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Arm宣布加入OpenRAN政策联盟,促进5G架构开放发展》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Uber、Lyft和滴滴,谁能率先全面盈利?。
原标题:Uber、Lyft和滴滴,谁能率先全面盈利?
文 | 财报看公司
Uber又裁员了!5月19日,Uber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萨西发布公开信,宣布拟再裁员3000人,关闭45个办事处,并重新评估从货运到自动驾驶技术等领域的巨额押注,甚至出售非核心业务。
2020年4月以来,美国网约车巨头Uber和Lyft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操作。5月6日,Uber宣布将裁员3700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4%,并将永久关闭180个司机服务中心,这占据了Uber全球运营中心数量的40%。加上本次裁员,Uber将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裁员约四分之一;4月30日,Lyft宣布裁员982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7%。
而就在不久之前,滴滴总裁柳青在接受外媒采访中表示,滴滴的核心网约车业务已实现小幅盈利,中国市场在逐步恢复。
尽管未给出具体数据,但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滴滴首次公开宣称具体业务盈利。目前,滴滴在国内的客流量已经恢复疫情爆发之前60%到70%的水平。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所有出行相关企业都遭受了沉重一击,网约车市场更是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而在疫情之前,包括Uber、Lyft和滴滴在内的一众共享出行玩家,由于长期亏损和盈利前景,被资本市场表达了强烈质疑。成立了11年的Uber如今还在亏损,甚至受疫情影响,Uber最新发布的财报中,净亏损额创下近三个季度来最高。
滴滴CEO程维曾表示,滴滴自2012年起就从未盈利,公司6年累计亏损390亿元,2018年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人民币,113亿元的司机补贴甚至超过全年亏损。Uber已经将其实现盈利的时间点从今年第4季度推迟至明年,更早之前,Lyft预计将在2021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5月7日、8日,Lyft和Uber相继公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20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共享出行企业能否实现盈利?在疫情的影响下,哪种网约车模式的业绩更能经得住考验?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将Uber和Lyft的财报数据作出对比,试图讨论网约车市场的可持续性。
出行市场接近天花板,营收告别高速增长
Uber财报显示,Uber当季营收35.4亿美元,同比去年的30.99亿美元增长14%。调整后净营收为32.56亿美元,同比增长18%。
其中,共享出行业务收入为24.7亿美元,同比增长2%;外卖业务收入为8.2亿美元,同比增长53%。受疫情影响,Uber的出行业务量下降了5%,今年4月,Uber的订单数量同比骤降80%。
Lyft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Q1其实现营收9. 55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 76亿美元增长23%,较上一季度的10.1亿美元下降6%,超出分析师预期的8.93亿美元。Lyft财报数字在疫情中展现出的韧性,也超出了外界预期。
Lyft方面同样承认,疫情对公司业务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叫车业务需求暴跌,4月份的乘车人数同比下降了约75%。
2019年三月,Lyft率先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网约车第一股”,Uber作为“共享出行的鼻祖”也随后上市。Uber的全球化战略已延伸到世界各地,相比之下,Lyft更专注于北美市场,后者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9月的22%增长到2020年2月的30%,Uber则从74%下降到69%,尽管如此,Uber仍占据着更大规模的体量优势。
Lyft与Uber的体量差异非常明显,想要追上Uber并非易事,但好在Lyft的增速一直高于Uber。2020年第一季度,Uber总营收同比增长14%,其中,打车业务营收的增速仅为2%,Lyft的营收同比增速则保持了23%。
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疫情的冲击,Uber的多元业务(例如外卖)则为企业提供了喘息之机。Lyft营收也不再保持50%的以上的高速增长了,除去疫情的影响,这或许也和市场的天花板相关,毕竟,北美市场已经被Lyft与Uber充分挖掘。
毛利率对比:Uber受外卖拖累、Lyft 规模效应显现
毛利率水平方面,Uber近三年来都相对平稳,基本维持在50%上下。从美团的财报可以看到,外卖业务毛利率非常低,所以Uber毛利率能保持在这个水平已经是不容易。而Lyft则一路追赶,从2016年23%水平到2019年50.1%的毛利率水平,甚至对Uber实现了反超。
毛利率是业务商业模式的直观映照。
Uber和Lyft在业务结构上有很大不同,除了个人出行业务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
Uber的业务发展更为多元化,由个人出行、Uber Eats(外卖)和货运服务三大业务构成,Uber试图通过优势业务建立起竞争壁垒,再通过丰富的生态降本增效,实现盈利。随着个人出行业务的市场饱和,外卖业务的确能给其带来新增量的曙光,不过随着外卖业务占比的逐渐增长,未来Uber的毛利率或许还将进一步降低。
Lyft则更专注于打车业务,虽正在效仿Uber的多元化,但Lyft目前仅拓展了共享单车及滑板车租赁、无人驾驶业务,希望在打车的细分市场中提高竞争力。另外这些业务的营收比例还非常小,发展也是一路坎坷。2018年,Lyft收购了共享单车司初创公司Motivate之后,推出了自己设计的共享单车品牌Lyft Bikes。但共享单车自身的盈利模式本就存在质疑,加上电动车爆炸事件的影响,让新兴业务的前景也非常不明朗。
持续烧钱之下,谁更可能率先告别亏损?
