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暗黑破坏神3》全新赛季限时特惠无限畅玩包仅需118元》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从心理学角度浅谈《最后生还者2》的剧情设计问题。
![]()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简单谈谈为啥《最后生还者2》的剧情,会导致玩家不满的原因,以及其中的一些剧情设计问题。 一、基于认知失调理论+期望效应:剧情设计中的巧合问题 认知失调理论又被称为认知不和谐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所提出。通常来说,人们对某件事的态度和自身的行为之间,应该是相互协调并保持一致性的。例如,你恨一个人,自然在行动上对他不友好;反之,你喜欢一个人,自然会对他好。而一旦人的认知和行为彼此产生不一致的现象,就会导致个体产生负面和不适的心理感受。 例如,你明明非常憎恨一个人(认知感受),但是因为某种原因(例如对方是老板,你需要工作),故此你在行为上却仍然刻意讨好奉承,拍他的马匹(行为层面)。由于认知与行为不一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于是就会导致你产生很不舒服的内心感觉,而这种不适的感觉就是认知失调。 期望效应也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翁格玛丽效应、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等名称。该效应由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莱诺尔·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研究所提出。期望效应说的是由对他人或者自己的一种判断,而对他人或者自己产生某种预期,且最终的结果会符合这种预期的心理现象。下面说正文: 其一,是《最后生还者2》剧情中的巧合,设计的痕迹过于明显。而在很多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诸如:主角在危急关头,总是巧合的刚好有个什么东西出来救自己一命;主人公总是巧合的在最后一秒钟剪断炸弹的引信,并且每次巧合的都还蒙对了;主人公即将找到女主人公,哪知道她当天巧合的刚刚因为疾病去世……等等皆属此列。 例如,在电影《晚娘2012》中,就遍布有这种巧合。例如主人公真达拉返回老家后,就打算找自己的初恋女友,哪知道她的父亲却告诉主人公,她女儿今天早上刚好因为疾病“巧合的”去世了……。主人公真达拉到公司办公室给自己的好友送饭,哪知道出门就“巧合的”遇到日本军机轰炸,又“巧合的”刚好有晚娘的儿子救了他一命。而类似的巧合,在该电影中堪称泛滥成灾,让人简直不忍直视。也难怪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很低了。 而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巧合的事情,故此剧情中一旦这种巧合的设计泛滥成灾,无疑会造成逻辑自洽的问题。进而导致因为不符合逻辑和现实认知,而给人不真实的感觉,进而让人产生不适感。 这亦是为什么笔者在《游戏中的“剧情杀”设计与避免损失厌恶心理的10种方法及解说》一文中,认为金吉尔在死亡前要给相应提示,例如通过对话告知玩家信息的原因。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提供逻辑的自洽性,以此避免过于“巧合的”剧情杀,给玩家带来的不适感。 试想,一个人患有绝症,在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行为习惯……等等方面,绝不可能没有任何的变化。也许她会经常咳嗽甚至会吐血(生理反应),会经常吃药或者上医院(行为习惯),会因此感觉抑郁或者情绪变得不稳定而暴躁易怒(情绪反应)。而这些都是预示与埋伏笔的方式(基于心理学中的期望效应)。 换言之,通过这种预示与埋设伏笔的方式,则可以在逻辑上自圆其说,也可以让玩家在事后更容易接受。因为玩家会想:都怪我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没有多关心她,所以才造成了这个惨剧。这和《明星志愿3》中老爸的死亡,其实是一样的道理。