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中概股疯狂一夜:阿里狂飙逾4000亿 京东突破千亿美元》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图书馆留言大叔":网红只是一阵风,我始终还是农民。
“我变成网红,就像是把一身黄袍给农民穿,穿了两天,黄袍一脱,还是农民。如果我把心放在黄袍上,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就完了。无论如何,我始终还是一个农民,我能平静地接受这个事实。”
这是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打工的第17年。他根本不会想到,濒临失业、回乡的自己,会因为一则图书馆留言出名。
6月24日,吴桂春要和东莞图书馆告别。在退读者证时,他在留言表上写下一段话:“我来东莞17年,其中在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今年疫情让好多产业倒闭,农民工也无事可做了,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
这封131字的告别信被发在网上,吴桂春一下子就成了“网红”。网友评论说,“这段文字朴实无华,有叙有议。作为一名农民工,能写出这么精美的留言,胜于一大批文化人”。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个54岁的湖北人继续留在了东莞,得到了一份小区绿化员的新工作。
从上班的地方骑自行车到图书馆,只要十几分钟。吴桂春重新办了一张图书证,他说,像他一样爱看书的农民工还有许多,自己只是比较幸运的那一个。
东莞这座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有900多万的外来人口,他们大多来自广西、湖南、湖北,在工地的脚手架或是工厂的流水线上谋生。东莞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晓伟记得,每天,图书馆都有很多像吴桂春一样的外来工光临。“有的读者以前是自己来看,在东莞安家落户后,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
突然的走红,让吴桂春受宠若惊,“我变成网红,就像是把一身黄袍给农民穿,穿了两天,黄袍一脱,还是农民。如果我把心放在黄袍上,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就完了。无论如何,我始终还是一个农民,我能平静地接受这个事实。”
“网红只是一阵风,不劳动要喝西北风。”吴桂春说。
“湖北农民工,吴桂春”
吴桂春个子不高,长了一张朴实憨厚的脸,总是笑眯眯的样子,讲话时慢条斯理的,口音很浓。在东莞图书馆看了12年书,工作人员对他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很脸熟,喜欢去三楼,经常在书架前找书”。
工作人员真正留意到他,是6月24日上午。当时,吴桂春刚退掉自己的读者证,站在一楼服务台前,和一个小伙子谈历史,聊岳飞、秦桧和宋高宗,两个人都眉飞色舞的。过了一会儿,小伙子问,你这么喜欢读书,为什么要把读者证退掉呢?吴桂春说,在这看了十几年书,本来不想退,但现在厂关了,找不到工作,准备离开东莞回老家。
听到吴桂春的答案,工作人员有些动容,请他给图书馆写几句,留个纪念。吴桂春接过留言表和笔,低头想了几分钟,写了九行话,署名为“湖北农民工,吴桂春”,便出门骑着一辆共享单车离开了。
按原本的计划,在退掉图书证的第二天,吴桂春准备彻底离开这座生活了17年的城市。
吴桂春的老家在湖北孝感,今年1月他揣着几千块的积蓄,回老家应城市(县级市)过年,却赶上了疫情,一耽搁就是小半年。
他听以前的工友说,受疫情影响,很多小企业都倒闭了,许多从外地回了东莞的工友也失业了,找不到新工作,铺盖一卷回了老家。
吴桂春打工的鞋厂是个几十人的小作坊,厂里平时都做出口贸易。国外疫情暴发后,鞋厂一下就没了生意。“以前刚过春天,订单就开始进来了,到了夏天进入旺季,一个月最多能有好几万双的单子”。鞋厂杨老板是温州人,他想转行做口罩加工,但做口罩也需要资质,路都被堵死了。
