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十三之命》免费试读_孤独的喜剧》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食与思》免费试读_千山秋叶。
味道
从小到大,吃过不少次涮羊肉。但每吃一次,总会觉得味道差了很多。人的舌头是有记忆的,对于吃过的美味,犹如录音机一样,深深地记录在大脑中。只有再次遇到美味时,才能唤起内心深处的欣喜与渴望,唤起沉睡在内心深处久远的记忆。
当吃东西仅仅停留在为了生存的层面上,吃就变的很痛苦,很无奈。我很遗憾,因为这样一种情绪已经持续了很久。这倒并非厌食,而是不能糊弄自己舌头的记忆。
对于美食而言,吃只是最后的一个环节。从采购到加工,直到吃进肚里,慢慢消化,慢慢体味,无不渗透做美食者和吃美食者的心意。如果做的无心,吃的无意,食物的美好就消失殆尽,吃美食与嚼石蜡其实都是一样的。就像千里马与伯乐、俞伯牙与钟子期、刘玄德与孔明一样,缺一不可。
还是很小的时候,那是一个刚下过雪的傍晚,已是饥肠碌碌的我,眼巴巴地望着那个门,期待父母的归来。
门打开,伴随一股冷风进来的父亲,非常神秘地对我挤了挤眼睛说:“今天咱们吃顿好的——涮羊肉。”涮羊肉,在今天看来,是普通不能再普通的食物了,但那时,对我来说,是第一次听到的名词,是一个神话。
父亲像魔术师一样,慢慢地打开提包,开始从里面往外掏东西。包里东西种类很多,一块冻羊肉,红红的很瘦,有韭菜花、虾油、香菜、芝麻酱、酱豆腐、蒜头等等,现在想起来,也许那天回来晚了,就是去找这些调味料。
父亲很细心地将麻酱调好,麻酱要用凉开水一点儿一点儿掺水调合,这样澥开的麻酱就很白,盛在白瓷碗中,显得非常干净。麻酱调好,父亲又取了一只碗放上酱豆腐,用小勺压碎,调入水,搅拌均匀,放在一旁。取了几瓣蒜,放在碗中,加上咸盐,用擀面杖头,轻轻捣碎,再加上凉开水。等这些工作结束后,又取了几只干辣椒,放在碗中,用剪刀剪碎,等着热油炸。
接下来是切肉,肉微微冻着,所以切的时候并不费力。切肉是一门功夫,肉要切得薄,还要讲究纹路。那时候不像现在,有专门切肉片的机器,即使大的肉店,切肉也是用一把大刀切,全凭手工,非常考较师傅的功力。他们会把一整卷的羊肉,压在案板上两个突起的铁钉上,钉子钉入肉中,起到固定的作用,然后用刀来片。刀是特制的,两头带把,刀长三尺,双手用力,斜片肉片,肉片能片得非常薄。但是,至今我仍然觉得,父亲用刀切得肉片,涮后更有嚼头,味道更佳,绝非片出或用机器切出的肉片可比,也许是用的心思不够吧。
切菜就不必多说了,和现在差不多,无非是白菜、豆腐、香菜什么的,时间太久,记不住当时都吃了什么菜,只记得肚子一个劲地响,口水一个劲地咽。
接下来是座锅炸辣椒。锅烧得很热,油开始冒烟的时候,要先从火上端下来,稍凉一下,倒入辣椒碗中,顿时香气四溢,充满了小小的房间。
辣椒是个好东西,俗话讲,辣椒是穷人家的肉。不管什么粗食,只要配上盘炸辣椒,粗食就变成美食。据说,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地,印第安人最先种植和食用它。16世纪末,辣椒传入中国,最初起名叫“番椒”。明《草花谱》记载了一种外国传来的草花,名叫“番椒”。看来当时辣椒只是作为一种观赏的花卉被中国人引进栽培,尚未应用于饮食。清乾隆年间,辣椒才开始作为一种蔬菜被中国人食用。据载最初吃辣椒的中国人都在长江下游,即所谓“下江人”。因为辣椒最初从海外传来,下江人先尝试这些时新食品也在情理之中。下江人嗜辣椒之时,四川人尚不知辣椒为何物。乾隆年间李化楠撰写的《醒园录》,丝毫未提使用辣椒。迟至清嘉庆年间,四川县志始见栽种辣椒的记载。现在川菜大行其道,人们种的、吃的多是川椒,也称朝天椒。四川辣椒,追求口味刺激可以,干辣有余,香味不足。
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平常人家里的辣椒,大多是秋天从市场里买来,自己用线穿成串晒干的。这种辣椒个头很大,辣味小,但香气十足。用胡麻油炸,二者相得益彰,很香。有时候回家饿了,没有零食吃,就拿剩馒头蘸上炸辣椒吃,也很解饿。现在人们多用清香油、花生油、菜籽油炸朝天椒,辣倒是够辣,可味道却差了很多。
辣椒炸好后,火上开始烧水。趁这个时候,父亲开始调蘸料。他像化学老师一样,取了三个碗,开始往里添加不同的佐料。麻酱、酱豆腐、韭菜花儿、虾油、香油、香菜末、辣椒油,最后加上蒜泥水。加调料很有讲究,麻酱为底,味厚而持久,要先放,而蒜泥水一定要后放,蒜味轻薄,还没端上桌,没有吃到嘴里,味道就先闻到,这样,整碗调料才更诱人食欲。
