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滚动叠球好玩吗 滚动叠球玩法简介》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从超女到创造营:传统电视业的失落与选秀综艺的造梦奇迹。
选秀节目的进化树上,已经挂满了多如繁星的果实,这其中,有的成色不足,有的万丈光芒,它们共同拉长了这一综艺形态的生命周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最近,主打女团成长的网络综艺《创造营 2020》和《青春有你 2》正在热播。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你简单回顾国内选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阶段的主流选秀节目有什么变与不变,并试图挖掘我们如此热衷于选秀节目的原因。
选秀节目真正意义上进入国内观众视野,还得追溯到芒果台的《超级女声》,在此后经久不息的期待与唱衰中,选秀类综艺跌跌撞撞地走过了 16 个年头。
2004 年,《超级女声》带着一股前所未有的青春气息拉开了国内选秀综艺的序幕,但真正的高潮出现在一年之后的夏天,第二届超女将「想唱就唱,唱得响亮」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口号,也点燃了素人一夜成名的梦想。
这期间,还诞生了《我型我秀》《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等多档综艺,直至今日,超女快男依然是选秀节目的标志性符号。从这些节目中出道的李宇春、张靓颖、张杰、李易峰、井柏然、戚薇等人,如今依然活跃在娱乐圈内。
以今天的眼光回望十几年前,1.0 时期的选秀的确自带一种质朴气息,其核心爆点在于,通过节目,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可以迅速成为明星。以超女为例,参赛要求为「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国公民」,通过不同地区的层层海选,晋级入围全国赛,由大众评审、场外助力和专业评委三方进行评分,其中还穿插着弥补遗憾的复活赛制。整体节目氛围重视挑选,在硬实力为王的年代,提供了全民性的参与平台。
然而,现象级综艺品牌似乎都难逃「火不过三」的魔咒,进入到第二个十年后,观众的审美疲劳急剧凸显,快男、快女不再是最吸引眼球的选秀品牌。在匆忙到来的 2.0 时期,励志取代了成名,草根的梦想被赋予了更多叙事化色彩。
2012 年,《中国好声音》首播后随即风靡全国。第二季里汪峰的一句「你的梦想是什么」成为当年爆火的网络流行语。以好声音、达人秀为代表的节目开始着力于挖掘梦想背后的个人闪光点,导师按动转椅,看到的不再只是一个个等待被选择的选手,他们面对的还是一群有故事的人。
此后,《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等类似选秀节目层出不穷。更大咖的导师、更成熟的选手、更激烈的赛制,将选秀节目的专业力拉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与此同时,季播成为新常态,真人秀的痕迹在这一阶段的选秀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从「超女系」到「好声音系」,观众见证了节目形式的变化升级,也亲历了传统电视行当的危机。随着电视媒体的冷热边界越来越模糊,选秀类节目的纪实性、互动性和拟态性(故事性)成为一种基本要素,但这些仍无法支撑其获得长期关注。
内外部环境的骤变,提前预示了以「好声音系」为代表的选秀 2.0 时期走向黄昏,这一次接棒的是「101 系」。2018 年,《创造 101》和《偶像练习生》掀起的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潮流,深刻影响了近两年的综艺市场格局。
3.0 时期的选秀节目,将男团、女团和爱豆的概念带到普罗大众当中。造星工厂里推出的偶像们所带来的话题,表现出 3.0 时期的选秀新标准:「偶像」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定义,评选偶像的标准不再围绕着某一固定能力,受到观众喜爱的便是最好的。
与此同时,专业的垂类选秀也在各自领域大放异彩。例如《这就是街舞》《中国新说唱》《乐队的夏天》等。
16 年沧海桑田,选秀的主战场已经从电视台转移到互联网;智能机取代了键盘机;短信被社交媒体淘汰;对于最好的选手的称呼,从「冠军」变成了「C 位」;那时候拿起手机发送短信投票的少男少女们,如今大多也已结婚生子。
国内选秀节目的流变里,暗含了电视作为一种包含大量连续性叙事元素的媒体的失落。过去,选秀是围绕电视这个载体来进行的,而现在,这些节目通通绕开了电视。不仅是电视,就选秀节目本身而言,叙事场域的建构机制失灵,文本言说的合理性受到挑战,多重视角被观众吃透,也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变化就是唯一的不变」,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选秀市场。不仅节目的表现形式在变,节目中重要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定位也在改变。
从评委到导师再到教练