吴桂春在心里做好了失业的打算,6月24日一早,他回到了东莞的住处。那是一栋逼仄的握手楼,离鞋厂很近。属于他的空间只有六平米,刚够摆下一张上下铺的铁架床,房间里有一扇透气的小窗户,平时需要和四户人家共用厨房和厕所。住处往西南两公里,就是他最爱去的东莞图书馆。
他的日子总是省吃俭用地过着。以前在鞋厂打工,平均下来一个月挣3500块,2500块要给上研究生的儿子留着,再用180块交房租,早上喝粥加馒头,中午吃10块一份的盒饭,晚上去菜市场买点菜,回出租屋炒着吃。“来东莞17年,只回家过了5次年,买水果的钱加起来不超过20块。”
和东莞图书馆告别的第二天,吴桂春收拾好行李,跟房东商量了退租的事,却突然有记者找上门。已经毕业工作的儿子也打来电话,说他“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几天内,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农民工上了热搜,许多人找到他,要帮助他采访他。东莞市人社部门也联系上他,主动提出要帮他找工作,希望他留在东莞,留在图书馆。
吴桂春懵了很久,才反应过来,“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
打杂、扫地、流水线
吴桂春人生的前半程,和许多工友一样,早早辍学打工,与书籍没有太多的关联。
别人还在课堂读书时,他开始在村里种田,又去县城摆早点摊,专门做油条和烧饼。风吹日晒地过了两年,亲戚帮他在一家机关单位的食堂找到了一份帮厨的工作。直到娶妻生子,生活才渐渐安稳下来。
但没过几年,那家机关单位被改制成公司,大多数人都下了岗。一些有点积蓄的职工,就在县城开个门市部、做做小生意。可吴桂春不但没攒下几个钱,还和妻子离了婚,孩子上学的开销又大,只能去外面找新的出路。
2003年的冬天,37岁的吴桂春独自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湖北老家摇摇晃晃地到了东莞。之所以会选择东莞,是因为它夹在广州和深圳之间,有很多工作机会,但竞争又算不上激烈。
他先是到了应城人集中的桥头镇,想投奔老乡,但镇上都是些“大厂”,对员工的要求高,尤其是年龄卡得很死,超过25岁就很难找到工作。老乡告诉他,南城有很多小作坊,愿意招年纪大些的工人。
当时的南城,没有几栋高楼大厦。大片大片的工地正在施工,一间间低矮的厂房交织错落,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夹着不同口音的外来工们日夜穿梭其间。
年近不惑的吴桂春在其中一家制鞋厂找到了工作,只是和老板简单地谈了薪资,也没有五险一金。他先是负责打杂、扫地,后来上了流水线,主要负责鞋面的“打磨”——鞋被制成成品以后,再用专门的磨砂布、钉枪等三四种工具把鞋面沾着的胶水等清理干净。
活儿不重,每天都是机械重复的,也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忙的时候,一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一个月都没时间休息,到了淡季,可能半个月都没活儿。吴桂春年纪大了,比不上年轻人,别人一天能做500多双,他做上300多双就到头了,所以收入总比其他人要少一些。
尽管过得清贫,但吴桂春很喜欢这座城市。这里一年四季都那么温暖,夏天湿热,但过云雨一下,会变得凉爽;冬天来了,也只用穿一层薄薄的毛线衫。天总是又高又蓝,云一朵朵地浮着,处处都是遮天蔽日的榕树和香樟,马路边上还种着椰子、芒果和龙眼。从市区坐上几十分钟的公交车,能看到辽阔的海。他打算一直留下来。
“读书教会我做人要低调谦逊”
吴桂春到东莞的第三年,占地4.5万多平方米的东莞图书馆新馆建了起来。这栋五层的建筑,是全国第一家无人值守24小时开放的自助图书馆。
以前在老家,闲下来的时候吴桂春就去河边钓钓鱼,时间很快就能消磨掉。但是到了城市,他不知道去哪里钓鱼,很多年轻工友的爱好是打牌、炸金花,一晚输掉成百上千块。吴桂春玩不起,因为有家要养。
他从地摊上买书来看,“花钱买书,无论如何都比花钱赌博要好很多。”他什么类型的书都买,大多数都是泛黄的故纸,厚厚一叠,布满了笔记和划痕,五块或是十块一本。歇下来的时候,就一个人找个地方坐着,捧着书看。
他认识的字不多,为了看书,花十块钱买了一本《新华字典》,碰到生僻字就一个一个地对着读。手头没书看的时候,也会翻翻字典,把那些没见过的字都记下来。读书这些年,《新华字典》已经买了三本:第一本用得太频繁,被翻烂了,侧边脱了线,书页全散了开来;换了第二本后,有一次带着在阳台看,手一抖,不小心掉进了一楼的夹墙里。