水开后,父亲开始拿筷子往锅里一片一片下肉,筷子夹住肉,轻轻抖动几下,肉一变色,就夹了出来,放在碗中,沾一沾涮料,放入口中,肉很嫩,调料很香,至今想起来,那恐怕是我吃到的最好的涮肉了。窗外冰天雪地,大雪纷飞,屋内炉火通红,雾气茵茵,桌上杯碗交错,肉香流溢,每个人吃的脸上红彤彤的,幸福的很。有古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下雪时节,涮肉小酒,三五好友,实为人生快事。
涮羊肉从何年代产生,现在已无从确切考据。据说涮羊肉起源于元代。相传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来报,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端上明炉,架上头盔,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即刻涮肉,即刻果腹。大汗胜仗归来,在庆功酒宴上,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佐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大汗喜悦,问厨师这是一道什么菜,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名称,请大汗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就成了宫廷佳肴。现在看来,这个故事多有穿凿附会之嫌。试想军营之中,仓促之间从哪里找那么些明炉,即使有炉子,又上哪里准备那么多调味料?白肉蘸盐,味道能那么美吗?但我宁愿相信这传说,它不仅使这道菜平添了许多故事,许多霸气,更体现来食的真谛,体现来北方人对食物的态度。
北京“东来顺”的涮羊肉作的很地道,也很精致。据说在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都市名菜馆中出售。炭火、铜锅、清水涮是“东来顺”涮羊肉必须的三个特点,否则就不是老北京涮肉。肉的讲究是“干盘清汤”,就是盛羊肉的碟子,在任何时候,哪怕是羊肉都化了,里面也不能有汤,更别说血汤了。另外,刚切完的羊肉,放到盘子上,盘子倒扣过来,这肉都得牢牢的粘在盘子底儿上。这就说明这里的羊肉“干净”,羊绝对是活着的时候宰的,绝对不是死羊肉。“清汤”也是这个理儿,在涮肉的过程中,火锅里面的汤不会出现沫子,汤涮到最后,那还得是晶晶亮,亮晶晶,总得是清的,只有这样的,才说明这个肉好。
另一个要紧的就是蘸料了。东来顺的调料一般都装在大方盘中,多达十几种,伙计手托大盘,游走在食客中间。每个人自配调料,随个人口味增减。我曾到过东来顺,暑伏时节,骄阳如火,店内人声鼎沸,桌上铜炉明火,座无虚席,食客如云,确实叹为观止。
现在涮肉成了一道普通的菜肴,有很多专门卖涮肉的饭店,有外地朋友来的时候,也多请他们吃涮羊肉,以体验一下塞外风情。但是平心而论,涮羊肉的味道差了许多。炉子多是用煤气灶、电炉子,涮料一般都是几种现成的蘸料,或用工厂化生产的现成调料。涮起肉来,也没了什么先肉、后菜、喝汤、吃火烧的规矩。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各捡自己喜欢的胡乱的下锅,就像吃大杂烩一样。曾有一次,有个人还未等涮肉,先将烙饼放到锅里煮,实在是乱弹琴。家里偶尔也会涮羊肉,但多与饭店的做法相同,不过是换了个环境。调料买现成的,涮肉也减少了许多加工的程序,自己不再动手,不仅情调少了许多,味道也差了不止万里。
我很怀念那个下雪的夜晚。
世界上只有两条鱼
世界上有两条鱼,一条是你吃过的,一条是你没吃过的。吃过的鱼你知道它的味道,没吃过的鱼你不知道它的味道。
吃过的鱼因为常见常吃,所以熟稔。没吃过的鱼因为你从没吃过,所以,对它充满期待,总觉得,它的味道肯定挺好。
很多时候,你对没吃过的鱼的了解是通过看书知道的,也可能是道听途说或者别的什么途径,其所言凿凿,不由你不信它的美味与诱惑。
我曾有这样一个经历,那年在常熟,当服务员把鱼端上桌时,南方的朋友一片欢呼雀跃,“今天有白鱼,今天可真有口福。”白鱼是什么鱼,我以前并不知晓,但看到南方朋友的表情,感觉它的味道应该不错。但真正品尝时,却大失所望。鱼是清蒸的,个头不大,刺儿很多,鱼也腥,远不如清蒸鲤鱼、红烧带鱼好吃。之后百度一下,才晓的白鱼与银鱼、白虾号称太湖三白,是太湖独有的三种河鲜类特产。