一种类似于「师生」的关系构成了选秀节目中最抢眼的角色互动,在文本设置上,这两个角色之间的称谓一直在变化。
早期,二者分别叫评委、选手,而后逐渐演变为导师和学员,如今又流行起教练、练习生等称谓。这条关系线索经历了由「评」到「授」到「友」的转变。
在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选秀 1.0 时代,导师的身份主要是挑选者,坐在较高的位置,以专业评委的眼光为娱乐市场挑选出合适的人才。
从海选到全国总决赛,比赛采取的方式都是「选手表演、评委点评」的模式,评委和选手之间没有多余的互动,前者也几乎不会对后者进行专门的教学活动。
到了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 2.0 时代,导师不再像以往那样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当被多位导师选择时,学员可以自主进行「反选」,而此时,导师们往往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展现自己的能力以吸引学员。而且,导师是需要真正教授学员并对每一轮竞演负责的。
在以 101 和偶练为代表的选秀 3.0 时代,教练这一身份的功能变得更加多元。例如在今年的两档热门选秀综艺《创造营 2020》和《青春有你 2》中,教练们不仅会在每场舞台表演前给予指导,还会和练习生们一起带来合作舞台,和她们进行更多样的交流。
导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增多,关系趋于平等化,「像朋友一样相处」似乎已经成为了现在选秀节目主要角色关系演变的主要趋势。很多时候,传统电视选秀节目中的主持人的职责,也开始由导师或发起人来承担,一切都在往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
素人消失,选秀工业化
2005 年的夏天,《超级女声》这档节目让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何洁等女生火遍大江南北,但除了小部分选手出身专业艺术院校,大多数都是从普通校园里走上荧幕的学生。原本就是素人的她们,没有参加过节目,没有精致的外表,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台表演训练。
过去,选手们会经过一层一层的筛选进入到十强赛、半决赛、总决赛,而现如今,选秀节目里的「素人」选手越来越少,练习生们大多背靠娱乐公司,经过了系统的培训,被「造星工厂」有计划地送到观众面前。即便有海选环节,也不会专门剪辑成正式节目。
被大家笑称为「三无人员」的蔡徐坤,虽然是以个人练习生的身份参赛,但也有过娱乐圈的选秀经历和演艺经历,并不是完全没有粉丝、没有经验的「素人」。
专门挑选经历过系统的唱跳培训的选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节目的质量和水平,但是「素人」选手的消失也意味着选秀节目的大门正在向普通人关闭。这段时间时而上微博热搜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将选秀的对象设置为成名已久的女艺人,更是顺应了这种趋势。
粉丝力量无限崛起
2005 年,21 岁的李宇春以 352 万票拿下了《超级女声》的全国总冠军,但当时,除了发短信投票之外,粉丝很难通过其他渠道表示支持。2018 年,19 岁的蔡徐坤以 4764 万票 C 位出道,这是粉丝通过数月的前期线上投票、直播实时投票、购买定制卡片等多种方式实现的。
在国内选秀节目的演变进程中,粉丝不遗余力地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数据奇迹」,他们在偶像的成名之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正在获得足以改变选秀结果的权益。
在选秀 1.0 时期,选手的晋级与淘汰由三群人共同决定,专业评委、大众评委以及场外投票。这一阶段,粉丝权力是有限的,他们的投票并不能完全影响排名的走向。并且,粉丝对偶像多是一种崇拜、仰望的心态。
在选秀 2.0 时期,导师的决定权下降。以《中国好声音》为例,在节目前期,导师可以对学员进行挑选,此时,导师的选择起到关键作用。但随着赛程的进展,粉丝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总决赛中,最终排名由观众和媒体评委共同决定。
而 3.0 时期的养成类选秀则将权力完全放给了观众。粉丝的投票即决定名次的高低。观众被授予绝对主导权,还拥有了诸如「制作人」「创始人」这样的新称号。相较于只能看到选手在舞台上的表现,养成系节目不仅能让观众看着喜欢的选手逐渐蜕变、成长,也可以让观众从不同维度去了解选手。观众主导者的地位不断加强,粉丝对偶像的感情更多变成了守护和陪伴。
如今,粉丝不仅可以见证偶像蜕变,也可以为偶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与偶像的共同成长。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发展,给粉丝提供了发声平台,粉丝文化的公共意义和商业价值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节目形式在变,制作平台在变,观看受众在变,参加选秀的人也在变,但神奇的是,无论经历过怎样的低谷,选秀类节目总是能够重新回到流量高地,延续着造梦奇迹。那么,作为受众,为何总是会为此着迷呢?
