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顺丰借“丰食”入局团餐外卖,叫板美团、饿了么?》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中国企业面临3大陷阱!要逆势增长,必须明白这5个道理。
原标题:中国企业面临3大陷阱!要逆势增长,必须明白这5个道理
受疫情的严重影响,很多企业和品牌感受到“增长乏力”。
为了摸清疫情之下企业的真实诉求,了解中国品牌增长遇到的问题,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联合君智战略咨询,对中国企业进行了一场调研。
5月10号,是2020中国品牌日,这份报告也应运而出——《疫情后中国企业最新思维——2020中国企业品牌发展调研报告》。
这份报告的样本,覆盖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以东部和中部地区为主。调查的行业包括了快速消费品、餐饮、生产制造业、互联网、进出口贸易、旅游服务、金融服务、房地产等8个行业。
可以说,报告中深刻地反映了当下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面临的最主要的3大困局:
1,复工、复产,不等于复需求;
2,“等靠要”思维严重;
3,消费者端价值选择缺失。
如何破解这三大困局?正和岛与君智战略咨询联席总裁徐廉政、总裁姚荣君,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提供了5大绝招,破解当下困境。
作 者:典小韦
来 源:正和岛
01、复工、复产,不等于复需求
其实,早在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前,很多企业就已经陆陆续续开始复工、复产了。
但是此次调研报告中,却有这样一个数据:有80%多的企业,受到疫情影响,1/4受到严重影响。
那这些企业,在疫情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呢?其中最大一个难题是——需求量萎缩。
其他2-4名分别为:现金流风险、行业价格战、以及产品动销难。
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在疫情后整个外部环境、行业竞争格局、消费者需求状况几乎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之下,依然有41.25%的企业选择“维持原计划”予以应对。这种看似保守的战略却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疫情后企业原有的战略可能会和新的消费需求无法实现有效连接,从而掉入“刻舟求剑”式的复工复产陷阱。
也就是说:复工、复产不等于复需求。
如果没有需求,或者说市场需求不足,单纯地复工、复产,并不能挽救企业。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近11%的企业在疫情后逆势上扬,这又如何解释呢?企业又该如何破解危机呢?
君智的看法是,需求其实就像一座冰山,分为两面:一面是“显性需求”,就像冰山的上面;另一面是“隐性需求”,就像冰山的下面。
疫情冲击下,企业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冰山上的需求”也会相应萎缩,这是大家都能意识到的结果。但实际上,消费者需求也可能发生了“漂移”。
一些企业家总是抱怨,始终“漂移”的消费者越来越难以琢磨。实际上,问题出在企业而不在消费者,因为“漂移”是相对的,与其说是消费者发生了“漂移”,不如说企业仅是在原地踏步。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如果采用“刻舟求剑”式的复工复产,所付出的努力很可能会“脱靶”。
疫情后,对于企业家要把握的是“冲击带来的变量——市场端、消费端、竞争端”和“隐藏的不变量——品牌对顾客提供了独特的价值,激发隐性需求。”
市场是需要企业去创造出来的。德鲁克说:“创造顾客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所以说,你就是要去链接新知识,去挖掘“隐性需求”,让自己的价值去与顾客“适配”。
事实上,在社会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会衍生出很多新需求。“隐性需求”的量,要比“显性需求”大很多。
比如说,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雅迪发现,随着全国大多数地区复工,消费者出行因担心公共交通人流密集致感染风险增高,将更倾向于选择私人化交通工具。
此外,城市较乡镇人口密集度更高,出行需求更旺,而电动两轮车则能承接城市主流人群的出行需求。为此,雅迪启动安心出行推广活动,加强新国标电自产品研发,凸显电动两轮车绿色安全价值,致力于撬动原本没有购买计划的主流人群,从而积极抓住出行需求的变化进入主流。
这就是挖掘了大变局中的“隐性需求”。
君智给企业的建议是:
建议一:避免在“显性需求”里陷入“价格血战”
存量市场确实是在减少,而且是供大于求,这样的博弈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价格血战”。
