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腾讯阿里索尼们正在哄抢B站里的后浪》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画音,5G时代年轻人的下一个微信,还是又一个社交产品挑战败将?。
原标题:画音,5G时代年轻人的下一个微信,还是又一个社交产品挑战败将?
2018年8月,微信的日登陆量已经突破10亿,稳固占领中国人的社交生活。新的社交产品仍然层出不穷,前赴后继,绝大部分却也难以逃脱折戟于社交战场的命运。
近期,一个名为「画音」的社交产品吸引了许多目光与讨论。因为这个产品试图抓住5G时代的机会窗口,用视频信息作为基本社交载体,相比之前的社交挑战者们具有更加新颖和面向未来的角度。而且画音的创始人Genie是前微信产品总监,因此不免让人好奇,这个次世代通讯工具,是否能成为5G时代属于年轻人的微信?
画音是什么
画音是一款即时通讯产品,简介是“视频短信”,Slogan是“有话见面说”。
那么很明确地,视频,而并非我们更为常用的文字/图片/语音,成为了此产品的基本社交载体。
事实上,文字和图片仍然可以作为载体被发送给联系人,但“视频短信”是这款产品对输入方式进行的最大变革。
视频短信的录制与收看
在手机端进行传统的视频录制时,我们通常需要自己按下“开始”和“结束”按钮,或是长按录制键。画音对此进行创新,视频短信模式会在拍摄人开始说话时自动开启录制,并在每次结束说话时暂停录制。
这样能够大大提升视频短信的信息密集度,自动剔除拍摄人说话中途的停顿和磕巴。当然,产生的副作用是,原本一整段视频可能因为说话过程中的停顿被分割成不同的小段。
用户发送的视频短信会根据讲话内容自动添加字幕和表情包,方便接收人理解,同时表情包也能增加观看视频时的趣味感。
这里体验到非常惊喜的点是,字幕方面,和普通话较为接近的方言(四川话为例),画音是可以识别出绝大部分的,甚至纯英文、中文里夹杂英文都没问题。
表情包方面,第一,随讲话内容出现的表情包出现密度较高,说明数量很全,很多名词能匹配对应上;第二,表情包出现的位置特意不会遮挡人的脸部。
消息发送后,接收人点击视频就会进行全屏播放。视频播放时并不完全遮挡消息,接收人可以一边看视频,一边刷动浏览上下文。
为了增加消息收看效率,和其它即时通讯软件不同的是,画音还会自动将在同一发送者在同一对话窗口同一时段发送的多段视频拼接成一条消息,并在消息右侧用数字标明视频段数。
当然,如果两段消息中间有来自接收者的回复,或者发送时间隔得较长,视频就不会被合并。
这可能在开始时给发送者造成疑惑,因为他们会想,我刚刚发送的视频去哪里了?怎么只有最先的那条?但对于接收者来说,只需要点击一次就可以看完多段消息,提升了效率。
那么合并成同一条消息后,形成一个比60秒语音还庞大的视频怎么办?画音当下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播放时可以点击快进按钮跳到下一段视频,但进度条自由拖动并未实现。
消息24小时自动消失、截屏通知、无限撤回
画音的聊天消息会在24小时后自动消失,减少发送者的顾虑,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减轻视频露脸带来的社交压力。更重要的是,作为视频通讯工具,不去清空消息的话,对用户的内存也会形成挑战。
为了进一步保护发送者,接收者截屏后消息窗口还会出现“xx截屏了对话”的提示。
来自美国的年轻人社交产品Snapchat当初正是靠着图片信息的“阅后即焚”(只给接收人几秒钟的时间看图片,然后图片自动消失)以及截屏通知,让年轻人感到随性和安全,因此快速收割了一批用户,并且很长时间维持了较高的活跃度。
视频的信息密度高于图片,因此画音给了用户24小时。如果用户有希望永久保留的消息,也可以通过用消息旁边的emoji标记“小态度”来留住珍贵时刻。
再一个与许多即时通讯产品不同的特点是,画音支持不限时、无提示撤回。
微信的撤回限制在两分钟内,并且撤回会有提示,这样可以避免发送者用撤回的方式操纵对话截图效果。而画音支持无限撤回的原因,个人猜测以下两点:
“我把这段视频发送给男朋友,万一之后他变成我前男友怎么办?”——消息24小时自动消失。
“我把这段视频发送给朋友们,万一他们把我很丑的瞬间偷偷截图怎么办?”——截屏通知。
“我把这段放飞自我的视频发出去,对方用小态度标记后可以永久不清除怎么办?”——不限时撤回。
“我发出自己的视频后越看越丑,特想撤回又怕对方问撤回了什么,太尴尬了”——无提示撤回。
毕竟,当视频的创作门槛和社交压力都大于图文和语音的时候,如果没有发送方,又何来接收方呢?