白鱼亦称鲦,学名翘嘴红鲌,目前尚未养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捞。白鱼体狭侧扁,细骨细鳞,鳞下脂肪多,肉质细嫩。《吴郡志》载:“白鱼出太湖者胜,民得采之,隋时入贡洛阳”,又云“吴人以芒种日谓之入霉,梅后十五日谓之入时。白鱼至是盛出。谓之时里白”。看来此鱼缘因天然生长,产量低,又需逢节令方可得,出水即死,自古便为贡品,难怪价格昂贵。南人以此待客,真不是慢待。
白鱼酷似鲥鱼,鲥鱼我也没有吃过,据称野生鲥鱼的市场价格竟高达二、三千元一斤,堪比黄金白钻。号称民国才女的张爱玲曾在《红楼梦靥》中说过,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爱玲三恨,广为众人引用,名噪一时。鲥鱼价格是否因她而被高捧,不得而知。
张大才女“三恨”之说,不过是写撰文时排章布句,或引经据典,其实也并非真有此恨。文人所言,大抵一听一看一笑足矣。偏有人专门好考据训诂,洋洋洒洒千言,专论张爱玲的“三恨”之出处。北宋年间,有位诗僧惠洪,著有《冷斋夜话》,书中描写其叔彭渊材为人“迁阔好怪”,意思就是好开玩笑,曾经说过平生有五恨,所谓“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众人闻之皆大笑,渊材则说,“诸子果轻信吾论也。”看来,渊材也不过是开个玩笑,文人矫情,非真恨也。
海棠花我见过,虽没有迷人的芳香,但也称不上娇艳美丽。《红楼梦》我也看过,只不过记录了一个富家子弟厌学、贪玩的经历。当家族罹难时,当看到史湘云花船为妓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选择出家去逃避。如果你的儿子是贾宝玉的话,我相信,你也恨不得用大板子擂死他。至于说鲥鱼如何美味,又如何多刺,我没见过鲥鱼,所以不太好说。但细细想来,恐怕也与白鱼无二。
人的口味,差异很大,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不同,大抵造化弄人,原本无奈。别人推崇的,其实未必都合乎自己的口味。国人所言,好的未必真好,坏的也未必真坏。也有可能是炫耀,是羡慕嫉妒恨,也可能根本就不懂行。鲥鱼多刺,螃蟹多骨,南人吃的是一份精致,北人好肉,大快朵颐,吃的是一份豪情。真有人费尽心机想去尝尝那条没吃过的鱼,去追逐,去远足,可结果呢?恐怕吃到的就不是后悔了。与其“枉费心机空费力”,尝到那条鱼的味道,也恐怕是“雪消春水一场空”,满腹失望。倒莫若虔诚地相信那些道听途说,永远在内心保持那样一种向往和怀念。
世界上只有两条鱼,一条是你吃过的,一条是你没吃过的。什么味道,自己感觉去吧!
编后语:关于《《食与思》免费试读_千山秋叶》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零之大魔法世界》——野泽枝》,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小鹿湾阅读 惠尔仕健康伙伴 阿淘券 南湖人大 铛铛赚 惠加油卡 oppo通 萤石互联 588qp棋牌官网版 兔牙棋牌3最新版 领跑娱乐棋牌官方版 A6娱乐 唯一棋牌官方版 679棋牌 588qp棋牌旧版本 燕晋麻将 蓝月娱乐棋牌官方版 889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2933 虎牙棋牌官网版 太阳棋牌旧版 291娱乐棋牌官网版 济南震东棋牌最新版 盛世棋牌娱乐棋牌 虎牙棋牌手机版 889棋牌4.0版本 88棋牌最新官网版 88棋牌2021最新版 291娱乐棋牌最新版 济南震东棋牌 济南震东棋牌正版官方版 济南震东棋牌旧版本 291娱乐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8399 口袋棋牌2020官网版 迷鹿棋牌老版本 东晓小学教师端 大悦盆底 CN酵素网 雀雀计步器 好工网劳务版 AR指南针 布朗新风系统 乐百家工具 moru相机 走考网校 天天省钱喵 体育指导员 易工店铺 影文艺 语音文字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