从市场规模来看,Uber拥有头部效应似乎更容易实现盈利,但事实却是,Lyft目前更接近收支平衡。
2020年第一季度,归属于Uber的净亏损为29.36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净亏损为10.12亿美元,同比扩大190%。这一数字也创下了近三个季度的新高。Uber 一季度运营亏损为12.63亿美元,去年同期的运营亏损为10.34亿美元。
虽然Uber的外卖业务成为了疫情之下的受益者,营收达到了50%以上的增长。但目前Uber的外卖业务尚未成熟,还在持续烧钱,外卖业务Q1亏损额达到了3.13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最近四个季度,Uber的净亏损都保持着扩大的态势,另一边,Lyft的亏损情况则在逐渐好转,从2019年Q2开始到Q4,净亏损保持着-43%、-28%和-23%的收窄,甚至在疫情的冲击下,本季度Lyft的净亏损相比去年同期的11.385亿美元也实现了大幅收窄,表现相对更健康。
控制成本开支:补贴大幅退潮
无论是Uber、Lyft,还是滴滴,各家企业基本上是以巨额补贴维系司机与用户,网约车的烧钱速度一直是其痛点。
每个季度,Uber和Lyft花费的钱都能超过其收入,佣金收入都用于运营支出、销售与市场营销、研发费用等等。
2020年第一季度,Uber总成本和支出为48.06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41.33亿美元,其中营收成本为17.86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16.81亿美元;Lyft总成本和支出为13.70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9.33亿美元,其中,营收成本为5.42亿美元,上年同期为4.63亿美元。
可以看到,Lyft本季度的亏损表现得益于优秀的总成本和支出控制,Uber最近三个季度已经实现了总成本的增长放缓,甚至2020年Q1环比有所下降。但反观Lyft,本季度真正实现了成本与支出的下降。
疫情期间,企业从减少成本开支方面下手,正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Lyft CFO布莱恩·罗伯茨表示,在当前这个不确定时期,公司正在采取果断的行动来降低成本,并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以巩固这种进展。预计到2020年第四季度时,年度费用将会减少约3亿美元。
上述对模式的讨论,让我们了解到,网约车市场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够忠诚的司机和用户。所以在面对司机与用户的流失问题上,补贴成为了网约车企业最昂贵的运营支出。销售和营销支出费用主要就是广告支出,以及针对乘客和司机的推广补贴费用。
2020第一季度,Uber销售和营销支出减少了1.5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5%,主要归因于消费者广告和其他营销计划的减少了8600万美元,以及消费者折扣、司机忠诚度费用,信贷和退款减少了7800万美元。Lyft的这一指标也大幅下降,Q1销售和营销支出为1.96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2.75亿美元。与激励计划相关的费用都在减少,其中,用于吸引车手和驾驶员使用Lyft平台并提高车手的忠诚度和乘车频率的费用减少了2080万美元,用于驾驶员和乘客获取及相关费用减少了1620万美元,品牌和其他营销活动减少了1230万美元。
在对支出的费用控制方面,Lyft做得更好。2020第一季度销售费用率21%,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5%;Uber则从去年的34%下降到如今的25%,从费用率变化曲线可以看到,2019年Q1是一个关键点,此后Lyft的费用控制都做得比Uber更有效。