所以社交产品的逻辑需要仔细权衡接收方和发送方的角色价值和利益,并通过功能设计进行平衡。
用故事记录每日生活
画音的tab包括“对话”、“相机”、“故事”,其中“故事”可以理解为是画音的朋友圈。
但其逻辑与Snapchat最早推出的“story”,或者说更被国内所熟悉的微博“故事”、微信“时刻视频”,更加一致。
因为朋友圈可以永久被他人可见,而故事只有24小时的公共可见时限,之后就会变成个人可见。
故事可以是短视频(长按拍摄)、视频短信(说话拍摄) 、图片、文字。用户可以选择发布到“我的故事”或“派对模式”,其中“我的故事”只有好友才能看见,而“派对模式”则可能让更多人看见,产生结识陌生人的机会。
画音曾经有一段时间定位为“摄像与录影工具”,后来才进化为“即时通讯工具”,因此其保留下来的视频、图片编辑功能相比其它通讯产品,更加强大和有特色。
比如选择载体为文字,编辑页面上方会出现和文字内容匹配的表情包;选择载体为图片,用户可以插入不同风格的表情包、不同样式的文字,甚至是和自己在画音中虚拟形象的表情包字幕;选择载体为视频,还可以通过“抓马时刻”功能来添加视频特效。
便捷易上手且能提升呈现效果的编辑工具,难以成为社交通讯产品的核心,但增加内容感染力,也许能潜在增加用户的表达意愿。
不过还是不免问一句,微信的时刻视频都成不了,画音的故事就能成吗?
画音的亮点
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画音在为用户带来新鲜感方面下了不少力气。给用户体验中带来的惊喜和彩蛋越多,用户分享产品的意愿也会相应增加。
个性化形象
绝大部分社交产品都是让用户上传图片来作头像,而画音却选择了游戏产品的思路,允许用户捏出自己的形象,让自己亲手创造的人物成为在产品中的代表个人的载体。
用户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后,会对产品有更多亲切感和归属感。
而且年轻人热爱建立自己的虚拟人设,并进行分享。之前快速爆红的3D形象制作与社交产品Zepto正是凭借捏脸和换装,吸引了大批年轻用户进行角色扮演和多人合照。
画音在个性化形象创造方面给予了用户很高的自由度,五官、服装、头饰眼镜等都有多样的选择,甚至还紧跟现实,为虚拟形象设计出了各类口罩的样式。
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选择自己的造型。瞪眼、皱眉、翻白眼等表情不说,还有敷面膜、打牌、吃火锅、刷朋友圈等一系列生活的状态。
微信里有人会在自己的昵称后面加上状态后缀,比如“【飞行中】”、“【会议中】”,QQ让用户可以直接选择状态,比如“学习中”、“游戏中”。办公即时通讯工具包括企业微信、飞书等,也允许用户键入自己的状态,方便联系人根据状态预估回复时间。
(左:QQ,中:企业微信,右:飞书)
而画音另辟蹊径地允许用户通过造型来表示状态,进一步拉近了虚拟形象和用户本人的距离,生动的形象化表达也更加融入熟人社交。
表情包
表情包在画音里随处可见。
视频短信会自动出现霓虹灯表情包,文字输入框有类emoji的小表情包,图片上可以添加各种风格的表情贴纸,以及消息的“小态度”反馈也是用的表情包。
第一个亮点是,画音的emoji小表情比微信种类多,比QQ更潮,比原生emoji有更多中国因素。
比如包括了swag、“WTF”、“真香”、“pick”等年轻人的用语,还有奈雪、喜茶、王老吉、茅台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物品表情包。当然,这些还远远没完,越往下翻又有越多惊喜。
感到惊喜的同时也免不了思考,社交产品设计出如此多的表情包值得吗?