而基于这一层的预示设计,以及剧情之前埋设的相应伏笔,才可以让剧情的逻辑自洽,玩家才会因此更容易接受角色的剧情杀。 而《最后生还者2》,正属于这种通过泛滥成灾的巧合设计,进行“剧情杀”设计的典型案例。其中,主人公乔尔“剧情杀”的情节发生的过于巧合,则是引起玩家负面情绪大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换言之,就是死亡发生的情节特别的不符合逻辑,或者说过于的巧合了,导致逻辑不能自洽,从而让玩家感觉编剧在胡编乱造,乔尔死的让人非常不爽。 在该剧情中,乔尔当天“巧合的”轮到自己出去巡逻(要知道小镇满大街全是人,咋那么巧今天就轮到乔尔?);玩家操控的埃比在路上探索而“巧合的”被怪物击倒(又是强制剧情引发的巧合);然后在即将死亡的一瞬间,“巧合的”被人所救(恩,实在太巧了,就和警匪片最后一分钟警察才赶到一样);没想到,居然救她的人还“巧合的”是乔尔;然后乔尔“巧合的”还是埃比的仇人;在之后,乔尔还当着一屋子陌生人的面,大大咧咧告诉素未谋面的人自己的真名(毕竟在外面混这么久的人了,外面又这么危险,不能说“真名”这点不懂?)。 换言之,乔尔“剧情杀”的这一情节,完全是之前多重巧合设计的结果。可天下哪里找这么巧合的事情去?而这种设计,不就和《晚娘2012》中,主人公真达拉给好友送饭,出门巧合的遇到日军轰炸(埃比被怪物击倒),然后晚娘的儿子巧合的救了真达拉一命(乔尔救出埃比)一样吗?也难怪大量的玩家会直接骂娘了。 更何况,玩家天生就认为主人公应该是有主角光环的人,应该是独特的且幸运的人。就算遇到危险,也应该逢凶化吉才对。换言之,玩家在心理上就认为主人公不会死。而游戏却通过剧情杀的方式将主人公杀死了,这就造成了玩家认知与游戏行为之间的不协调的现象,从而产生认知失调与不适感。 所以,用巧合式的“剧情杀”击杀重要角色和主人公,是非常不妥且极不明智的设计。因为剧情杀本身就是违背了玩家自主性的一种系统强制行为(就好像玩家憎恨某个人,却不得不仍然被迫拍他马屁一样),而巧合式的“剧情杀”则更加的糟糕。更何况还是多重的巧合,且期间还有剧情逻辑漏洞(例如乔尔大大咧咧自爆真名的情节),那就更殊为不智了。 综上所述,要想玩家移情的主人公或者重要角色,通过“剧情杀”的方式死亡,且负面心理感受较低,逻辑上的自洽必不可少。例如,反派安排了什么阴谋诡计,设了个什么圈套,布了个局,然后主人公乔尔才被害死。如此一来,玩家会认为反派太厉害了,主人公被他们害死,那是理所应当的,如此才会心服口服。否则,玩家根本不会服气,反而会产生认知上的不适感。不仅如此,还会认为是编剧刻意为之,或者是编剧太蠢导致的,最终亦会因此将怒气发泄到游戏本身。 换言之,在对重要角色进行剧情杀的设计中,需要精心的安排和设计,能少用巧合的地方,尽量少用巧合。毕竟这些人物是玩家心目中最重要的角色,故此半点草率马虎不得。而一旦出现问题,玩家亦必然会充满怨气。 而解决巧合的逻辑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不使用任何巧合。在通过巧合进行剧情转折之前,就提前通过埋设伏笔,提前暗示(暗示效应)或者建立预期(期望效应)等手法,以此解决剧情逻辑问题。 二、基于认知失调理论+霍桑效应:没有给玩家复仇与宣泄的机会 霍桑效应也被称为霍索恩效应、宣泄效应、牢骚宣泄效应、牢骚效应等名称。顾名思义,当一个人压力越来越大,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时,适时的让其发泄,让其发发牢骚,给其宣泄的机会,则会平复其不满的情绪。 这也说明,如果游戏中有一个玩家憎恨的仇人,那么就要在之后,给玩家复仇的机会,以此让玩家将宣泄和不满发泄出去。而在这方面,《最后生还者2》则仍然是反面案例。 在该游戏中,玩家不仅无法复仇,此后反而还要扮演杀死乔尔的埃比很长时间。试想,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的挚爱被他人残忍的杀死,换作任何人估计都会怒不可遏,甚至会直接扑上去拼命。游戏中亦是如此(例如在游戏中,艾莉就怒不可遏的上去拼命,从而被人制服)。 而当玩家不仅无法复仇,反而还得操控残忍杀害主人公乔尔的埃比时,这种行为和认知感受之间不协调的现象,无疑导致了玩家的认知失调心理的产生,进而心理上产生了极度的不适感。 虽然笔者理解制作组这么做,是为了通过转移镜头中心,让玩家移情于反派埃比(和1代让玩家短暂控制萨拉和艾莉的设计相似,均是为了让玩家移情于相关角色而设计),再在最终的结局,让埃比与艾莉进行决斗,从而引发玩家的情感矛盾心理,但是这么做,还是显得过于的残忍了。 