一份投入一份回报。在持续的营销投入下,Uber第一季度月度活跃平台消费者人数为1.03亿人,与去年同期的9300万人相比保持了10.75%的增长,Lyft那边的情况则没有这么乐观了,第一季度活跃乘客人数为2121.1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仅仅增长3.4%。
此前Lyft由于基数更小,过去平台活跃消费者的增速都超过Uber,而这一季度拐点的到来,或许意味着市场已渐渐饱和,面对用户的争夺,未来或许更加激烈。
市场等待盈利
目前,无论是Uber还是Lyft,都未能实现网约车模式的盈利。从财报表现来看,Lyft通过控制费用率,专注于打车细分市场的增长动力,试图实现盈亏平衡,目前效果有限。只要放弃了营销费用,用户增长数据立马就作出反应,而在网约车模式中,实现网络规模效应又是关键一环,所以仅仅依靠费用控制,是无法实现外界期待的理想盈利。
由于全球化布局和多元业务的开展,相较Lyft,Uber对滴滴来说更具有可参考性。滴滴尚未上市,具体运营数据还不得而知,在国内,尽管滴滴已经占据了网约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目前也未实现全面盈利,营业成本、销售费用、运营与安全监管费用是亏损的主要原因。
从滴滴官网的业务分布看,滴滴业务主要分为出行服务、国际业务和金融服务三大板块。出行服务为主营业务,包括快车、礼橙专车、顺风车、滴滴出租车、滴滴豪华车等等。
“滴滴核心网约车业务已经小幅盈利”无疑是个好消息,但面对高德地图等新入局者的竞争,以及安全监管的压力,这一盈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尚待观察。
除去核心的打车业务外,滴滴其他业务都更有可能是亏损状态。例如青桔单车,据《晚点LatePost》报道,青桔单车已获得超过10亿美元融资,君联资本领投,另一家国外大基金跟投。国内共享单车市场血雨腥风,阿里系的哈啰出行和美团的摩拜,以及滴滴的青桔单车,构成了新一轮竞争格局。
货运业务同样有先行者在前,滴滴的相关业务则刚刚开始启动。5月18日,滴滴货运开始正式招募司机,首批试点城市为杭州和成都。招募信息显示,司机加盟需先缴纳800元押金以及50元物料费用,抢先注册的司机可享受免30天平台服务费的福利,开放加盟的车型为小面、中面、小平板、中平板、4.2米货车。滴滴货运业务由滴滴代驾团队负责。但这些业务未来或许可以给滴滴更多的想象空间。
受疫情带来的一系列不确定性影响,又将推迟行业的盈利时间表,虽然这一次财报,Uber和Lyft都展现了不同程度的韧性,但预计在二季报上,双方还将面临更艰巨的考验。Uber、Lyft和滴滴,究竟谁能成为第一个实现综合盈利的共享出行公司?市场都在等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游戏网
编后语:关于《Uber、Lyft和滴滴,谁能率先全面盈利?》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3299元起,石头扫地机器人T7Pro发布!有双眼有头脑,猫毛落发的克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小鹿湾阅读 惠尔仕健康伙伴 阿淘券 南湖人大 铛铛赚 惠加油卡 oppo通 萤石互联 588qp棋牌官网版 兔牙棋牌3最新版 领跑娱乐棋牌官方版 A6娱乐 唯一棋牌官方版 679棋牌 588qp棋牌旧版本 燕晋麻将 蓝月娱乐棋牌官方版 889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2933 虎牙棋牌官网版 太阳棋牌旧版 291娱乐棋牌官网版 济南震东棋牌最新版 盛世棋牌娱乐棋牌 虎牙棋牌手机版 889棋牌4.0版本 88棋牌最新官网版 88棋牌2021最新版 291娱乐棋牌最新版 济南震东棋牌 济南震东棋牌正版官方版 济南震东棋牌旧版本 291娱乐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8399 口袋棋牌2020官网版 迷鹿棋牌老版本 东晓小学教师端 大悦盆底 CN酵素网 雀雀计步器 好工网劳务版 AR指南针 布朗新风系统 乐百家工具 moru相机 走考网校 天天省钱喵 体育指导员 易工店铺 影文艺 语音文字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