第二个亮点是,画音会通过用户的语义自动匹配表情包,提高表情包表达的频率和效率。
视频短信的霓虹灯表情包会根据用户讲话的内容同时出现,用户在对话框输入内容时会看到文字匹配到的相关小表情,用户为图片配完文字后可以在上方看到对应表情贴纸,消息小态度也会根据内容推荐对应emoji表情。
这点也许能回答为什么画音需要如此多的表情包,因为只有数量和种类都足够,才能在用户表达时提供多样化的表情包进行匹配和选择。
光是“喜茶”就能匹配出四个emoji表情,其它哪个社交APP能够做到呢?当然,投入产出比有待考虑。
另外还有三个小彩蛋:
(1)画音的很多表情包是有声音的。比如发视频短信时说到“睡觉”,匹配出的睡觉表情会伴随呼噜声,再比如消息旁边的“小态度”,添加饮料表情时会伴随吸管吸液体的声音。
(2)如果用户发送了带emoji表情的消息,或者是视频短信的讲话内容匹配上了表情包,那条消息旁的虚拟形象会变成和表情包相关的样子。
(3)除了好友直接邀请外,扫二维码已成为加群的普遍习惯,但画音加群的画风是这样的:
分享到微信
社交产品,人最关键。只有当产品内承载了足够的社交关系链,用户才有可能长久沉淀。
那么如何吸引用户主动分享增加曝光,以及如何提升其他用户查看后转化为产品内新用户的概率,是画音需要探索的关键问题。
用户每次更新自己的个性化形象后,画音会自动保存新头像到相册,左上角带有画音的水印logo。
脸萌在14年的爆红,以及还有不少人在做“微信头像定制”的生意,都说明个性化头像存在受众。画音的这一功能既能为用户直接生成可以在微信或其它平台更换的个性化头像,也能通过logo起到潜在宣传效果。
画音故事的分享也有亮点,用户分享到朋友圈或微信对话前可以先定制封面,再次把创造权交给用户。
分享后,其他好友可以通过扫小程序码或直接在对话里打开画音小程序,观看故事。
五一期间,画音还推出了个性化形象的节日限定九宫格图片,用户可以直接保存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甚至连文案都帮用户想好了,目的也是鼓励微信分享,提升产品曝光。
但是,最基础和常用的添加好友,画音用的还是类似“淘口令”的文字分享模式。
相比起来,Instagram在2018年刷屏朋友圈的名片扫描加好友功能则更加个性化和吸睛。用户自主定制名片,可以选择emoji表情、颜色、自拍作为名片背景,名片文字的颜色也会随之进行切换。
保存图片后,到Instagram扫描名片就能直接进入到用户的主页。
这也是画音在分享方面可以再提升差异化的地方。
为什么说画音属于5G时代
根据36氪Pro此前发布的文章,创始人Genie认为,画音是5G时代的社交探索。
“微信的崛起源于智能机 + 3G 网络的红利,语音的输入方式在某些场景下满足了用户更高效沟通的需求,且是最适合 3G 网速下的一种解决方案。而到了 5G 时代,‘5G 网络 + 摄像头’,会逐渐替代‘3G+文字/语音’,成为一种新的输入方式,从而催生新时代的社交工具。”
5G的特点是高带宽、低时延。运用到画音上,能让视频作为基本社交载体被更高速地传输和加载,能让自然语言处理的算法速度更快。
因此,无论是用视频短信实现即时交流,还是为视频添加基于用户语义的字幕、表情包,都能在5G的场景下被更加高效和流畅地达成。
“创造更高效,更立体的沟通方式”,这是画音的目标。
画音不是下一个微信
画音主推视频短信,希望借力5G的东风,但也注定了画音无法成为下一个微信。
第一,视频露脸的社交压力大,用户在产品内的关系链只能扩散到亲密熟人的范围。
露脸聊天这个事情,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有心理门槛的,因为视频能暴露太多个人信息,比如你的长相、你的声音、你的状态、你的所处环境。