直到2008年,吴桂春才听说东莞图书馆。他清晰地记得,那也是在夏季的某一天,他在看一本刚买不久的《警世通言》,同事见了,对他说,“这里这么热,你为什么不去图书馆看书?那里看书、借书都免费,不用花钱买,还可以吹空调。”
吴桂春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地方,他记得以前老家有书屋,想把书带回家看,都是要给钱的,租一天得几毛,或是一块。过了几天,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吴桂春第一次踏进了图书馆的大门。
他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书。每层楼都摆着好多排白色书架,各种类型的书码在上面,密密麻麻的。他翻起一本《红楼梦》,才发现自己以前买的版本只有前80回。
渐渐地,图书馆成了吴桂春除工厂、住处外落脚最多的地方。他很少把书借回家看,家里环境不好,看书还要开灯、浪费电。所以只要一有空,他就往图书馆跑。他总会很早起床、吃完早餐,便赶到图书馆,找好书后,再去图书馆北面找一个座位,因为那里窗户明亮,光线好。
他看书很慢,往往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到了饭点也舍不得离开。每一本书,吴桂春都会看上好几遍,“我的脑筋笨,记不住,水平也不高,不多看几遍就会忘记书里的内容”。
他掰着手指头数,《东周列国志》读了三遍,看第一遍的时候,每一页都要查好几个字,他压根没弄明白,春秋战国时代到底有多少人物?《红楼梦》也从头到尾看了四遍。“各式各样的人都在里面了,男的、女的、狡猾的、老实的、当官的、享福的,跟我们现在的社会也能对应得上”。
长年累月下来,吴桂春培养起了自己的阅读兴趣。他喜欢看历史类书籍,从古至今的中国通史,基本上已经被他翻了个遍。他不爱武侠和言情小说,因为“历史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
所有的历史人物中,比起君王将相,吴桂春更欣赏那些“发明家”。“扁鹊华佗,发明药来治病救人,鲁班发明的东西、仓颉发明的文字,都不只是对一朝一代产生影响,而是千古流传的,是在对全人类作出贡献,没有代价可以衡量。”
吴桂春最喜欢的还是冯梦龙的“三言二拍”系列,“把这几本书读透了,就学会了做人”。对“三言二拍”里的掌故,吴桂春信手拈来,连顺序都记得一清二楚:“《警世通言》里,第三个故事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讲年轻气盛的苏东坡被王安石教训了三次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低调谦逊。”
这种态度被他带到了生活中。去年,吴桂春看到了“流浪大师沈巍”的新闻,也是一个读过许多书的底层人成了网红,在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被围观后,流浪大师签了公司,四处走穴。吴桂春不认同沈巍的选择,“看了这么多书,还是个糊涂虫,他不应该主动往风口浪尖走。”
对自己的走红,吴桂春的认知是,“就是这两三天的事”。记者来采访,他坐下来耐心地回答问题,但是拒绝让记者扛着摄像机跟他去食堂。他不希望高调行事,成为其他工友关注的焦点。更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只是多看了两本书,就不一样了。
这几天,除了去办新的图书证,吴桂春也没再去过图书馆,“一去就能被认出来,人围过来,没办法好好看书”。他打算等风波过去了,戴上口罩、戴个帽子,把自己捂得严实些,偷偷地去。
留言簿上的“吴桂春们”
6月27日一早,吴桂春六点就起了床,他戴着草帽,换上绿色工装服、蓝色长裤,拿着一把树枝剪,开始了新工作。吴桂春觉得挺满意,新工作包吃包住,宿舍有空调,每天工作八小时,一个月休一天。工作地点在室外,空气好,小区的绿化也好,不会长时间在太阳底下暴晒。
走红以后,一所中学的校长向吴桂春抛来了橄榄枝,希望他去学校当图书管理员。吴桂春想去,到了图书馆就能更好地看书,而且一个小学生到高中的图书馆工作,也许能激励更多人读书。但是,转过头来想,新工作刚定下来,就跑到另一个地方,会不会影响不太好?自己的能力有限,能否胜任管理员的工作?吴桂春心里没底,打算暂时回绝校长。