不仅如此,在游戏临近结尾,女主人公艾莉和埃比在决斗之后,反而彼此选择和解了,觉得不能冤冤相报。换言之,游戏并没有给玩家一个复仇的机会,这就导致玩家的负面情绪根本没办法宣泄出去。而在这种认知不协调,以及巨大的负面情绪无法宣泄的背景下,玩家自然会将矛头对准游戏本身,并借此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情绪。这也说明,当游戏中重要的角色或者主人公被剧情杀后,之后的剧情中一定要给玩家一个复仇和宣泄自己负面情感的机会,以此平复其心中的不满情绪。 三、基于自决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没有给予玩家复仇的权力 自决理论全称为自我决定论,该理论由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于上世纪80年代所提出。该理论认为,自主心理是人类的内在动机和需求之一,是人类快乐和个人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这也说明人类具有对自由行动能力的渴望,即希望自身可以在不受外界任何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且在自己行动的过程中,可以行使自己选择的自由和权力,而这种自主权也是人类自身能否产生满足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换言之,这也是为何人们会惧怕坐牢,以及坐牢会作为法律惩罚坏人的代价的原因之一。因为失去自由、受到限制、受到管束等因素,会导致人们产生失控感,进而产生较大的负面心理感受,从而产生不幸福、不舒服等不适感。 而在这方面,《最后生还者2》则仍然要属反面的案例。在该游戏中,玩家非常痛恨的埃比,并没有给艾莉杀死。不仅如此,艾莉还选择与其和解,觉得冤冤相报何时了。而这种设计,其实是很不妥的。 一方面,玩家积累的负面情绪没办法通过复仇宣泄;另一方面,玩家在行为上可能倾向于复仇,而游戏却擅自决定和解,这就导致玩家的心理和角色的行为之间产生了不协调的现象,进而使得其产生了认知失调和不适感。而如果游戏能基于自决理论的原理,给予玩家一个选择的机会,例如既允许玩家和解,又允许玩家复仇,则游戏的争议亦将少得多。 四、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移情效应:不要让玩家对需要其移情的角色产生永不原谅的心理感受 我曾经看了一篇新闻报道,是说某个人启动私家车时,不小心碾压了一个钻进车辆下的几岁的孩子。因为小孩子太小,个子太矮,故此此人启动车子时没看到孩子,于是也导致了误杀。虽然两家人是邻居,也经常来往,但是由于人死不能复生,私家车主根本无法让孩子复活,故此也让失去孩子的一家,对该车主产生了极度仇视的心理,并陷入了完全无法原谅对方的状态。 这也说明,当人们对他人做出了某种非常严重的错事,或者严重的伤害了对方,且无法给予对方以补偿,而导致对方无法原谅自己后,受害者会因此而心理极度失衡。 而在社会交换理论中,则有一个平衡命题。而基于平衡命题的原理,当彼此的交换行为产生严重失衡后,亦会导致人们心理上跟着陷入失衡状态。于是,此情况之下,受害者会很容易陷入无法原谅对方的情绪之中,甚至会因此产生仇视对方的心理感受。而这本身亦是符合社会交换理论的原理的。 PS:关于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由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乔治·卡斯珀·霍曼斯所提出。他通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交换和社会经济相关的理论阐述,最终进一步发展并总结得出了该理论。他认为任何类型的人际关系,其本质均为一种经济交换关系。只有当人与人之间包括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交换,达到互惠互利的平衡状态时,人际关系才会处于和谐状态,且才能继续维持下去。正所谓“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其实说的也是类似的道理。而这也是人们之所以在生活中,产生种种利他行为、助人行为,以及亲社会行为的根本动机之一。 这也说明,如果NPC伤害或者杀害了角色的至亲至爱,导致两者水火不容,甚至不共戴天,则会引发玩家对其产生永不原谅的心理。