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不想喝粥才是传统 喝粥背后是民族饥饿记忆

发表时间:2020-04-23 17:47:37 作者:编辑部 来源:游戏王国 浏览: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五一假期还能出游吗? 中国疾控中心回应》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央视网:不想喝粥才是传统 喝粥背后是民族饥饿记忆。

(原标题:不想喝粥才是传统)

前几天,张文宏从增强抵抗力的角度出发,谈了一些他的意见。他说:抗体要产生,靠什么?全部是蛋白质,“中国的小孩早上要吃鸡蛋牛奶和三明治,不要吃粥”。结果却引发争议,一些人说他崇洋媚外。就在昨天,张文宏回应喝粥争议,说,“我知道很多网友批评我,但粥还是不能喝”。

科学问题,科学解决

张医生被网友骂,是触碰到了传统养生学的逆鳞。但张医生的这个坚持,是对科学的坚持。早餐吃什么好,是一个科学问题,不能随意政治化。

养生大仙们总觉得汤越稠,就越好,但那不过大部分是水。除了流质可以减轻消化系统负担之外,并无意义。而且,甚至有害。

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布的“健康饮食金字塔”中,白米饭高居塔尖,与红肉、加工肉类、牛油、含糖饮料、盐等不健康食物并列。米饭不健康,是因为每100克谷类含糖可高达76克左右。不仅如此,它的升糖指数还高达87,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诱因。研究显示,浸泡、增加水量以及延长蒸煮时间,都会加快米饭的淀粉消化速度和导致餐后血糖反应明显上升。

所以,米饭不健康,粥更不健康,是确切的科学事实。

当然,另一方面,健康饮食的关键在于总量控制和均衡搭配,并不是说吃米饭不好。金字塔将谷类分为了全谷类(全麦、糙米)和精制谷类(白米、白面),位于最上端的只是精制谷物,全谷类还是放在最下层的。也就是说,粗粮是健康的,但精制谷类,还要适量。

不喝粥,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追求

张医生的话,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满满的正能量。这番话的背后,要追寻起来,会令人在感到沉重之后,又感到自豪的。

实际上,中国人吃肉吃蛋,也是传统。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吃鸡蛋的呢?在南京博物馆里,有一个褐色的陶罐,里面装载了数颗还带泥土的鸡蛋。这一罐鸡蛋,所在的时期是西周,人们称呼为“西周鸡蛋”。这是人们目前发现中国最古老的鸡蛋,距今已经约有3千年历史。

吃鸡蛋虽然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传统,但回顾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国人放开吃鸡蛋,却是在改革开放后。

1983—1996年间,中国人均鸡蛋占有量快速增长,平均年复合增长率12.8%,1992年,中国人均鸡蛋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997—2008年间,这个增速放缓至2.5%,在2008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二。此后,占有量基本平稳了,2008—2011年间,年均提升0.7%。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鸡蛋生产国,一天能吃掉10亿个鸡蛋,2011年鸡蛋人均占有量为18kg,远高于全球平均的9.3kg,仅次于日本19.4kg,居世界第二。

吃肉是中国人的传统,但中国人放开吃肉,还是在改革开放后。

1978年以来,中国肉类食品产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快速发展。1981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为1260.9万吨,1990年增长至2857万吨,2000年增长至6125.4万吨,2008年增长至7278.7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

生产增加了,消费也相应增加。60年前,中国人年均肉类消费水平是4公斤,2008年全国人均肉类占有量上升到54.8公斤,从凭票定量买肉到"想吃就吃",中国人均肉类消费60年来增长了近13倍,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

与之相对的是,中国人吃的米饭变少了。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110.0公斤,比1956年下降36.6%。

可见,少吃饭,多吃肉,一直是我们的追求,只要能实现,人们立刻会做出选择。有这样一句调侃的话,我历经千辛万苦,才爬到食物链的顶端,你却叫我不吃肉。同样的,为了不喝稀的,中国人历经千辛万苦,现在,一句不喝粥怎么就成了反传统?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肉禽蛋类的人均占有量稳步增加,粮食消耗量下降,都反映出人民生活质量在不断改善。如今,中国人讲究的是“限盐减油”“营养配餐”“精粗搭配”“科学烹调”,这其中自然包含要少吃升糖指数高的粥。

吃肉吃蛋,比喝粥好,是客观的科学事实。

编后语:关于《央视网:不想喝粥才是传统 喝粥背后是民族饥饿记忆》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5月1日起微信记录可作法律证据 记录不完整或无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推荐

相关应用推荐

玩家点评

条评论

热门下载

  • 手机网游
  • 手机软件

热点资讯

  •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