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皇帝石勒》: 那个少年不一般

发表时间:2019-05-28 23:47:34 作者:路泓一 来源:qidian.com 浏览: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冥王转世之弑神者》:转校生》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奴隶皇帝石勒》: 那个少年不一般。

第一章 那个少年不一般

公元274年的一天,上党武乡(今山西榆林)的一户羯族家庭里,一个小屁孩呱呱坠地。要说普通人家的孩子刚生下来,拍打拍打屁股,哭几声就没事儿了是吧!可是这户人家的小屁孩生下来可不一样,记得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天空中飘着朵朵乌云(呵呵,扯远了)???据《晋书》记载,孩子出生时,红光满室,白气(仙气)从天上直接连到这家庭院中,看到如此景象的人都感到十分惊奇,以为是天神下凡。这也难怪人家史书这么记载,但凡大人物出生可不能这么随便,三言两语就想打发人家,那是不对的。编纂者总爱弄点儿非同凡响的“异象”出来,不然显示不出高端大气上档次。就像京剧里主角老生登场前,先锵锵锵锵,来点儿慷慨激昂的,鼓动人心的调调,这和那是同一个道理。要说史上最牛的降生,非如来佛释迦牟尼莫属了。据贝叶经上说啊,释迦牟尼的母亲怀胎三年零六个月才把他生下来,如来佛降生后不哭不闹,干了一件事儿。只见他目光安详若有所思,稳稳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踏一步脚掌所落之处立马就盛开一朵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再然后闭上眼睛,倒在地上,像正常孩子降生一样大哭不止。所以相比起来,上党武乡这孩子生下来时所发生的异象是小巫见大巫。咱言归正传,相信大家都学过语文,知道小说讲究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为了诸位看官了解此人物的基本情况,在下整出来一个粗糙的个人简历,来瞧瞧吧!

姓名:石勒(名字不是亲爹取的)字世龙

曾用名:初名bei(句字里面的口字换成背字,搜狗拼音打不出来)小名匐勒

民族:羯族籍贯:并州上党武乡

生日:274年某月某日忌日:333年8月17日

父亲:石周曷朱(又名乞翼加)母亲:王氏

国籍:先是西晋公民后投奔匈奴成汉,最后开创后赵帝国成为其最尊贵的公民

学历:无文凭,斗大的字不识一筐,不过很好学,喜欢听书

职业:佃农、小贩——奴隶——土匪——小兵——将领——赵王——皇帝

主要经历和成就:第二次反东海王起义攻下邺城,后屡败屡战,不得已投奔刘渊,深受器重,建功立业并拥兵自重,后入主中原建立后赵,称霸天下

我们的主人公匐勒祖先是从西伯利亚迁过来的,乃匈奴分支羌渠部落的后裔,匐勒的爷爷叫耶奕于,匐勒的父亲跟爷爷都是部落的小头目,搁现在就是村里面生产小组组长。那时候大量的胡人离开草原迁居内地,和汉人杂居,历史上称之为五胡乱华。有历史学家提出观点:气候会对历史发展的轨迹产生影响。通过对大量的史料进行分析表明,西晋时期北半球正处于气候寒冷期,严重影响了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导致生活在寒温带的游牧民族排山倒海般地向相对暖和的中温带暖温带迁移。以前在草原上可以放马牧羊,可是到了农耕地区可由不得你们乱来。草原上,地广人稀,想怎么放怎么放,牛羊有吃不完的草,就算吃完了一块地,咱逐水草而居,换块地方再来搞牧业生产。但要知道农耕地区土地多么精贵,精耕细作连泡屎都得憋着拉自己地里头,一亩地拿来种粮食比拿来种草喂牛羊性价比高的多,而且使用有机肥,不会出现过度放牧所导致的沙漠化问题。胡人不是傻瓜,这笔账不会算不清楚,既然种地比放羊养活的人口更多,那咱们学汉人那样种地吧,匐勒的祖先就是这样在上党武乡定居下来的。匐勒的父亲人品不太好,性格火爆,喜欢酗酒而且老爱发酒疯,动不动爱找人家麻烦,切磋切磋比划比划,舞刀弄棒打架斗殴啥的。族人对这个生产小组组长颇有怨言,可是偏偏歪罐子出好酒,小匐勒性格却不像他的父亲那样遭公愤。他不仅讲义气懂道理,还时常劝谏父亲要与人为善,并且老替别人说公道话,这样一来大家都挺喜欢这小子。