毕竟任何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一旦作出了这种行为,即代表永远无法挽回了。当然,这要求游戏中没有复活这类设定,否则就说不通了。 例如,在《东周列国:春秋篇》这部电视剧中亦有体现。正因为东周太子成为了郑国的质子,且在赴任天子之位时在路上驾崩,故此周王孙才会对郑庄公产生极大的不满情绪。他认为就是因为你郑国,我父亲才死的。故此,他在继承周天子之位后处处和郑国作对,处处排挤郑庄公,外加郑庄公偷盗周天子麦子等等做法,也导致双方的矛盾激化,最终历史上着名的“繻葛之战”也随之而爆发。 这也说明,在游戏中,一旦NPC对玩家角色,或者其他重要角色做出了这种不可原谅的行为,往往会导致双方水火不容,乃至于让玩家产生永不原谅的心理感受。 而在《最后生还者2》中,主人公乔尔的死即为典型的体现。杀死他的,是他之前冒着生命危险救下的埃比。由于凶手不仅恩将仇报杀死了他,还是用枪先打断他的腿,然后再用高尔夫球杆慢慢折磨,随后再虐杀了他,故此令玩家无比的愤怒。 不仅如此,当人们在看到自己的挚爱如此惨死,不仅没办法找凶手报仇,还得忍着认知失调的不适感,亲自控制恩将仇报的凶手四处溜达,甚至最终凶手还逃脱了惩罚而逍遥法外时,玩家们的心中会怎么想?无疑会非常的不爽!空前的愤怒!会对凶手抱有永不原谅的心理感受! 当然,从引起玩家永不原谅的愤怒情绪这一点看,制作组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而从最终结局艾莉和埃比和解的剧情设计看,乔尔死亡的这一段剧情,反而显得非常的不妥当。 因为如果游戏希望玩家移情于埃比,那么就应尽量让玩家对其产生感情与好感。而在此期间,就需要埃比尽量展现出自身高贵的品质和魅力,从而让玩家可以移情于她。而从和解结局,以及游戏转移镜头中心,导致玩家需要长时间操控埃比来看,制作组明显是希望玩家移情于她的。 反之,如果游戏希望营造出一个令人极度憎恶的角色,那么埃比虐杀乔尔的情节,可以说正符合这一设计。但是,如此一来,就又和和解结局,以及长时间操控埃比产生了设计上的矛盾。因为这样的人设,只有让艾莉将其杀死,才能彻底发泄玩家的不满,平复其永不原谅的负面感受。 换言之,如果是和解结局的设计,那么埃比这种恩将仇报、只记仇不记恩而杀死乔尔的方式,是非常不妥当的。毕竟任何人都是有感情的。而在此之后,玩家还需要长时间的扮演并操控埃比。而这种转移镜头的方式,本身亦是寄希望于玩家能对其移情的。而玩家因为对其好感尽失,故此对她是根本无法进行移情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对杀死自己挚爱的仇人,或者一个人神共愤的大坏蛋产生好感。可以说这是自相矛盾的设计。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其一,如果埃比在杀乔尔之前,能展现内心的犹豫,展现感念对救命恩人乔尔的恩情,这样处理会更好。 例如,关羽在华容道因为念及旧恩,从而放走曹操,即为典型的体现。而关羽的这种内心犹豫,正体现了他重情重义的一面,从而也让人们千百年来都敬重喜爱关羽这一人物形象。反观埃比在杀乔尔之前,又何曾有半点犹豫?这不仅不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准则(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更让玩家对恩将仇报,只记仇不记恩的埃比好感尽失。 其二,如果埃比是被迫杀死的乔尔,甚至是乔尔请求埃比杀死的他,例如,乔尔因为身负极度痛苦的伤痛,故此不堪忍受痛苦;并且得知自己以前对不起埃比,故此怀有愧疚之心的请求埃比的原谅,让其杀死他自己……等等,则可以让玩家更容易原谅埃比的行为。 例如,是埃比的朋友动手打伤了乔尔。而埃比念在恩情的份上努力规劝同伴,觉得恩仇相互抵消,两不相欠就可以了。而他的同伴则不答应。此时,埃比可以用枪绑架并威胁一个同伴,然后带着受伤的乔尔离开。而在途中,埃比甚至可以帮助照顾乔尔,帮忙寻找药材治疗他的伤势(还记得《最后生还者》中,操控艾莉的冬天章节的剧情吗?)。之后,相互帮助扶持的两人渐渐有了感情,而乔尔不久更可以了解到埃比是医生孩子的身世,从而有了愧疚之心。由于乔尔的伤势过重,不堪忍受伤痛折磨,且具有愧疚之心,故此请求埃比杀死他,以此结束他的痛苦,并且还可以让她报仇。而埃比因为和乔尔有了朋友之情,故此极不愿意,但是还是在乔尔的苦苦恳求之下,被迫杀死了乔尔。随后,寻找乔尔的艾莉发现了埃比杀死了乔尔,因为不了解其中真相,故此决定报仇,并和埃比发生了冲突……。 当然,以上剧情是笔者随手拍脑袋想出来的,当不得真。