很多人跟不熟的人连语音信息都不愿意发,更何况视频。
这就导致很多人来到画音后,只会和特别熟的朋友、爸妈、伴侣等一起玩,不熟的人从一开始就不会被邀请进自己的画音通讯录里。
第二,消息24小时失效,无法搜索和回溯。
画音的本意是让用户在产品内放松和肆意聊天,以及降低视频内容对手机内存的影响,但这也让画音失去了很多需要保留信息的社交场景,难以成为日常交流工具。
以上两条说明,相比微信可以覆盖许多人的生活社交、工作社交、社群社交,当下画音只能覆盖一部分熟人休闲社交,成为下一个微信更是“mission impossible”。创始人Genie也表示,画音只是微信的补充。
那么,当用户社交关系链的扩散囿于熟人圈层的时候,画音就无法形成更大的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指产品的价值随着用户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放在社交产品的背景下,也就是“随着好友的增加,关系链的增多,对社交网络的依赖会以几何基数增长”。
网络效应是很多产品的护城河,是竞争者难以迈过的高门槛。就像现在即使有更好用的社交产品,我们仍然难以离开微信,因为之前沉淀的关系链都在微信里。
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画音,不得不面临的挑战是,即使未来被很多用户接受,也需要持续不断的产品创新和对用户更深的洞察来建立门槛。毕竟,功能层面的复制太容易了。
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画音吗
比“画音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微信”更本质的问题是,用户真的需要画音吗?
画音属于5G时代,并不代表5G时代的用户就会自然而然接受它。
产品的核心是满足需求、创造价值。产品可以作为技术落地的承载者而成功,但很难作为技术发展的追随者而成功。
更加通俗地说,前者所指的产品,是看到存在的问题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新兴技术正好就是那个合适的工具;后者所指的产品,是看到新兴技术后,开始四处寻找可以运用的地方,也就是“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那么,画音是前者还是后者?
以下从用户、需求、场景的角度对画音主打的“视频短信”进行分析。
从用户角度
按照最直观的年龄分层,可以把用户群体划分为小孩、青年人、成年人、老年人。
微信无疑是成年人无法脱离的社交领地,多年积累的人脉在微信上不说,用公众号看资讯,用微信支付转账、发红包都已成为难以动摇的习惯。成年人也更加在乎个人的社会形象建设,朋友圈转载的文章、发出的照片,多多少少都结合着“我要把自己在他人眼里塑造成怎样的人”的想法。
而QQ是很多青年人的专属领地,有些是为了专门躲避微信里的长辈。并且较于微信,QQ有更加便捷强大的功能,有很多好玩有趣的互动玩法,允许他们在上面建设出更加个性化的社交形象。
这些年轻人囿于单纯的校园生活,但同时正不断通过小说、动漫、电影、游戏等载体对所处世界有了更多想象。因此,主动完善自己的人设标签、捏脸换装、玩语C(语言cosplay,通过语言文字和他人进行虚拟世界的互动角色扮演),都是他们努力去贴近理想世界里那个自我的方式。
例如,根据腾讯ISUX的一篇文章,“在00后的线上社交中,‘人缘’被转化为了QQ列表的好友数、资料卡的点赞数、说说的评论数和互动标识上面。这也形成了‘扩列’(扩充QQ列表好友)这种强目的导向的社交文化。”