不知道是匐勒的父亲被人诅咒多了还是遭天谴,就在匐勒14岁的时候,他老爸喝酒喝多了去河边洗手时不慎掉入河里淹死了。这对匐勒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顶梁柱就这样意外崩塌,一个家的主心骨没了。披麻戴孝眼泪婆娑,埋掉父亲料理完后事之后,匐勒不只是伤心的问题,他要考虑的是没有父亲以后的生活问题。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匐勒这个年纪,要在地主家估计还可以在县学什么学堂里念念儒家经典,可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不只是接受传宗接代的光荣任务,需要早早的娶个手大脚大屁股大会生孩子会养猪的农村媳妇进行男耕女织,还得上山打猎,下地干活得样样都行,不然非饿死不可。老爸走了,悲痛是难免的,可生活还得继续,媳妇是不指望娶了的,怎么让母亲和自己不饿肚子才是大问题,养家糊口的重担就这样落在了14岁的匐勒身上。北方少数民族大部分属于白种人,身体结构跟咱汉人不一样,发育得早生长快,毛发浓密骨骼健壮,14岁年纪的匐勒长得是人高马大,加之农活没少干,看起来肌肉发达,匐勒帮地主干干活打打短工,母亲王氏织织布,母子两相依为命勉强还能过活,日子过得很是清苦的,可总算没饿死,有条活路。母子俩日常生活中绝对少不了别人的欺侮,为此怄了很多窝囊气。这也难怪,孤儿寡母的谁家怕你,不欺负你欺负谁?史书记载的匐勒跟邻居李阳(跟疯狂英语的李阳是松花江与松花蛋的关系)打了不少架,从这个细节可以推断他丧父之后所受的压迫。

匐勒居住的地方现在在今天的山西,历史上晋商可是鼎鼎有名啊,可以知道那儿的经商之风挺流行的。在这儿的胡人也耳眩目染,喜欢在农闲时期倒腾点儿生意做做。这一年,十四岁的匐勒跟随族里的贩卖队伍去首都洛阳城里做生意,也许是没见过大城市,匐勒同学十分兴奋,他跟小伙伴支雄他们被大洛阳的繁华惊呆了。匐勒像一只快乐的小鹿到处乱蹦,一不小心跟支雄来到了东门之上。我们一般人啊,来到了一个高点儿的地方,而且心情特别好的时候,总喜欢吼一嗓子,一来抒发点儿豪迈的感情,二来嘛感受一下余音回荡于天地的快感。我们的匐勒同学也一样,估摸着那感觉就跟现在来到了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差不多,他在东门上,看着下面熙熙攘攘的人群,然后长啸一声。相信当时很多人听到声音后会下意识的往这边瞅一瞅,那回头率不说百分百,起码也得有个七八十。可是在众多的回头客当中有个狠角色,是个当官的,时任当朝尚书左仆射,叫王衍,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听到匐勒的声音后十分惊奇,跟左右说:“刚才那个胡人少年,我听他的声音看起来有奇志,恐怕将来会扰乱天下。”于是乎他立马命令亲兵去抓匐勒,俗话说要把祸患扼杀在摇篮之中,我想当时的王衍就是这么想的。可是当追兵跑到东门上的时候,匐勒和小伙伴早就离开了,他们扑了个空。

要说这个王衍可算得上是预言家了,正史所记载这一段匐勒在东门长啸这事儿那一年司马炎还没死,西晋刚刚把江东吴国给灭了,晋朝看起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等司马炎咽气之后一塌糊涂的国家状况提起来还为时尚早。不过王衍确实说对了,那个少年的确不一般,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个东门长啸的少年日后真的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老王后来真的跟匐勒产生了一些交集。对于他俩关系我只能盗用小品里面的台词来形容——缘分呐!总之,王衍在匐勒十四岁那年为匐勒的命运列了一个正确的方程式,而方程的解是未知数为零。关于解题过程先在此卖个关子,避免小说情节剧透。要说王衍能从一个少年的声音里辨别出他将来的巨大破坏能量,而且老王的意识超越了他现在所处的时代,这本事着实令人惊叹!不知道王衍懂不懂《易经》,会不会看风水,对于他未卜先知的能力,我只能竖起大拇指满意的夸一句:神人啊,你真牛!