实际上,这类剧情手法,在《尼尔:机械纪元》中亦有体现。在该游戏中,2B就在即将死亡时,请求A2杀死她自己。而玩家虽然很痛心2B的死亡,却并不会因此怪罪A2,反而会原谅她。巧合的是,在该游戏中,玩家也一度扮演并操控同样杀死重要主人公2B的A2(同样是通过转移镜头中心,以此让玩家移情的典型设计)。甚至在结尾,也上演了A2和9S白塔决斗的情节。可以说,《最后生还者2》中的很多设计,例如艾莉和埃比决斗的一幕,切换镜头等等设计,均像极了《尼尔:机械纪元》,只是感觉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换言之,以上这类被迫杀死重要角色,或者接受主人公的请求而不得已杀死的行为,相关角色不会因为这种罪行,而让玩家产生不可原谅的情感。也正因为如此,当A2和9S在白塔决斗时,玩家才会因此产生情感矛盾的两难心理。而反观《最后生还者2》,这一点明显设计的不妥,且设计之间彼此自相矛盾。 其三,如果游戏必须要在开场,就让埃比杀死乔尔,那么应该采取更能令玩家接受的方式处理。虽然任何人都会死,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希望自己的挚爱在死时,能够紧紧握着我们的手,能够毫无痛苦、没有任何悲伤、没有任何人生遗憾,最终平静安详的逝去。 而在《最后生还者2》中,主人公乔尔的死是怎么个情况呢?他的死亡不仅特别窝囊、巧合太多而死的毫无逻辑性,且死相还非常的难看(被埃比用高尔夫球杆折磨了半天,然后残忍杀死)。更令人寒心的是,杀死他的人,还是他之前冒着生命危险而救下的埃比。换言之,被人恩将仇报,遭遇了农夫与蛇的故事。 而如果埃比只是非常痛快的一枪就结果了乔尔的生命,让他没什么痛苦的死去,而不是用高尔夫球杆折磨他半天再杀死他,那么玩家就会因此更容易接受乔尔的死亡,埃比杀死他的罪行亦会更轻(当然,想要创造一个令人痛恨的角色,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如同《最后生还者2》一样)。而游戏中的这一结果,自然引发了玩家对埃比的极度愤恨,甚至产生了永不原谅的心理感受。 五、基于首因效应+移情效应:故事叙事结构问题 观众只关心、针对主角。主角是我们可以认同的人物-这个主角甚至可以不是人。……我们必须创造出能引起目标观众共鸣的观众替身,并且满足故事的需求和目标。一切始于故事线开端,以某人吸引住观众并让观众认同某事。……角色塑造的简要秘方:我能够认同他、我能够学习他、我有充分理由接受他、我认为他应该获胜、有原始奖励能真正吸引观众。……让观众喜欢上影片主角是把观众吸引到故事中的最重要的元素:救猫咪。……救猫咪,既是本书的书名又是编剧规则。救猫咪这条编剧规则是:当我们见到主角时,他必须做点事情让我们喜欢他,并希望他胜出。……编剧必须要让观众打从一开始就对主角的困境感同身受,必须要让观众喜欢他并且认同角色才行。--摘录自《救猫咪》.作者:布莱克·施奈德.王旭锋/译.2013.浙江大学出版社 故事叙事结构不合理,则是《最后生还者》犯下的另一个致命错误。换言之,如果游戏不注意故事叙事的结构,那么很有可能会因为事件发生顺序的不同,而导致玩家的体验感受不同,甚至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其中,能够引起玩家移情和好感的事件,例如,展现主人公悲惨的身世、高贵的品质等等的事件,应该优先安排在故事的开头进行。正如《救猫咪》中所言:“一切始于故事线的开端”。 这么做有几点原因:其一,基于移情效应的原理,越先展现这些内容,玩家就越容易对主人公产生好感,进而因为认同、同情主人公的遭遇,最终对其移情。其二,基于首因效应的原理,容易让玩家对其先入为主,从而产生较好的第一印象。 换言之,在剧情故事中,需要注意玩家对游戏中的重要角色的第一印象的建立,因为这是该角色和玩家关系建立的重要一步。只有该角色第一次登场时给玩家较好的第一印象,才能让玩家在后期逐步认同并移情于该角色。反之,不注意故事叙事结构的问题,则会导致游戏出现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最后生还者2》,即为不注意故事叙事结构的典型体现。 在该游戏中段,埃比用枪指着艾莉并准备杀她时,镜头开始闪回,然后让玩家去控制埃比。而在这一闪回情节中,玩家会发现基地发出了警报声,且会看到埃比的父亲悲惨的倒在血泊中的画面。而在此时,玩过《最后生还者1》的玩家,自然知道其是被乔尔杀死的。 换言之,该情节本身是能够引起玩家的同情与怜悯之心的。而作为玩家的我,在当时却并不感到有多么悲伤,反而感到甚为快慰。为何?