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董明珠称不认识李佳琦 / 薇娅:亲自带货是因为自己更了解产品》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滴滴“善变”:昔日巨亏卖惨,如今高呼盈利。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燃财经工作室
来源:燃财经(ID:rancaijing)
低调了近两年,滴滴终于带来了新故事。
过去三个月,滴滴一反常态,从战略、业务,到人事、宣传,动作不断。
我们不妨按时间线顺序,把这些孤立的事件串联起来。
3月,确立“0188”的三年目标,上线“滴滴跑腿”业务;4月,进军货运并开始招募司机,旗下青桔单车获得超过10亿美元融资;5月,注册一家国际旅行社公司,旗下自动驾驶公司宣布获得超5亿美元融资;6月,签约当红明星王一博为代言人,顺风车在广州重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滴滴总裁柳青在过去两个月先后接受了两家外媒采访,两次都提到,滴滴的核心业务已经盈利。5月初,滴滴高级副总裁朱景士接受外媒采访,强调滴滴在国内市场恢复不错。
与此相对应的是,全球正经历疫情冲击,滴滴的对手Uber和Lyft正大幅裁员。
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有意“秀肌肉”的动作,被一些业内人士解读为滴滴或是在为IPO做准备。对于IPO,滴滴回应燃财经称,目前没有计划。
无论如何,滴滴似乎正打算全面出击,再次回到高速增长的轨道。为此,它带来了新故事。当然,故事背后,网约车的江湖也已今非昔比。
微妙的盈亏平衡
2018年9月,滴滴CEO程维公开过这样一组数据:连续亏损6年,2018年上半年滴滴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
当时滴滴接连经历两起顺风车杀人事件,面临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正在深刻反省。
巨亏的数据,让那时很多骂滴滴的人改变了立场,原来滴滴亏了这么多钱,于是矛头转向别处。
时隔一年半,过去被整改得几乎从媒体语境中消失的滴滴,突然高调带来的消息是,“我们的核心业务(网约车业务)已经盈利“。柳青+朱景士在一个月内的三次采访,都是在向外界传达一个信息——滴滴能赚钱,我们做的比对手(Uber和Lyft)好。
盈利很重要。但问题是,为什么是在这个时候?如何盈利?
如果将滴滴区分为网约车业务和滴滴整体,我们或许能从滴滴管理层模棱两可的宣传口径中,找到一些线索。
一个基本的前提是:网约车业务≠滴滴整体。
网约车也叫核心业务或主营业务。根据目前有可靠信源的公开报道,能够得到的数据是:滴滴2017年主营业务亏损2亿多美元,整体亏损3-4亿美元,2018年亏损109亿元人民币。
网约车之外的其他业务是亏损的,是整体盈利的拖累项。比如共享单车,不论是早期投资ofo,还是2018年初收购小蓝单车,以及推出自营的青桔单车,滴滴跟大部分玩家一样,没从这个赛道赚到钱。滴滴在国内的外卖业务浅尝辄止,在2019年初被暂停,相关人员被转岗或辞退。自动驾驶更是需要长期持续投入资金的领域,短期看不到盈利的可能。
也只有核心的网约车业务,短期有盈利的希望。
滴滴网约车是一个概括性选项,包含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等多种模式,各模式的盈利模型也不尽相同。
顺风车曾是滴滴最赚钱的业务。根据贝恩咨询发布的《2019年亚太区出行市场研究报告》,滴滴顺风车无限期下线前,曾一度实现单均盈利。砍掉顺风车,意味着滴滴失去了一块重要的现金牛业务。
代驾也是盈利的业务,但体量不如顺风车和快车,盘子太小对滴滴整体贡献有限。3月9日滴滴上线“滴滴跑腿”,由滴滴代驾团队负责,被业内解读为这是滴滴为了增加司机收入、防止司机流失的举措。
按道理讲,关停盈利的顺风车、在安全合规上投入资金、快车和代驾在疫情期间遭受重创,滴滴实现盈利的期限应该是被拉长了,但滴滴网约车在疫情之后突然宣布盈利了,这显得很“蹊跷”。
滴滴网约车的收入来自司机端的抽成。滴滴在去年公开了网约车的成本结构,2018年四季度,滴滴抽成费率为19%,司机奖励、业务经营成本、税费等加起来的综合费用是21%,2%的差额就是滴滴的亏损。
要覆盖这2%的亏损,最能见效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提高抽成,二是缩减费用。
目前尚没有滴滴真实抽成比例的数据,但Lyft或许提供了一个范本。根据Lyft上市招股书,Lyft的抽成为27%,但即便是在这么高的抽成下,其单均运营亏损仍然高达45%。
相比之下,19%的抽成在业内并不算高。但事实上,不少滴滴司机反映,其抽成比例在25-30%之间。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顺风车事件之后,滴滴的增速和用户活跃度是下滑的。
Trustdata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滴滴的年均DAU(日活跃用户)是879万,2019年降至518万,缩水超过四成。网约车业内人士钟侠(化名)对燃财经说,疫情期间,网约车行业普遍的情况是,订单量降到疫情前的15%左右。
有意思的是,柳青宣布滴滴网约车盈利的时间点,正好是其业务恢复六七成的时候。“滴滴在中国的乘车量已经达到疫情爆发前水平的60%-70%,是2月低点的5倍。”柳青说。
钟侠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对于网约车而言,利润=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变动成本主要是用户和司机补贴。滴滴过去的尴尬在于,规模扩大、收入增加、变动成本也跟着增加,过去滴滴一直在寻找一个盈亏平衡点,这个点正好能覆盖所有的变动成本,从而实现了盈利。
疫情或许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滴滴在订单量从15%到70%恢复的过程中,触达了那个盈亏平衡点,实现了“小体量”状态下的盈利。
但问题随之而来,这个盈利是可持续的吗?滴滴还能不能重回高增长的轨道?