第二章 流浪,流浪

苏东坡先生说过一句话:“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曾经我把这句话用小纸条抄下来贴在课桌角上来激励自己,呵呵。其实引用这句话我是为了形容匐勒的,因为他的悲惨命运马上要开始了。孟子老爹爹早就讲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每次看匐勒的相关史书到他这段经历时都会很同情他,他让我想起了一个人——三毛。只不过我们熟知的三毛比匐勒要小一点,头发少一点,可两人的遭遇多么相似啊,怎一个惨字了得,哎!三毛真可怜,流浪上海街头,吃贴广告用了的浆糊,睡垃圾车里,冬天就披个麻袋御寒,为了活下去,卖过报纸,当过童工,拾过烟,帮别人推黄包车等等,还总是受人欺侮。虽然他没有家人,但他有一群好哥们,与他一起流浪的儿童关心他,给他温暖快乐。小三毛也挺乐观开朗,在极度凄苦无依的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保持善良机智和幽默的心态。刻画“三毛”人物形象的作者张乐平先生无疑是为了无情鞭挞旧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但,这样的黑暗社会,其实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匐勒生活的那个年代就是。三毛的故事成了我们几代人共同的记忆,他唤起了我们一切善良人的共鸣,给我们很多启示。而另一个主人公石勒,他流浪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接下来,让我喝口茶,慢慢为您拉开“大三毛”流浪记的序幕吧!

话说晋武帝司马炎见了马克思以后,白痴太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而朝中大权却被外戚杨骏把持着,这就让很多人不爽了,尤其是皇族司马家的人。本来吧,司马炎临终前是让自己的亲叔叔汝南王司马亮前来托孤的,言下之意当然是想让叔叔在自己死后辅佐新皇。只不过司马亮接到消息后来晚了,到洛阳城下时武帝已经出殡了。杨骏当然想大权独揽,这碗汤我一个人喝干了,骨头渣渣都不想给你留。于是乎看司马亮来了,杨骏把城门一关,告诉司马亮:“没你啥事儿了,回去吧您嘞!”(速返许昌,不准吊丧)美滋滋地屁颠屁颠跑来当托孤大臣,却吃了你杨骏的闭门羹。你是新皇帝的外公,我还是新皇帝嫡亲的叔公呢,司马家的天下什么时候轮到你一个外姓人指手画脚?司马亮越想越气,窝了一肚子气回去后立马和自家兄弟合计搞政变的事情。后来矛盾爆发了,司马家的几个王合伙最先干掉了杨骏,然后自家兄弟开始互相猜忌,再然后是同室操戈,互相杀来砍去,目的只有一个:掌握实权。史称“八王之乱”,这里相关具体史实与细节我不想多说什么,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何况是八粒?国家这锅粥乱到了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这里我顺便讲一个很有名的笑话,相信不少人会很眼熟。但凡国运不济都会出现天灾人祸,西晋惠帝即位后不仅八王乱政,还连年大灾,当官的更是奢侈腐败,对百姓横征暴敛而且一年一年变本加厉。百姓们没了活路,纷纷饿死在逃荒的路上,从长安到洛阳的大路两旁堆满了死尸。某一天,官员上报给惠帝说:“很多百姓死于饥荒。”皇帝就问了,“他们为什么会饿死呢?”那官员答曰:“因为发生旱灾,颗粒无收,收不上粮食没饭吃就饿死了啊!”惠帝惊讶的说:“那老百姓为什么不多煮点儿肉粥吃呢!”那官员一听差点当场晕菜了。这是什么逻辑?你司马家当然衣食无忧,不想吃饭可以喝肉粥,可老百姓连粮食都没有,用什么煮?碰到这么个傻皇帝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匐勒无疑是倒了血霉了,匐勒所居住的并州(今山西大部及河北、内蒙古部分地区)连年大旱。旱灾之后就是蝗祸,用生物学的角度解释就是,因为干旱的气候特别适合蝗虫的生长繁殖,那蝗虫,多得如沙尘暴一样,蝗虫过境,铺天盖地风卷残云般扫荡地表植物,破坏力相当大。庄稼都枯死了,连野菜都被蝗虫吃光了,老百姓干嘛呢?只有一条路——逃避饥荒。灾难还没有发生时,匐勒还老老实实做着最本分的佃农工作,替邬县人郭敬,阳曲县的宁驱打工来着,靠劳动所得来养活自己和母亲。后来这天灾闹得人实在活不下去了,地主家也没办法非得裁员,匐勒后来听人说雁门关那儿地广人稀,胡人很多,有不少吃的东西,于是乎匐勒就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去雁门关讨生活。不料他们到这儿一看,傻眼了,原以为这儿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可到了这儿才发现,饥民们风闻此地有吃的,蜂拥而至,导致雁门关外来人口激增,早已是不堪重负,到处是饥寒交迫的灾民,哭号遍野。匐勒一行三十多人来到这儿渐渐地干粮已经吃完了,于是大家合计着分头行动。分散开来去附近的村子讨点儿吃的,或者是帮人干活换点食物,一行人就这样在雁门关走散了。为了生活下去,匐勒开始在附近的村子挨家挨户行乞。要知道中国人都有本地人排斥外地人的传统,讨一口饭吃哪这么容易。由于灾民多,本地人对这种情况早已是司空见惯,匐勒去讨饭时对他总是爱理不理的,有的人家听说是要饭的门都懒得开。有时候会遇到好心人勉强开开门施舍点儿剩菜剩汤什么的,匐勒十分感激,赶紧吃个干净怕别人反悔或是有饥民上来争抢。就这样匐勒一连十几天在附近的村子里转悠,衣食没有着落,饥寒交迫,饿得头昏眼花,眼冒绿光,走路都是颠三倒四没有一丝力气。