很多类似的机会摆在了吴桂春面前。新公司的领导说,想在小区设一个图书室,购置一批新书,再呼吁居民们捐些旧书,让吴桂春来管图书室,带动更多员工一起看书。东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联系他,说想给他办一张特殊的图书证,在他不方便去图书馆、有特殊需求时,可以给他送书或者提供相应服务。
以前的吴桂春想,读书能让人增长见识、丰富阅历,但不可能直接给现实生活带来转机。他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儿子,儿子说,“你的留言不只是给你一个人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会想办法为千千万万的农民工提供新的职业,也会有更多的农民工愿意走进图书馆。”
东莞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晓伟说,从他2002年工作以来,就常常能在图书馆见到农民工。
过去十来年,在东莞图书馆留言簿上,记载着许多和吴桂春类似的故事:
新科磁电厂的员工刘建明,从小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只能辍学南下打工。工作之余,他翻遍了厂区图书室里的几百本书。后来,图书馆开始安排图书流动车定期开进厂区,刘建明想,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生怕自己错过,总会提前用红笔在日历上把流动车进厂的日期给勾出来。
有一回,他在预约本上写下自己想看自考教材《管理学概论》,没过多久,流动车的架子上就多了这本书,“我好高兴!这本书在书店都买不到,东莞图书馆却给我送上门!”
外来务工者小风,常和同事们一起来。他们喜欢去四楼的阅览室,还喜欢看一楼的展览。2006年5月21日,小风用工整的笔迹记下对图书馆的感激,“图书馆给我们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精神地带,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那是我们在别的地方所学不到的,谢谢你们。”
吴桂春火了以后,东莞图书馆的人流明显多了起来。一位法律工作者说,自己已经很少来图书馆,看到吴桂春的新闻后,觉得这种品格让人很触动。“他的工作很辛苦,也能坚持看书。我工作环境比他舒适,更应该多看点书。”
在离他不远处的中庭,几幅提倡阅读的条形海报从天花板垂了下来。最中间的那一幅,红底白字,正是吴桂春留言结尾的几个字:“知识惠东莞”。
文 | 新京报记者 周小琪
编辑 | 陈晓舒 校对 | 危卓
编后语:关于《"图书馆留言大叔":网红只是一阵风,我始终还是农民》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专访优必选科技周剑:让智能机器人走入家庭 至少需5-10年以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小鹿湾阅读 惠尔仕健康伙伴 阿淘券 南湖人大 铛铛赚 惠加油卡 oppo通 萤石互联 588qp棋牌官网版 兔牙棋牌3最新版 领跑娱乐棋牌官方版 A6娱乐 唯一棋牌官方版 679棋牌 588qp棋牌旧版本 燕晋麻将 蓝月娱乐棋牌官方版 889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2933 虎牙棋牌官网版 太阳棋牌旧版 291娱乐棋牌官网版 济南震东棋牌最新版 盛世棋牌娱乐棋牌 虎牙棋牌手机版 889棋牌4.0版本 88棋牌最新官网版 88棋牌2021最新版 291娱乐棋牌最新版 济南震东棋牌 济南震东棋牌正版官方版 济南震东棋牌旧版本 291娱乐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8399 口袋棋牌2020官网版 迷鹿棋牌老版本 东晓小学教师端 大悦盆底 CN酵素网 雀雀计步器 好工网劳务版 AR指南针 布朗新风系统 乐百家工具 moru相机 走考网校 天天省钱喵 体育指导员 易工店铺 影文艺 语音文字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