因此,个人理解的现状是,虽然成年人渴望“逃离微信”回归更简单的社交方式和更单纯的圈子,但社会现实和社交压力让他们难以分散精力去到新产品专门和亲密熟人一起玩。一个微信能解决的事情,就不要弄两个。而年轻人在QQ的虚拟乐园玩得很开心,视频短信则可能暴露太多真实。
更高效、立体、真实的熟人休闲社交,可能都并非这两个群体在社交方面最强烈的需求。
小孩和老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交需求相对更单纯,对熟人关系更为依赖。并且,没有形成根深蒂固的交流习惯,他们也许能迅速上手便捷直观的视频短信。但这两个群体的用户获取、运营,也需要切换不同的思路。
从用户角度来看,画音还面临另一个更大的挑战。既然选择从熟人社交切入,就需要用户有发露脸视频的意愿 + 用户的熟人有发露脸视频的意愿 + 用户和熟人之间愿意互相发视频,满足条件并不容易。
抖音里露脸拍视频的美女帅哥的数量远远少于不想露脸只想刷视频的人,但是没关系,社区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可以不平等。但是社交不行。
只要有一方不愿意用视频短信,那条关系链在画音就留不下来。
从需求角度
视频短信的特点是,随说话进行拍摄,并自动添加字幕和表情包。
从满足需求角度来看,拍摄视频时需要手动按下按钮录制、讲话内容会包含中途的停顿、视频没有字幕和表情包,这些属于用户的痛点吗?似乎还算不上。
从创造价值方面来看,视频短信 = “画” + “音”,那么相比于用微信发一段视频或一张照片,再加一段语音,画音的视频短信有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吗?是有的,信息效率更高、表情包让视频更生动,最重要的是,它让视频消息的创作过程变得和发语音消息一样简单。但我们仍然要考虑产品转移成本,包括关系链的迁移成本。
以及更加关键的问题是,视频短信可以从多大程度上代替其它形式的社交方式?在我们和熟人交流的时候,想用视频短信而不是文字、图片、语音、小视频等其它载体的次数占了百分之多少?
现在的画音,并不是3G时代面临“如何让用户从QQ转移”挑战的微信,因为微信的红利不仅是3G网络,更是PC端到移动端场景的巨大变迁。而4G到5G的进化,也许还不足以改变用户的社交需求。
产品适合哪个时代,并不代表用户在那个时代就会自然而然接受。曾经在张小龙眼里非常适合3G时代和移动场景的实时对讲功能,照样没有做起来,因为有对讲需求的人太少了。
“用户是否有发送视频短信的需求”、“若是没有要如何培养用户习惯”,而不是“画音如何适合5G时代”,是更加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场景角度
视频短信是非常受限于场景的交流方式。
它的使用频率取决于两点:第一,用户生活中有多少场景可以录视频+说话;第二,用户生活中有多少场景值得用视频分享。
第一点,大部分人每天待得最久的环境是学校、公司,当旁边同学把手机藏在抽屉里QQ聊天的时候、当旁边同事用电脑版微信边开会边划水的时候,视频短信不是合适的交流载体。
那么当画音用户发现自己在产品里超过80%的时间都在用文字等传统载体沟通时,他们会开始怀疑切换新产品的意义。
第二点,用户生活中如果没有很多场景值得用视频分享的话,视频短信的意义也会被削弱。
这里说“值得”而不是“可以”,是因为即使画音的视频短信再方便,创作门槛也是要高于文字、图片、语音的。比如当你想传达一句“我到你家楼下了”时,视频短信未必不能作载体,但你还是可能出于对画面内容、视频传输和加载速度等考虑,最后选择发个语音或文字。
还有和朋友吐槽老板、和闺蜜娱乐圈吃瓜的场景下,没必要用视频短信一来一回,也是因为效率低。