看到附近的野狗抢食饿殍的景象匐勒不寒而栗,再这样下去非饿死不可,我可不想成为野狗争食的对象。没办法了,石勒开始盘算着往回走,想回去继续投靠阳曲的地主宁驱,好歹能有一口饭吃,总比饿死强。在雁门关讨了十多天饭以后匐勒跌跌撞撞向阳曲战略转移,一路上匐勒还是以乞讨为主要谋生手段,辅之以食用树皮和草根以及能抓到的飞禽走兽,并且吃过死人肉喝过臭水沟里的水。荒郊野外有狼,气候又冷,得等主人睡熟以后跑人家堆满稻草的柴房或者草垛子里窝一宿,要不然马厩牛棚猪窝狗窝也能凑合一晚上。就这样匐勒总算熬到了老东家宁驱家里,由于匐勒身强力壮,勤恳能干,给宁驱留下了好印象,加之宁驱是个好人,于是收留了他,给了他一份工作,结束了匐勒这一小段生存危机和流浪生活。

还没缓过劲来,又有麻烦来了,官兵开始到处抓胡人。为什么呢?因为有个匈奴部落的头人干了件大事——造反。这几年饥荒特别严重,饿殍遍野,百姓没有多余的粮食交税。于是,凶神恶煞的官吏带着手下官兵,挨家挨户搜查催粮,不给的就明抢,百姓怨声载道,敢怒而不敢言。有个匈奴部落头领,是条好汉,气不过非得去公家讨说法,带领族人到县政府去闹事。敢跟公家斗,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官兵全副武装包围了他们,一来二去这帮人跟官兵起了冲突,这帮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撸起袖子跟官兵干仗,杀了那平日里欺压百姓的长吏,还抢了县里的粮食和兵器。这事情闹大了,郡守立马调兵遣将,牛刀杀鸡以众欺寡打垮了这帮匈奴人,其余族人逃亡。杀了人还不算,得清除乱党,于是官兵们在外出的大路上设置关卡,盘查路人,并在各村子里搜捕乱党。名曰搜捕,实际上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由于那次造反的主力是胡人,所以重点逮捕对象锁定在了非汉族外貌的其他种族人身上。匐勒是羯族人,典型的胡人外貌,看来是逃不过这一劫了。当北泽都尉刘监带人到宁驱家来指名道姓要搜捕匐勒时,宁驱把匐勒藏了起来,刘监没找着人败兴而归。匐勒幸免于难,可总躲着不是个办法,早晚要被抓着,宁驱这儿算是呆不下去了。宁驱打发匐勒去投靠他的一个朋友纳降都尉李川,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匐勒打点行囊带上干粮偷偷地上了路。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政治风波闹得太凶,匐勒半道上被官兵抓住了,官兵不由分说给他扣上乱党的罪名,用绳子一绑把他押进囚犯队伍里。走着走着路上遇到个老相识,正在做生意的邬县地主郭敬,唉呀妈呀总算遇到个亲人了,匐勒扑上去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向老东家哭诉饥饿寒冷的辛酸。郭敬十分同情,就把货卖所得的钱供给匐勒衣食用度,并把匐勒保释出来了。在这里,也许大家有疑问了,为什么郭敬、宁驱对匐勒这么好呢?非亲非故的,不就是匐勒在他们家做长工时活干得漂亮受赏识么,怎么三番五次不计成本搭救匐勒呢?嗯,我要说的是,除了这两个地主是厚道善良好心人以外,还有一点需要补充,那就是——封建迷信。

