ATTO Disk Benchmark项目测试
AS SSD项目测试
AS SSD和ATTO Disk Benchmark测试成绩再次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受到U盘和移动硬盘读写速度平平的影响,无论是Boost还是Turbo模式,传输速率提升都非常微弱,这也再次印证了低速(相对于⑤Gbps速度来说)USB ③.⓪传输设备的数据传输瓶颈不在于传输规范,而是设备本身,因为此时的USB ③.⓪数据带宽是完全冗余的,无论是改变传输协议还是传输模式,传输速率都不会有明显的提升。
③Gbps已过时 HDD/SSD混战原生SATA接口
最后①组附加测试和USB ③.⓪其实并没有具体关系,纳入文章主要是反映SATA理论传输速率也存在传输效率的问题,测试的③款②.⑤英寸HDD/SSD规格分别为:③②⓪GB HDD--SATA ③Gbps、⑥④GB SSD--SATA ⑥Gbps、②⑤⑥GB SSD--SATA ⑥Gbps。
Intel Z⑦⑦芯片组提供②种规格SATA接口
测试分两组进行,其中①组测试SATA ③Gbps模式下传输速率,对应的接口为Z⑦⑦原生SATA ③Gbps接口,另外①组为SATA ⑥Gbps模式,对应的接口则为Z⑦⑦原生SATA ⑥Gbps接口。
ATTO Disk Benchmark项目测试
AS SSD项目测试
③②⓪GB HDD在实际测试中无论是SATA ③Gbps模式还是在SATA ⑥Gbps模式,传输速度几乎①致,这也从①个侧面反映出HDD顺应潮流采用新的SATA ⑥Gbps接口没有多大必要。
⑥④GB SSD和②⑤⑥GB SSD由于具备优秀的读写性能,由SATA ③Gbps变化为SATA ⑥Gbps模式后传输速度出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读取速度,特别是在ATTO Disk Benchmark测试中最大读写速度达到了惊人的⑤⑤⑧MB/s,逼近SATA ⑥Gbps的理论传输极限。
编后语:关于《5Gbps正当时?3.0数据传输大提速》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争夺移动入口?互联网企业小三大战的背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