所以遇到生活中值得分享的动态场景时,用户才更可能选择它。
那么,有多少场景是值得用视频分享的呢?这个问题很好检验,图片作为视频的降维信息载体,如果用户一天的日常生活下来没有多少值得拿出手机拍照片分享给朋友、爸妈的场景,那视频短信的使用频率也不会很高。
而当用户真正碰到值得分享的动态场景时,他们又可能跑去发朋友圈、抖音了,因为在那里能收获更多的社交反馈。
当然,还存在一种情况,那就是当交流双方希望频繁看脸和听声音场景,比如异地的恋人、父母和子辈等。此时视频短信相比文字、语音具备更高的价值,交流效率高低或是环境值不值得分享,都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但问题又在于,第一,这样的社交范围比熟人休闲社交还要狭窄,微信或QQ里庞大的关系链时刻有更强大的引力把用户吸回去;第二,受限于场景是否可以拍视频+说话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三,渴望留下珍贵回忆的人不希望未标记的消息都会在24小时候后消散。
有些时候,不是产品的问题,只是因为你不是目标用户
在上面部分的分析中,自己始终持有观点是:画音要做成不容易,因为视频短信在交流习惯、创作门槛、场景限制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太大了。
不过曾经的Snapchat(2011年诞生于美国的年轻人社交应用,产品亮点是图片消息“阅后即焚”)也经历过不被看好的时期,一方面Facebook上形成的社交关系链已经非常庞大,另一方面“阅后即焚”功能的价值让投资人难以理解。
但Snapchat背后的指标和口碑却低调地宣布了它在早期的成功。Snapchat的用户黏性非常高,因为“阅后即焚”让用户感受到随性放松和安全感,许多人使用Snapchat的热衷程度甚至高过Facebook。并且凭借南加州高中生之间的口碑推动,Snapchat的用户数和消息数都在稳健增长。
所以有些时候,产品并没有问题,问题是自己还不是目标用户。正如拼多多早先在下沉市场搅动起波澜的时候,一些五环内精英们也没想到拼多多有一日会成为中国第二电商平台。
因此,为了避免画音爆火的那一日自己惨遭打脸,需要声明的是,虽然经过个人分析后我并不看好,但也许只是因为我和周围的朋友并非画音能够吸引到的群体。
要想更准确地分析画音的可行性,还需要更大覆盖范围的用户口碑采集,以及对内部数据包括增长率、留存率和参与度等指标的分析,来推断产品是否达到PMF(产品市场匹配)。
画音也会根据用户反馈和数据指标持续迭代、试错,未来之路不仅取决于当下的模样。
能否成为下一个Snapchat?
其实,画音上有不少地方能看到年轻人社交“老前辈”Snapchat的影子,比如会自动消失的聊天记录、24小时可见的故事、可以加标题字幕的图片和视频。
Snapchat诞生的2011年也正是4G网络在美国投入商用之时,产品可以更加高效地传递图片信息,并把图片作为基本交流载体。
那么同样定位于熟人休闲社交、同样具备特色新奇的核心功能、同样面临关系链迁移挑战,成功从社交巨头产品夹缝中成长起来的Snapchat,能不能为画音提供更多参考呢?
据说,最早推出之时,主打“阅后即焚”的Snapchat在宣传中刻意暗示这是一款情侣之间相互发送性意味的应用,但却因为图片拍摄发送操作简单、“阅后即焚”有很强新奇感,阴差阳错地在高中生之间流行起来。
其中,最为流行的内容,就是老师们私底下的照片和各种表情滑稽的脸。因为这种偷偷发生在课堂上的图片创作门槛很低,便捷的操作让用户可以即拍即发。
很明显,画音的视频短信,相比Snapchat更加随性的随手拍,环境要求和创作门槛都更高。要拍摄就得说话,所在环境允许讲话吗?摄像头还默认对着自己,自己现在的容貌适合见人吗?