关于后面一点我们还得从头说起,这还涉及到玄学中有关命理学的问题,据史书记载啊,匐勒长大以后,健壮有力,胆儿较肥,且善于骑射,很有才干(貌似历史上有名的胡人都这样)。前边说过,匐勒与他爹凶恶粗野遭公愤的性格截然不同,匐勒很得人心,父亲在世时常常让匐勒去代为管理所部胡人,年纪轻轻就显示出了领袖气质。这还不算啥,据说匐勒所居住的武乡北原山下,草木皆有铁骑之象,自家园中生人参,花叶长得是枝繁叶茂,而且都长得跟人形状一样,你说玄不玄?关键的是,乡里的老人与一些算命先生在给匐勒看完相之后众口一词:“这个胡人(指匐勒)相貌奇异,志度非常,前途不可限量啊!”并劝同乡的人对这个小伙子好一点,别人还不相信,认为纯属扯淡,嗤笑说这话的老人。但是呢,邬人郭敬,阳曲宁驱对此深信不疑,常常资助匐勒。匐勒感恩戴德,卖力为他们耕作。还有更神奇的,匐勒在田间劳作时,经常听到金戈铁马之声,回到家里把这个怪事情告诉母亲王氏,母亲回答说:“是你劳动时耳鸣罢了,不是什么不祥之兆。”这些玄乎的事情一传开,不相信的人的人嗤之以鼻,而迷信思想浓厚的人却对匐勒刮目相看。和现在中国人一样,有钱的人比较迷信,所以古代的地主老财郭敬、宁驱认为匐勒是人中龙凤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自然对他很好咯!

言归正传,话说匐勒被郭敬搭救以后在郭敬这儿日子过得还算温饱,不过有一天他做了一件缺德事,向郭敬提了个主意:“现在发生了大饥荒,我们不能守着贫穷饥饿坐以待毙,要想个法子改变下现状。你看很多胡人因为灾荒饿得个半死不活,正好可以引诱他们说冀州(现在河北、山东部分地区加河南北部一带)有吃的,然后把他们绑起来卖掉,既能赚钱又能让人活命,两全其美啊!”郭敬摸了摸胡须,嗯,觉得主意不错。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恰恰这个时候,正赶上晋朝建威将军阎粹劝说并州一把手(刺史)司马腾搞奴隶贸易,意思和匐勒跟郭敬提的主意一样,就是把各部胡人抓到冀州去卖掉以换取军饷,这稳赚不赔的生意当然不容错过,司马腾立马下达命令通告,鼓励并州地方政府抓捕胡人。于是政治风波愈演愈烈,不只是搜捕乱党政治任务那么简单,事关当兵的个人吃饭问题,抓到胡人就能换军饷发工资,所以官兵积极性特别高。不幸的是,匐勒也被抓了壮丁,那时匐勒才二十来岁,也在掠卖的奴隶队伍当中。郭敬这回没辙了,灾年收成不好生意也难做,自己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万一再给扣上一个私通乱党的罪名可就亏大发了,只能含泪送别匐勒请他自求多福。就这样匐勒被晋朝政府毫不讲理的变成了低贱的奴隶,当兵的用木枷把抓到的胡人锁起来,押往冀州,为防止他们跑了,两个人一组锁于一枷。从此,匐勒背井离乡,与母亲失散。

