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只是网红经济的跟屁虫?天真!云游戏将打开新变局》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漫谈商业游戏的社交设计之一:核心玩法内的玩家协作。
在马斯洛模型中,社交需求属于中上层需求,这个需求同样适用于游戏中。如今游戏已经从一个社交载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交文化,一款叫好又叫座的游戏离不开围绕社交进行的精妙设计。如超长待机的《梦幻西游》、手游吸金王《王者荣耀》,以及今年大火的《集合啦,动物森友会》。有人说单机游戏不需要社交,且不说现在的单机游戏越来越多的融入社交元素,就是围绕单机游戏形成的社区、话题本身就是一种社交。 本篇是漫谈商业游戏的社交设计系列的第一篇,将从分析社交的重要性开始,讲解如何设计游戏社交,成功及失败的设计案例分析,日本的社交游戏对国内手游的借鉴意义等。 ![]() 一、为什么要做游戏社交 游戏是可以轻松承载社交属性的。 无论是传统游戏还是电子游戏,本身都可以看成一套规则体系,在这套体系下社交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甚至很多游戏的诞生,本身就是为了社交。游戏背景内容、玩家游戏感受和游戏行为本身等等,都可以很方便地设计话题性,而话题就是陌生人开启接触了解、维持熟人沟通频率的最好媒介。这样能够快速解决陌生人社交的许多难题,第一个是破冰问题,第二个是信任问题。 游戏和社交是相辅相成的,游戏可以提供足够话题支撑社交行为,而社交功能可以满足人群居动物的天性,让玩家可以更好地体验游戏。 ![]() 从游戏的商业角度来说,游戏社交对于提高留存、消除玩家戒备、促进推广来说必不可少。 1)提高留存 游戏设计者十分注重情感渗透,因为情感渗透可以有效增强用户的粘性,提高游戏留存。而情感渗透的方式,一是玩家对游戏本身非常有感情,受到游戏剧情、玩法影响,不断探索游戏本身;二是玩家与玩家之间,有高度的情感投入,这就需要游戏社交的存在。 社交渗透深入的游戏,玩家回流成本会大幅降低。游戏社交网络中,每个玩家都是一个节点,其稳定性可以类比现实生活中的人脉圈,每个人都难以离开圈子,游戏的“圈子”粘性虽然无法与现实生活圈相提并论,但仍可以将大多数玩家网罗其中。玩家可以轻易放弃一款“商品”,但是他们很难毫无障碍地脱离一段“关系”。 ![]() 2)消除玩家戒备心理 玩家在游戏中投入了情感,继而会认可游戏环境的安全稳定,可以进行情感寄托,短期内不会离开。鼓励玩家维持或者获得更高的游戏社交地位、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即从玩家的情感需要出发,引发玩家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消除玩家的戒备心理。人的戒备心理通常向陌生人、陌生环境开放,社交是消除玩家戒备的利器。在低戒备的环境下,游戏的玩法更改、付费内容才更容易被玩家接受,低戒备的环境也更有利于游戏口碑的维护。 ![]() 3)促进游戏传播 游戏社交可以解决陌生人社交的破冰难题,也能让熟人,如朋友或情侣之间,加强现实中的社会关系。通过社交传播,在游戏上延续社交关系,相辅相成,这样的用户群体通常比较稳定。策划在设计游戏社交的时候会充分考虑到玩家的社交需求,活动、社交载体(公会、好友圈规模等),需要充分考虑到目标群体的社交需求。具体表现如传统国战mmo的高依附大团队的设计(此处直接指向75~85年左右男性玩家群体的社交诉求),又如一些二次元游戏的弱社交设计,同样也是契合他们的玩家。在形成稳定的社交团体后,社交团体自身具备传播效力,在合理的传播机制的帮助下,能够进行自发传播(如产出游戏周边作品等)。 ![]() 二、游戏社交的形式—玩法内协作分析 游戏社交形式多种多样,本篇重点讲一下对MOBA、FPS、RTS等竞技游戏十分重要的社交形式:玩法内社交。 玩法内社交指核心玩法中存在社交,如MOBA、FPS、RTS合作模式中的报点和信号、MMORPG游戏中的团队语音指挥,都是这种玩法内社交的具体体现,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玩法内协作”。提升它的体验,我们具体可以从“源头”、“有效性”两方面去思考。 ![]() 1)从反馈源头入手,提升协作欲望 第一驱动力是玩家对游戏体验的追求,协作的目的必然是为了追求更强的正向反馈。 基于这一点,我们需要设计“对比”。玩家需要深刻体会到单打独斗与群策群力的区别。在数值、战斗设计上应该着力突出这一点。 尤其是以协作为核心的游戏品类(如MOBA),在设计上选择性放弃了拒绝合作的玩家的体验,在这一块更可以放开手脚。 我们将“提升玩家协作欲望”这一目的具体为“提升协作的效益”。拆分此目的,可以得出诸多具体手段:
这些均能向玩家提供“协作产生正向收益”的可能性,促进其主动寻求协作。 ![]() 而另一个层面,协作不仅仅只提供正向反馈。只产生正向反馈的协作,缺乏动态变化,玩家很容易找到协作的最优解。此时他们的协作就是“伪协作”,合作动力是不充分的。 例如这样的设计:五名玩家上阵后,可以共同获得一个buff。这样看似是“合作”,其实不需要玩家做任何事情,这样的协作就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协作应该是“双刃剑”,需要让协作有可能产生负向收益,并且产生的概率与玩家的水平密切相关。把这个正负向反馈的差值做大,让玩家有充分的追求协作水平的空间。 以下这一案例可以体现出这一设计点: 吃鸡游戏中,可扶起被击倒的队友,而这一行为又可能让营救者暴露在危险中,需要两个人都有一定的经验。(设想一下,如果设计为远距离一键即可复活队友,便达不到促成协作的目的)。 ![]() 2)从实际操作入手,提升协作有效性 任何设计必须要落到实处,再精妙的设计,如果只能让自身1%的玩家享受,便无法在游戏中落地。 “有效性”是指,玩家能够掌握协作的技巧,并且能够感受到预期中的“反馈”。我们在设计中,希望有效性能够覆盖本作品的主流目标玩家,具体服务于哪一类玩家,根据游戏的受众硬核程度而定。 这个“度”的把握非常考验策划的具体设计功底。 ![]() 有些“有效、正向反馈”是低门槛的,比如共享英雄的自然视野,对团队总是有收益的。 而要获得另一些正向反馈,则要求团队成员具备一定的水平,如吃鸡游戏中的掩护队友舔包行为。 我们要设计好游戏的最佳感受区间。既你希望哪个层次的玩家,获得你所设计的最佳体验?职业选手?还是小白?你的回答将决定后续的诸多设计细节。同样的设计要素(英雄、兵种、技能等),对不同层次的玩家,其意义是不同的。你必须寻找你最想抓住的那一批玩家,以他们作为自己作品的“画像”,去设计细节。 ![]() 三、总结 本篇是商业游戏社交设计系列的第一篇,从社交对于游戏的重要性出发,简单讨论了社交对于游戏提高留存、消除玩家戒备心理、促进游戏传播的意义。接着分析了如何提高MOBA、FPS等竞技类游戏的玩法内社交,主要包含从反馈源头入手,提升协作欲望,从实际操作入手,提升协作有效性两方面。 ![]() 【长按关注作者】 |
编后语:关于《漫谈商业游戏的社交设计之一:核心玩法内的玩家协作》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亮相即失败?游戏开发者的“发售抑郁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小鹿湾阅读 惠尔仕健康伙伴 阿淘券 南湖人大 铛铛赚 惠加油卡 oppo通 萤石互联 588qp棋牌官网版 兔牙棋牌3最新版 领跑娱乐棋牌官方版 A6娱乐 唯一棋牌官方版 679棋牌 588qp棋牌旧版本 燕晋麻将 蓝月娱乐棋牌官方版 889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2933 虎牙棋牌官网版 太阳棋牌旧版 291娱乐棋牌官网版 济南震东棋牌最新版 盛世棋牌娱乐棋牌 虎牙棋牌手机版 889棋牌4.0版本 88棋牌最新官网版 88棋牌2021最新版 291娱乐棋牌最新版 济南震东棋牌 济南震东棋牌正版官方版 济南震东棋牌旧版本 291娱乐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8399 口袋棋牌2020官网版 迷鹿棋牌老版本 东晓小学教师端 大悦盆底 CN酵素网 雀雀计步器 好工网劳务版 AR指南针 布朗新风系统 乐百家工具 moru相机 走考网校 天天省钱喵 体育指导员 易工店铺 影文艺 语音文字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