但是大家一旦要记住,“价格战”就是“商业的瘟疫”,它们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甚至比真实的瘟疫还要严重。
这种方式等于“饮鸩止渴”。因为企业没有利润,就无法创新,就无法把控质量,更别说做出代表“中国品牌”的产品。
而且,此次调研中,已经有20%多的企业,受到了行业价格战的困扰。这一点,十分值得警惕。
02、企业最大的思维障碍是“等、靠、要”
这个调研报告中,还有一组数据很有意思。
就是当你问公司当务之急的关键动作是什么?排名第一的是“维稳老客户”。具体如何去做呢?一般企业有两种选择:
1,在维持老客户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运营成本。
2,按部就班地维持原有计划,寄希望于“等、靠、要”政府的帮扶政策。
“降低运营成本”是企业危机自救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很多企业家仍然坚持原有计划,不懂得变通,一味地“等疫情自然消退、靠政府政策支持、跟政府要补助”生存,这就显得十分不可思议。
大家都知道,疫情期间无数企业“压力山大”,尤其是中小企业。但是他们又不懂得变通之道,所以一些经济学家才会说:“如果你觉得坚持不下去,那就倒掉吧。”
君智专家对此解释说:
“不是说不能够向政府呼吁政策,要扶持,这部分也是必须的。扶助中小企业也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企业不能单纯的‘等、靠、要’,更应该去主动寻求其他突破口。”
比如说,中国有一家专注于1-6岁儿童积木的公司叫布鲁可:
疫情时候,他们的线下顾客同样极速下滑。大多数玩具企业,都“休养生息”了。
但是布鲁可发起了“直送1亿积木,关爱白衣天使孩子”的公益活动,成为首个关爱医护人员子女的品牌。
他们通过H5裂变,给一线人员的孩子们,送了数十万套积木,引发了大量媒体报道。
通过直播、小程序等一系列自救,布鲁可积木逆势增长。2020年3月,全渠道增长270%,电商同比增长1060%。2020年一季度全渠道增长110%,受到越来越多的顾客认可。
怎么才能不再被动的“等、靠、要”呢?君智给了2点建议:
建议二:“输血”只能保一时,必须学会“自我造血”
君智的观点认为,一味地“等、靠、要”,一味地寄希望于政府帮扶,实际上是战略上的懒惰。
“短期输血”固然可以解一时之急,但长期来看,唯有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不确定的环境,其实是企业战略的一块“试金石”。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的思维模式。
建议三:一些“默会知识”,必须寻求外部链接
其实,很多老板不是不想转型,不是不想打品牌,也不是不想做新业务,但总觉得无从下手,觉得力不从心。
所以,很多人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就是:眼巴巴看着别人转型,玩得不亦乐乎,自己干着急。
这究竟是为什么?
因为对企业而言,内部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且,真正决定企业差距的,是一些难以模仿的“默会知识”。
什么叫做“默会知识”?
我先举个例子:
比如说,你一年读了50本书,已经很厉害了,但是最后却发现在公司好像没有什么进步。为什么呢?
因为别人也读了50本书。
再比如说,以前小孩会背100首诗词,大家都夸他是神童,现在在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上,七八岁的小孩都能背几千、上万首诗。100首诗词已经成为基本的知识了。
所以说,整体的知识都在进步了。
“默会的知识”是什么呢?哲学家波拉尼把知识分为2类:
1,可编码的知识;
2,不可编码的知识。
“可编码的知识”就是有明确流程,可以传授的知识。但这部分知识,人人都可以获得。所以,你获得了之后,只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
要想真正形成竞争优势,就要去掌握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这部分知识不可编码。
就像一些日本企业的复杂机械结构,给你图纸你也做不出来。或许像是一些企业的引爆互联网的玩法,从头到尾告诉你流程,你也不一定玩得起来。很多东西都是“一学就会,一用就错”。
要掌握这些知识,企业要学会借助外脑。
君智战略咨询,目前已经协助波司登、飞鹤、雅迪等5家企业突破100亿级营收规模。值得企业思考。
03、消费者端价值选择缺失,中国品牌亟需重整战略
如果说疫情期间,什么东西最让人“魂牵梦萦”,那一定就是——口罩。
没错,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全球口罩第一大生产国,不仅供应自己,还供应美国、欧洲,供应全世界。
但是,如果让你突然去问旁边一个人,口罩有什么品牌?绝大部分人就知道2个牌子——3M和霍尼韦尔。
这两个牌子都是美国的。
也许一个小小的口罩,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品牌的一丝尴尬。
