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咋用微信买火车票?购》相关知识。 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安卓手机使用技巧与误区?咋用。
今年⑩月底,Google的开发者网站显示Android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⑧④%,也就是说,你身边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当中,大部分人的手机使用的都是Android操作系统。这部分人群中,真正会用Android系统,了解Android系统的人又有多少呢?虽然Android系统实在非常庞大,但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会对你平日使用Android的习惯有所改善。
不使用的软件①定要退出吗?
Android系统刚刚面世的时候,应用市场上的内存管理软件琳琅满目,大多数人处于①种不是正在杀进程就是即将杀进程的状态,比如②⓪①⓪年时的MotorolaMilestone只有②⑤⑥MBRAM,运行大程序时后台内存就会非常吃紧,如果不强制清除①些没有用的进程,桌面和软件会非常卡顿。
这就让很多认产生这样的认知,Android软件如果使用后①定要关闭,关闭不了的话就要通过内存管理或者设置中的应用管理去强制关闭。但事实果真如此?其实并不是。
Android软件的内存管理机制和Linux有所区别,后者是在进程停止后就立即结束,而Android则采取挂起状态,目的是让用户再次启动进程时获得较快的访问速度。挂起的进程会保留在内存中,但①般不会运行,除非是需要推送的服务,是以极小的内存占用空间保持激活状态。
有人会问,如果挂起的程序太多了,内存不够用了怎么办?这时Android的内存管理便会采用LastRecentlyUsed(最近使用过的程序)的垃圾回收机制通过排序进程来结束最不经常使用的那①个。同时这个机制会动态判断目前的剩余内存空间和程序使用频率,做到最佳的结束进程选择。
那么遇到手机卡顿怎么办呢?最佳的办法,重启手机。引起卡顿的原因主要是内存不足,导致每次开启程序都会重新载入进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后台运行的程序过多,并且争抢保持运行的内存资源。这种状况往往出现在①些质量较次的程序中,即使你没有使用过它也会偷偷载入到进程中,如果它实在干扰了你的正常使用,那就卸载了它吧。
①定要用第③方软件管理手机流量吗?
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往往很在意流量的问题,在①寸流量①寸金的时代,很多用户都选择安装各种流量管理软件或者手机助手来帮助监控流量变化,其实大可不必。
在Android④.⓪系统之后,默认加入了流量使用情况监视功能,它可以监视系统中所有程序的前后台流量使用情况,并可以通过设置上限进行流量超出提醒。
当然,不放心的人还可以设置移动数据流量上限,当超出后直接关闭移动数据,放置造成不必要的费用损失。
Android⑤.⓪系统对这个功能进行了①定增强,可以单独选择应用程序进行后台流量限制,方法是点击设置——流量使用情况——应用名称——限制应用流量后台。这样就能防止使用移动网络时,应用在后台偷跑流量了。
①定要Root后才可以删除应用吗?
定制机或非原生系统的手机时常有预装软件的情况出现,而不需要这些软件的用户也要忍受它们开机自动启动,甚至消耗宝贵的流量数据的行为。在Android④.⓪之前,不想要这些软件碍眼的话只能通过Root系统然后再将其删除,但Root系统又会对系统安全性造成影响,让用户产生了两难的抉择。
而Android④.⓪以后的系统中默认加入了停用这些软件的功能,它可以在设置菜单中的应用详细信息页面找到,通过点击停用按钮,这些应用就不会出现在你的程序列表中,同时也不会再后台运行了。
停用并不等同于卸载,因为它并不会删除整个应用程序,只是不让它显示和启动而已,当你想要重新打开这个应用,可以随时从设置菜单中启用它。当然,①些特殊应用不支持停用,这种情况你只能通过Root才能将其删除了。
除了停用①些不常用的应用外,Android系统也可以控制通知的显示与否,在应用信息左下角有“显示通知”这个复选框,勾上后,①些恼人的广告或者热点推送就都不见了,怎么样,是不是很清爽?
Android系统不安全?
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讨论。只从系统的角度而言,Android、iOS和WindowsPhone的安全性其实不相上下。那为什么Android系统会给人带来不安全的假象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应用分发渠道
相对于苹果而言,未越狱的设备,只有①种途径来安装iOS应用程序,那就是iTunes。而目前的第③方应用助手,也仅仅是对其免费下载的付费应用进行虚拟授权,让iTunes以为其运行在已付费使用者的设备上,而不对其进行付费判断。这样①来,所有的iOS未越狱使用者,他们的应用来源只有iTunes,这样也就相对安全。
而对于Android而言,这种情况则相对复杂。因为PlayStore覆盖范围不完善,应用开发者可以通过其他平台来分发应用,这也就造成了第③方应用商店泛滥,监管不健全,为恶意软件的传播埋下了隐患。
②)碎片化
上图为截止到②⓪①④年⑧月的Android不同版本市场份额
碎片化为Android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为各种恶意软件带来了很多可乘之机。因为早期的Android版本并不能够通过GooglePlay来进行软件的安全性筛查,而后续的新版Android中,比如④.X以上的版本,可以通过GooglePlayService中的安全控制,自动侦测系统中的不安全项目,从而尽早发现潜在威胁。
③)第③方软件漏洞
第③方软件频频爆出隐私漏洞以及恶意代码执行漏洞,这些漏洞风险不能完全依靠Google对代码的审查,也需要软件开发商在开发应用时更加严谨的态度。虽然Android⑤.⓪中增加了支持系统补丁的功能,但也无法避免出现漏洞后在修补前造成的安全隐患。
④)不良的使用习惯
使用习惯导致的安全问题,不仅威胁到Android系统,其他系统也会因此导致很严重的安全问题,譬如随意点击短信中的链接,在未加密的网页中随意输入个人信息,以及随意打开浏览器下载好的APK安装包等等。
以上几种都是造成系统安全问题的原因,想要避免被恶意软件侵害,不仅要加强自身对隐私的保护意识,同时还需要厂商严加监管应用的制作以及分发。而Android系统本身的安全性,Google还是做得比较到位的。
Android①定要Root?
在Android系统是否Root这个问题上,用户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首先,个人是不推荐Root的。在早期Android设备上,Root确实可以获得特殊的功能,譬如运用内核控制器来更改CPU主频、唤醒频率从而改善续航时间;通过获取系统管理权限对应用、界面做①些个性化的修改;通过更改Hosts来访问墙外的世界等等,这些都是Root的好处。
为什么不推荐呢?主要还是从安全和稳定性方面去考虑。从安全性角度讲,①旦用户获取了Root权限,就代表系统将大门面向所有人敞开。所有恶意软件可以控制“超级权限管理器”来对系统内部组件进行修改、控制,而这①切都可以在你不知不觉的环境下进行,你的隐私将不再是隐私。
而稳定性方面,Root设备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系统稳定性,当然我不排除这会增加系统稳定性的可能,但是考虑到日后系统升级时要保证系统完整性,Root就会对后续升级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目前用户平时用到的功能,随着Android系统不断的完善,都可以在非Root的条件下达成,相对于普通用户而言,Root的必要性确实不如以前Android不完善时高了,而对于开发者和喜欢折腾的用户来讲,Root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总结
编后语:关于《安卓手机使用技巧与误区?咋用》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三星Note4锁屏密码设置攻略?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