狂欢理论下的粉丝心态
巴赫金在其狂欢理论中提出了「全民性」「仪式性」和「颠覆性」的概念,如今看来似乎也适用于人们对于选秀节目的追逐,毕竟,镁光灯下的表演与粉丝卖力地投票看起来又何尝不像一组狂欢呢?
这种全民性不仅表现为参与人数多,更体现在其狂欢氛围的无处不在。无论你是否真的打开过这些节目,节目相关的信息都一定会充斥着你的朋友圈和微博首页,在你的网络生活里做到无孔不入。
其次,选秀节目的名次评选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仪式感,在 3.0 时期更是有所强化。从 ABC 班的等级划分,到金字塔型的座位排列,无不在加强「排名」和「C 位」的庄严感。
第三,选秀节目的出现曾被认为是对主流的反叛和挑战,「颠覆性」地打破了传统的明星生产流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颠覆性或许也体现在观众身份的颠覆,在逐渐强化粉丝力量的过程中,粉丝的决策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成为了决定「出道与否」的直接因素。
互动仪式链加固情感联系
日益发达的网络技术,帮助粉丝和参赛者都获得了更广泛的沟通平台,粉丝集资、实时投票、超话发帖都成为了这种沟通的外化表现。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斯林系统提出了互动仪式链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相互关注并产生情感连带的过程,这对于我们理解粉丝对选秀节目的追随有所裨益。
在真情实感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支持同一选手的粉丝会逐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排外性的群体,时刻关心着选手状态与表现。或许是舞蹈上的一点进步,或许是不经意间有礼貌的细节,粉丝们可以在互相沟通中分享并了解彼此的关注焦点。社交平台上的超话、小组等,都是群体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而看着选手在经历了一次次舞台后逐渐成熟,共同氪金投票让 TA 离出道位更近一步,粉丝与粉丝、粉丝和偶像之间因节目产生的共同的情感体验,使得他们拥有了更强烈的群体身份认同感。
这份关联性则成为了节目留住受众最好的粘合剂,一旦投入真情实感,便很难再「出坑」。虽然节目会有结束,但互动仪式中产生的情感能量和符号会被保留且不断积累,粉丝的热情和感动仍会延续到新的节目中去。
从「唱得响亮」到「C 位出道」,国内选秀节目已经走过了十六年。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大众传媒的生态和大众娱乐的方式,也改变了偶像的生产速度和创造逻辑。传统电视业几乎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滑落趋势,但选秀节目的形式却在不断创新,给观众和行业带来了无数惊喜。
曾经的观众也在逐渐长大,只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永远爱看化茧成蝶的故事。在为之感动的同时,也是在偶像的成长中汲取精神力量,借着偶像的光芒,看到自己未来所向往的状态。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zRBBP4RP4XHRMy9W3QOhZg
2.https://mp.weixin.qq.com/s/z6V4Xx-XLugd5C2Az41GTQ
3. 苏曼曼. 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研究 [D]. 郑州大学,201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爱范儿经授权发布。
编后语:关于《从超女到创造营:传统电视业的失落与选秀综艺的造梦奇迹》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一人之下金光咒厉害吗?厉害与否主要还是看氪金程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小鹿湾阅读 惠尔仕健康伙伴 阿淘券 南湖人大 铛铛赚 惠加油卡 oppo通 萤石互联 588qp棋牌官网版 兔牙棋牌3最新版 领跑娱乐棋牌官方版 A6娱乐 唯一棋牌官方版 679棋牌 588qp棋牌旧版本 燕晋麻将 蓝月娱乐棋牌官方版 889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2933 虎牙棋牌官网版 太阳棋牌旧版 291娱乐棋牌官网版 济南震东棋牌最新版 盛世棋牌娱乐棋牌 虎牙棋牌手机版 889棋牌4.0版本 88棋牌最新官网版 88棋牌2021最新版 291娱乐棋牌最新版 济南震东棋牌 济南震东棋牌正版官方版 济南震东棋牌旧版本 291娱乐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8399 口袋棋牌2020官网版 迷鹿棋牌老版本 东晓小学教师端 大悦盆底 CN酵素网 雀雀计步器 好工网劳务版 AR指南针 布朗新风系统 乐百家工具 moru相机 走考网校 天天省钱喵 体育指导员 易工店铺 影文艺 语音文字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