扯下网约车的外衣
过去8年,滴滴融了超过200亿美金,烧掉上百亿,讲述了一个共享出行的美好故事。
它试图在中国网约车行业,创造一个一家独大、周边寸草不生的世界。合并快的和Uber中国后,滴滴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一度超过95%,达到几乎垄断的地步。
所以无数投资人选择相信滴滴的故事,相信这家公司可以大而不倒,可以在亏掉上百亿后赚回来,即便它身处一个必然会被监管的行业。
但这些信仰建立在一些前提上,比如,随着规模扩大,边际成本会不断降低,网约车可以扭亏为盈,而且因为市场高度集中,滴滴有向乘客提价、向司机提高抽成的底气,这可以带来稳定丰厚的回报。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这个行业没有大而不倒,监管已成必然。
滴滴顺风车事件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滴滴从媒体语境中消失了。而且人们慢慢发现,即使没有了顺风车,对出行也没有太大影响。
从去年1月1日开始,滴滴要求车主持双证上岗(网约车驾驶员证、网约车车辆合格证)。这意味着,兼职司机开始变成专职司机,共享经济变成了载人生意。这增加了成本,加重了负担,抑制了滴滴扩张的速度。
合规化的过程是缓慢而艰难的。出行行业资深人士黄则中(化名)认为,目前滴滴的合规程度最多到60%,到达100%就无法盈利了。“出行只要碰运营,就跟安全和治安有关系,而一旦有安全隐患,就一定会被管控。要赚钱就难合规,合规就难赚钱。”
其次是,滴滴的模式越来越重,网约车业务难回高增长。
钟侠认为,本质上,网约车是将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和算力,运用到出租车公司,同时为黑车披上了网约车的外衣。
网约车合规进程下,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滴滴越来越像一家出租车公司。当司机成为专业运力,是以谋生而不是赚外快为目的,司机就会核算成本效益。滴滴的生态也会变成租赁公司的车越来越多。
黄则中认为,司机是一个永远不可控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司机的收入必须要涨,CPI涨得越快,司机成本涨得越快,所以出行成本很难降下去。所以一旦滴滴提高抽成,就会遇到司机的激烈反弹,一旦降低补贴,司机就会流失。“赚外快和谋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而在用户端,出行是一个价格高度敏感型市场。顺风车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价格便宜,滴滴快车当年刚上线时,是跟出租车抢生意,当时的策略是定价比出租车低30%,所以才能虎口夺食。
用户端的涨价和司机端的抽成都被限制,滴滴进退维谷。
还有,滴滴不再独霸江湖,越来越多的挑战者揭竿而起,分割它的市场份额。
在滴滴刻意低调的一年多时间里,首汽约车、嘀嗒出行、曹操出行、国家队背景的T3(东风、一汽、长安联合腾讯、阿里、苏宁等成立),加速跑马圈地,成为滴滴的新敌人。
四轮出行过去一直是需求大于供给,滴滴过去解决了需求供给高效快速匹配的问题,填补了出租车市场没有增加运力的空缺。但这也意味着,在供应端,其他玩家具备地方割据的能力。
钟侠认为,中国的网约车行业的终极状态,一定不是一家独大,行业会重新洗牌,滴滴可能还会是第一,但一定还会有其他玩家存在。
滴滴需要新故事
与曾经一年内好几次融资相比,顺风车事件后的滴滴,在融资上的步伐放慢了很多。今年以来,跟滴滴相关的融资有两笔,一是青桔单车融资10亿美元,二是滴滴旗下自动驾驶公司融资超过5亿美元。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这两笔融资的投资方中,没有新面孔。
青桔的融资,8.5亿美元来自滴滴自身,剩下的1.5亿美元来自软银和君联资本;滴滴自动驾驶的融资,由软银领投。软银是滴滴老股东,多次大笔下注滴滴,君联资本是联想控股旗下,联想背后是柳传志。