所以画音需要再考虑,如何降低环境要求和创作门槛,让目标群体有更多使用产品主打载体自由交流的机会,这样用户才能玩得起来。
另一个可参考的点是,为了增加图片的发送数量,Snapchat设计了很多滑稽好玩的照相效果。
那么,即使用户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拍摄分享的,还可以给朋友发个自己顶着搞笑特效的照片。
(Snapchat图片特效)
抖音的很多视频特效,像那些酷炫的、滑稽的、遮脸的、互动小游戏的,也能吸引不愿意露脸的人打开摄像头玩起来。
(抖音视频特效)
有趣的特效能够激发用户好奇心,帮助用户突破露脸的心理障碍、放下偶像包袱。如果能和手机那端的好友通过特效进行互动,也能进一步拉近联系人之间的距离,降低视频交流的顾虑。
再者,如果用户真的在乎露脸,遮脸的特效也许能发挥些作用。
画音之后的故事能写成什么样
画音最好的故事发展大概是,既成为了Snapchat,也没有止于Snapchat。
Snapchat作为独角兽,在巨头林立的社交领域撕开一条口子,并且获得大批年轻受众的喜爱,产品创意、用户洞察都不可或缺。
但Snapchat之后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盈亏之路走得非常曲折、产品改版遭到用户强烈抵触。更加让人担忧的是,巨头社交帝国的阴影仍然笼罩这个年轻的产品。
当社交巨头意识到自己对年轻用户的吸引力停滞后,开始采取行动。Facebook旗下的一系列应用模仿了Snapchat的限时动态、自拍滤镜等。2016年,Instagram发布了自己版本的Stories(故事)。
功能层面的创新,复制起来并不困难。再加上背后有Facebook巨大的社交流量导流,Instagram成为愈加强大的社交平台。Snapchat却还是社交工具,没有刚性需求功能,关系链也很容易迁移。如今的Snapchat在很多用户的眼里,甚至已经沦落成了拍摄工具,他们会用Snapchat拍摄好玩特效的照片,然后发布到Instagram。
这也是画音的危险。作为功能相对精简、关系链沉淀不足的IM,要时刻问问自己,如果有一天微信、QQ做了这个视频短信功能,画音有几成胜算?
当然,这也许想得太远了,画音当下的的任务还是先从夹缝里成长起来,把更多用户留在产品里。
作为一个具备创意和想法、交互和设计细节到位、技术实力扎实、暗藏很多彩蛋的产品,画音还是令人尊敬和佩服的。并且,视频短信是除了视频通话之外最接近日常面对面交流的方式。
希望画音正走在面向未来社交的道路上。即使没有,也希望它是在为未来铺路。
我们很多人长久以来的线上交流习惯难以改变,那么会不会有更加年轻的群体、没有根深蒂固社交习惯的群体、没有露脸压力的群体,在当下或是有朝一日的未来,接受并享受。
短视频已经让很多Z世代年轻人愿意线上露脸了,甚至觉得理所当然、乐在其中。如果画音能够获得这些用户,让他们在产品里玩的开心,即使无法成为当下的国民应用,那也是成功。
因为年轻人是未来。
作者:鹿特丹的风,公众号:产品iTalk
本文由 @鹿特丹的风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网络游戏网
编后语:关于《画音,5G时代年轻人的下一个微信,还是又一个社交产品挑战败将?》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 《代号:零》8月19日起源测试 腾讯回合新作亮相ChinaJoy》,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小鹿湾阅读 惠尔仕健康伙伴 阿淘券 南湖人大 铛铛赚 惠加油卡 oppo通 萤石互联 588qp棋牌官网版 兔牙棋牌3最新版 领跑娱乐棋牌官方版 A6娱乐 唯一棋牌官方版 679棋牌 588qp棋牌旧版本 燕晋麻将 蓝月娱乐棋牌官方版 889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2933 虎牙棋牌官网版 太阳棋牌旧版 291娱乐棋牌官网版 济南震东棋牌最新版 盛世棋牌娱乐棋牌 虎牙棋牌手机版 889棋牌4.0版本 88棋牌最新官网版 88棋牌2021最新版 291娱乐棋牌最新版 济南震东棋牌 济南震东棋牌正版官方版 济南震东棋牌旧版本 291娱乐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8399 口袋棋牌2020官网版 迷鹿棋牌老版本 东晓小学教师端 大悦盆底 CN酵素网 雀雀计步器 好工网劳务版 AR指南针 布朗新风系统 乐百家工具 moru相机 走考网校 天天省钱喵 体育指导员 易工店铺 影文艺 语音文字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