相信大家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很多次这样的场景——前面一排长长的队伍,一个个衣衫褴褛,带着沉重的木枷,慢慢的往前走。后面跟着几个凶神恶煞阴阳怪气的监军,大声叫骂着:走快点,快点!时不时来几皮鞭抽打走得慢的人,有时候还踹上两脚,吐几口唾沫,骂骂咧咧的。诸位看官应该明白我引用这个场景的意图,没错,匐勒他们在被卖到山东的路上,情况和这差不多。在监军眼中,他们就是一群会讲话的牲口,待遇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跟奴隶社会对待奴隶的方式一样。路上遇到病了的,要死不活的奴隶拖累了集体的后腿,二话不说被监军一脚踹下了山沟喂了野狗。记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罪恶的三角贸易,贩卖黑奴的船后面老是有成群结队的鲨鱼一路尾随。这是为什么呢?它们在等着张开血盆大口,撕咬吞食被扔下海的黑奴。所以,被贩卖的奴隶他们的存活率是相当低的。你想想,长途跋涉,缺衣少食,再加上监军的毒打,能最终活着到达目的地的人应该烧高香了,望着西方泪流满面,双手合十说一声:佛祖保佑。尽管匐勒在被押送到山东的路上多次被叫张隆的家伙驱行凌辱,幸运的是一路上有人照应他。同为监军的郭阳是郭敬的族兄,另一个同行的军官郭时是郭敬的侄儿,郭敬临行前给他俩亲戚打了招呼的。所以在这千里迢迢十分险恶的旅途上,匐勒捡回了一条命,途中遇到饥饿疾病啥的困难都还过得去。总算到了目的地山东,匐勒被卖给了荏平(今山东荏平)地主师欢为奴。

自从来到了山东,匐勒与家人亲戚彻底断绝了消息,姑姑阿姨姥爷舅公啥的全部不晓得踪影,最令他牵挂的还是母亲,干完活晚上偷偷跑到没人的角落里默默的流泪,思念挚爱的母亲,担心母亲遭遇不测。公元299年,也就是匐勒25岁的时候,有个叫江统的人写了一篇文章叫《徙戎论》,大意是鼓吹把非汉族的所有胡人赶出中原,引发当时社会舆论强烈反响。是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实在那个时代,民族矛盾与冲突还是挺尖锐的,种族歧视更甚。那些如胡、狄、戎之类的字眼是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宁为太平狗,不做乱世人”,在那样一个时代,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汉族家庭比比皆是,饿殍遍野,受歧视的胡人家庭生存状况就更惨了。匐勒被卖到了山东做了奴隶,他年轻力壮,有活干有饭吃,而瘦弱的母亲怎么活下去,是否依然在死亡线上挣扎?所以匐勒的担忧在情理之中。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中国只有两种人,做奴隶而不得的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人。”这句话搁匐勒身上再贴切不过了,现在他算是结束了流浪生涯,暂时做稳了奴隶吧!

编后语:关于《《奴隶皇帝石勒》: 那个少年不一般》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无尽宇宙之万界来朝》——大哥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推荐

相关应用推荐

玩家点评

条评论
常发飘飘
常发飘飘 北京市 发表于:2019-05-29 00:11:54
《奴隶皇帝石勒》:《奴隶皇帝石勒》:叶子今晚终于有空来啦~ 么么哒,累啊
相遇只是枉然
相遇只是枉然 广西柳州市柳北区 发表于:2019-05-29 00:08:44
我的书架,将永收你们的作品。经你们给力,拙作已上架;后文初稿早完成,稍作修正即可发;保证以后日更3000字,以报答你们的支持和关心。一本成功的好书,最精彩的部分总在最后;各种人物,都有形形色色的归宿;各种情感,都有极致的升华;来看吧,持续关注吧,会看得你——有时笑哈哈,有时满脸泪花……
王子涛
王子涛 上海市 发表于:2019-05-29 00:04:15
姐姐我真有罪了……由于补习班好久都米有过来鸟……中秋快乐呀姐姐【爱你】
梦醒时分
梦醒时分 北京市 发表于:2019-05-28 23:59:32
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咖啡送给勤奋努力码字的作者~么么~
简沫
简沫 山东省济南市 发表于:2019-05-28 23:54:16
一来总是说一大堆话,踏雪有没有烦浅影呢?我就是这样的,和我成了彼此熟悉的朋友,就会和她说很多的话,不熟悉的话,就不愿意多说话的那一种!呵呵~【爱你】【爱你】【爱你】

热门下载

  • 手机网游
  • 手机软件

热点资讯

  •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