过去,滴滴曾多次传出IPO传闻,巅峰时估值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从来没有这样一家创业公司,集齐了BAT、国外科技巨头、全球最顶尖基金、以及国资股东。更重要的是,它连续亏损超过6年。
并非所有基金都能忍受6年不退出。一位投资人透露,此前市场上就已经有投资人在转让滴滴老股,IPO原本是一个很好的退出渠道,但顺风车事件后,滴滴的IPO似乎就被无限期搁置了。
但是今年以来,滴滴的动作开始明显多了起来。
滴滴“0188”的三年目标提到,0重大安全事故,每天服务超过一亿单,国内全出行渗透率超过8%,全球服务用户MAU超8亿。
滴滴试图重新回到增长轨道,需要新的故事去支撑更高的估值。
过去,滴滴一直沿着两个大的战略方向在拓展自己的版图,一是垂直扩张,二是横向扩张。
垂直即纵向一体化,指的是围绕核心的网约车业务做加法,加深滴滴的护城河。从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拼车,到汽车后服务市场,以及投资出海,包括启动针对下沉市场的新项目,滴滴都是在做垂直扩张。
横向指推进业务的多元化,是为了探索滴滴的边界。2017年底,滴滴在内部成立了R-Lab(R意为Rebuild)和HM(意为黑马)两个一级部门,任务是孵化新业务。小巴、外卖等业务就是从这个部门孵化出来的。滴滴最近试水的跑腿、货运、旅行票务是横向扩张的产物。
因为时局的变化,过去滴滴的战略方向也在摇摆。合并Uber中国后,滴滴一度抵制做出行之外的事情。2018年起,以成立R-Lab部门为标志,滴滴开始推进横向扩张。但在顺风车事件之后,滴滴对非主营业务关停并转,停止了横向扩张。如今,滴滴又开始全面出击。
一个重要的背景是,网约车业务抵达天花板,倒逼滴滴不断拓展新业务。
在钟侠看来,中国整个出租车市场原来打下的四轮服务业基础,一天不会超过1亿单,过去所有的网约车平台,大约抢下了3000多万的市场。2017年底的时候,滴滴的日订单量就达到了2500万单,如今还是在2500万单上下波动。受制于运力限制,这就是滴滴网约车的天花板。所以滴滴每天服务超过1亿单的目标,必须由四轮以外的新业务来填充。
旧故事代表过去,新故事才有未来。所以两轮出行的共享单车,以及海外业务,包括下沉市场,或将成为滴滴接下来发力的重点。
另外,滴滴在去年8月将自动驾驶部门分拆,成立独立公司,并在最近获得融资,也被视为IPO的潜在举动。Uber在上市前也剥离了自动驾驶板块,并获得软银、丰田等10亿美元投资。
在4月的采访中,柳青承认,滴滴将自动驾驶业务剥离出去,是因为它在短期内无法盈利。这意味着,剥离的举动将美化滴滴的财务报表,减少亏损。
无论如何,沉寂许久的中国出行行业,要开始热闹起来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编后语:关于《滴滴“善变”:昔日巨亏卖惨,如今高呼盈利》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蒯佳祺说一切才刚开始并非谦虚 达达没太多傲娇的资本》,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小鹿湾阅读 惠尔仕健康伙伴 阿淘券 南湖人大 铛铛赚 惠加油卡 oppo通 萤石互联 588qp棋牌官网版 兔牙棋牌3最新版 领跑娱乐棋牌官方版 A6娱乐 唯一棋牌官方版 679棋牌 588qp棋牌旧版本 燕晋麻将 蓝月娱乐棋牌官方版 889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2933 虎牙棋牌官网版 太阳棋牌旧版 291娱乐棋牌官网版 济南震东棋牌最新版 盛世棋牌娱乐棋牌 虎牙棋牌手机版 889棋牌4.0版本 88棋牌最新官网版 88棋牌2021最新版 291娱乐棋牌最新版 济南震东棋牌 济南震东棋牌正版官方版 济南震东棋牌旧版本 291娱乐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8399 口袋棋牌2020官网版 迷鹿棋牌老版本 东晓小学教师端 大悦盆底 CN酵素网 雀雀计步器 好工网劳务版 AR指南针 布朗新风系统 乐百家工具 moru相机 走考网校 天天省钱喵 体育指导员 易工店铺 影文艺 语音文字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