其实如果你用心观察,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很多的东西,都是国外品牌。
如果你是男士,你用的剃须刀是?飞利浦、松下、吉列…
如果你是女士,你用的化妆品是?雅诗兰黛,百雀羚(国产),迪奥,YSL、兰蔻…
如果你是办公一族,你用的杯子是?虎牌、象印、膳魔师…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用品,也都不是十分特别的高技术产品,但是你会发现,中国品牌仍然所占席位不多。
在君智的调研报告中,有80%的人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了,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也上升了。大部分人认为这种趋势是因为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有所提高。中国人有了文化自信,也有出现一些“国潮热”等因素。
然而,也有一个令人十分扎心的事实——有近60%的受访者认为,“价格优势”依然是选择中国品牌的首要因素。
这个话说的直白一点,买国货的理由依然是,因为便宜,质量也还凑合吧。
君智专家认为:“当下的中国不缺制造出优秀产品,也不缺优秀的企业,缺乏的是能将中国品牌注入到世界版图竞争中的战略武器——将品牌价值真正植入消费者认知中。”
什么意思呢,就是大部分中国企业不懂、或者是忽略了创建品牌的独特价值,很多工厂成了别人的OEM。
调研中也发现,当下中国品牌面临了3大挑战:
1,如何打造高端中国品牌;
2,如何应对国际竞争;
3,老品牌如何抓住年轻消费群体
对此,君智这样认为:
建议四:不是说“高价”就等于“高端”
很多企业对于“高端”的理解上也存在误区。
不是说你把价格提高了,就成了“高端”了。你单纯的提价格,你卖不出去,反而企业“死得更快”。
什么叫“高端”?真正的“高端”是指,品牌在消费者认知层面上,牢牢占据了他的某种感觉,从而实现了品牌溢价能力。
举几个例子:特斯拉的感觉就是技术极致,LV的感觉是高贵奢华,香奈儿的感觉是浪漫情调,SONY的感觉是产品主义,三联出版社的感觉是人文情怀,依云矿泉水是一种纯净。
高端的感觉不仅仅局限于高科技产品。比如,在大家印象中,零食好像跟高端不沾边。但是,良品铺子就是在这一个品类中,成功打造一个高端品牌。
建议五:品牌建设的地点在“人心”
很多企业家认为,品牌建设就是找媒体做做广告,喊个口号,这些都是品牌部的事。
君智认为这个观点——大错特错!
实际上,品牌是一个企业内部、外部的整体表现,是全公司的战略事情。
君智认为,品牌建设的重点在于“人心”,打造品牌,就是要洞察并挖掘消费者的“隐性需求”,给消费者提供一个除了价格之外的选择标准。
你有没有想过,几乎同样的珠宝,装在蒂芙尼的盒子里,价格就可以贵20%。拜耳医药的阿司匹林,跟其他的阿司匹林成分完全一样,但却可以定价2倍。
这是为什么?
这个其实就是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巴菲特曾经讲过一个喜诗糖果的例子:
他每年12月26日,都要给巧克力涨价,他不担心你不买,因为只有你选择喜诗糖果的巧克力礼盒给你女朋友,她才会亲你一口。
要是你去买了一个廉价品牌的,那你可就要凭实力单身了。
所以说,企业要学会用品牌这个“虎符”,去调动内外资源,去形成战略护航能力。
另外,在传播上也要有目标,要尽量选择像正和岛这样有代表性的媒体,不要在不同的媒体上“撒胡椒面”。
于此,才有机会与国外品牌竞争,才能实现集体觉醒和崛起。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导报、君智战略咨询《2020中国企业品牌发展调研报告》游戏网
编后语:关于《中国企业面临3大陷阱!要逆势增长,必须明白这5个道理》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澳大利亚房地产技术公司Archistar完成390万美元A轮融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小鹿湾阅读 惠尔仕健康伙伴 阿淘券 南湖人大 铛铛赚 惠加油卡 oppo通 萤石互联 588qp棋牌官网版 兔牙棋牌3最新版 领跑娱乐棋牌官方版 A6娱乐 唯一棋牌官方版 679棋牌 588qp棋牌旧版本 燕晋麻将 蓝月娱乐棋牌官方版 889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2933 虎牙棋牌官网版 太阳棋牌旧版 291娱乐棋牌官网版 济南震东棋牌最新版 盛世棋牌娱乐棋牌 虎牙棋牌手机版 889棋牌4.0版本 88棋牌最新官网版 88棋牌2021最新版 291娱乐棋牌最新版 济南震东棋牌 济南震东棋牌正版官方版 济南震东棋牌旧版本 291娱乐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8399 口袋棋牌2020官网版 迷鹿棋牌老版本 东晓小学教师端 大悦盆底 CN酵素网 雀雀计步器 好工网劳务版 AR指南针 布朗新风系统 乐百家工具 moru相机 走考网校 天天省钱喵 体育指导员 易工店铺 影文艺 语音文字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