一方面,因为她在游戏开场不久,就忘恩负义的虐杀了乔尔,故此玩家因为先入为主,而对埃比产生了很不好的印象。再一方面,玩过前作的玩家,本身就移情于乔尔,外加这种先入为主,故此会天然的将埃比当作坏人和仇人。而对坏人和仇人的不幸遭遇,大多数人普遍会幸灾乐祸。也正是基于这几点,笔者才认为应该将引起玩家移情和好感的事件,优先放在故事的开头。 例如,还是在《最后生还者2》中,如果游戏的开场剧情是以玩家扮演并操控埃比,且推进的剧情是闪回的那一段情节,那么效果无疑会更好。笔者认为,情节甚至还可以大幅提前。 例如,在游戏开场,剧情会展现埃比和父母的生活经历,以及其父母如何关心爱护她的经历,以此让埃比和父母的感情有所铺垫。毕竟在游戏中,埃比虽然被设定为他们的女儿,天然具有感情,但是玩家却和他们没什么感情。而在《最后生还者1》中,游戏就通过萨拉为乔尔过生日等情节,对剧情加以了铺垫。 而在此后,则会发生乔尔屠杀的事件。之后就是埃比闪回镜头中,看到亲人倒在血泊中的剧情。然后可以直接通过蒙太奇技法跳转到几年之后,展现埃比打算寻找仇人报仇的情节。 此外,由于在剧情开始,玩家首先控制并扮演了埃比,故此会天然的认为此角色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故此会更加的对其不幸遭遇,产生移情和同情怜悯之心。 不仅如此,该设计还具有预示的作用(基于期望效应)。因为玩家早就知道是乔尔杀了埃比的亲人,故此埃比出来冒险的目的,不用猜都知道是为了复仇,是为了杀乔尔。而由于在此时,埃比并没有真的杀乔尔,且由于玩家先入为主而对她产生同情怜悯之心,故此情感上会处于两难的心理。此外,玩家由于已经知晓事情的前因后果,故此会因为已经产生预期(基于期望效应),而更容易在之后接受乔尔被埃比杀死的情节。 而如果能在之后杀乔尔的剧情中,再配合笔者前面阐述的几点,例如:埃比在杀乔尔时,展现内心的犹豫,然后痛快的一枪结果乔尔的生命,而非虐杀他;懂得感恩决定恩仇相抵,或者在其恳求下才杀了他;在艾莉与埃比决斗时给予玩家选择,从而制造两难的情境……等等,则可以让玩家更容易接受她,亦会大幅降低乔尔剧情杀产生的负面感受。 综上所述,基于各种心理学的原理,笔者从玩家心理感受出发,分析《最后生还者2》中诸多设计,是明显不符合玩家感受的,且部分设计更是彼此自相矛盾的。不仅如此,乔尔的“剧情杀”,则是引爆玩家不满的主要导火索之一。所以,在对重要角色进行“剧情杀”的设计时,这方面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多注重降低该设计对玩家负面感受的影响。 参考资料: [1][美]布莱克·斯奈德.王旭锋/译.《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2013.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师猫不凡 专栏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50713953 |
编后语:关于《从心理学角度浅谈《最后生还者2》的剧情设计问题》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最强蜗牛乌龟打不过还会来吗?乌龟弄死打法攻略[多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小鹿湾阅读 惠尔仕健康伙伴 阿淘券 南湖人大 铛铛赚 惠加油卡 oppo通 萤石互联 588qp棋牌官网版 兔牙棋牌3最新版 领跑娱乐棋牌官方版 A6娱乐 唯一棋牌官方版 679棋牌 588qp棋牌旧版本 燕晋麻将 蓝月娱乐棋牌官方版 889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2933 虎牙棋牌官网版 太阳棋牌旧版 291娱乐棋牌官网版 济南震东棋牌最新版 盛世棋牌娱乐棋牌 虎牙棋牌手机版 889棋牌4.0版本 88棋牌最新官网版 88棋牌2021最新版 291娱乐棋牌最新版 济南震东棋牌 济南震东棋牌正版官方版 济南震东棋牌旧版本 291娱乐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8399 口袋棋牌2020官网版 迷鹿棋牌老版本 东晓小学教师端 大悦盆底 CN酵素网 雀雀计步器 好工网劳务版 AR指南针 布朗新风系统 乐百家工具 moru相机 走考网校 天天省钱喵 体育指导员 易工店铺 影文艺 语音文字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