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鬼话,不连篇》——my守梦》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珠河儿女之我的一家人》::童养媳。
第一章:童养媳
一九零五年的初春,辽东半岛靠近海岸的一条灰蒙蒙土路上,有两位看似不太和谐的人,在艰难向前走着。
那个男人长的身高体壮,从他那青瘦的方脸和一双浓眉大眼里,透出他是山东好汉与关东大汉双重性格的人。那就是耿直仗义、大度豪爽。另一位女人身材矮小,一双裹足放开的“二民脚”,像小跑似的、才能赶上前面不紧不慢走着,且挑一副箩筐的男人。
箩筐左右分别坐着大约三岁和五岁的两个女孩。都是大脑袋、大眼睛细长脖子、骨瘦如柴的身子。一眼就看出是逃难闯关东一家人。这就是当时爷爷、奶奶带着大姑与二姑,从山东到辽宁凤凰城求生的真实境况。
我的祖籍在山东,详细地址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也不清楚。但听爸爸说:当时我们家在山东是一个下中等水平的人家,土地不算多,日子过得虽然不算富裕,但可勉强维持所谓的“温饱”。
我太爷、太奶在爷爷出生不久,怕以后家里的日子受社会、自然灾害等方面影响,又因爷爷是家族中长子,大了找不到媳妇影响传承,决定按当时习俗买一个女娃做`童养媳`。就这样安排人四处打探,找到了一个不满周岁女孩的人家。
他家孩子多,又有两位生病的老人无钱医治,在青黄不接的春未夏初,家中粮食所剩无几,只好用这个女娃换两斗米(折80市斤)以解燃眉之急。太爷同中间人到了他家,同意了这条件,用两斗米给爷爷换童养媳。
次日奶奶的爸妈抱着奶奶,到了我们杨家,这边说了几句话,那边已把米给准备好了,并且多给了两升米,但太爷又提出个条件:今后奶奶家的人不准来看孩子。奶奶的爸爸叹息-声,-狠心,头没回担着米急冲冲的走了。
奶奶的妈妈不能哭出声来,泪珠如雨点般刷刷落下,一步一回头走出大门,放大悲声哭着跑回家。至此以后,奶奶就在我们杨家一天天长大。
五岁开始陪太奶烧火、做饭。七岁又跟着喂猪、洗衣服。到了十二岁那年便和爷爷简单圆了房。十二岁的花季孩童如果不是童养媳,在父母身边还正是耍娇的年岁,而奶奶和爷爷圆了房,就正式成为只能劳作,而又说了不算的家庭“主妇”。
山东当时的婆婆礼道森严,对正常娶来的媳妇谓之“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对于奶奶这样的童养媳,就更可想而知了。全家人都看不上她,别人做错了的事往她身上推,奶奶如果做错了事,非打即骂。
吃飯不能上桌,只能在鍋台上吃些剩菜飯。奶奶的这种身世,造就了奶奶的特有品格,她一方面吃苦耐劳,勤劳终生。因为她从来就没有体会到什么是爱,什么叫温暖,苦累、委屈无处诉说。在奶奶幼小心灵里,认为劳动是没有错的。只有干活才是生命的唯一和价值。
对外界的各类事不想那么多,当然也用不着她想。由于太奶对她这个童养媳的刻薄,冷酷无情。使奶奶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也就造就了奶奶-生对人乐善好施的美德。
奶奶小的时候经常把家中剩下的锅巴等小东西,送给不如我家生活的伙伴、小朋友。同时也不知多少次,为此而遭打骂。但也受到童伴们的尊敬。后来奶奶从她自身体会中经常对我们讲:“好东西给别人吃扬名,自巳吃了添坑。”现在回味起来,真有一番朴素的哲理,虽然她大字不识,却创造出文学家、哲学家的语言和道理。
至于,和爷爷自立门户以后,和邻里之间关系处理非常融洽,谁困难,缺东少西的,她都会主动送去帮助他们。
以至于在松江省、珠河县乌吉密乡土豆甸子后沟时,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在我们家住时,由于身患肺病瘦弱,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瘦李子”。奶奶每天都给她冲二个土鸡蛋水喝。由于奶奶像关怀女儿一样的照顾,她身体一天天的胖起来,脸色也由灰白色变成了粉红色。为此、她认奶奶为干妈,奶奶后来幸福而自豪的告诉我们说:“赵一曼见到我,就用南方腔调的北方话,亲切地妈妈、妈妈地着。”
赵-曼每次去发动群众宣传抗日道理,都带着我小姑姑来掩护。并把自己的唯-的一件绿色毛衣拆了、给小姑姑织了-件很长的毛衣。这件毛衣,姑姑穿着它参加了解放军,并一直带在身边。直到大串联时,我到湖南黔阳军分区的姑姑家,姑姑还拿出来给我看,告诉我这是赵-曼留下的衣物。
在赵一曼的指导教育下,奶奶也逐渐的懂得了革命道理,也能做-些群众工作,宣传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的道理。最后奶奶参加了妇救会,并任妇救会委员。奶奶除了能忍受封建社会给她带来的欺辱和伤害,有时还表现出一些反抗精神。
奶奶每天做好饭,还要负责给盛饭、添菜,随时会传来呼来唤去的喊叫声,侍候别人都吃完饭,奶奶自然就落在后边才能吃完。
别人看到奶奶还在吃饭,认为她饭量大,都用白眼瞪奶奶。奶奶对我们说:“不管谁瞪我,我都要吃饱,不然我怎么能应付那么多的活呀,有时他们瞪我,我也瞪他们。”一次,太爷被奶奶回瞪的眼神给弄笑了,大声和全家人说:“你们看,她也学会瞪别人了。”奶奶小的时候没有享受到父母之爱,可她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了家族中的每一个人。
爸妈、叔婶、姑姑就不用说了,单是我们孙辈人,没有一个不是她呵护长大的。先是我姐和叔家大哥,后来爷爷故去后,便从我开始,一直到倒数第二个小妹妹,共计两男三女,每晚睡觉都是她搂大的。每隔两三年换上-个,这个上学了又搂下一个。对我们每个人都疼爱有余。有时我们做错了事,妈妈脾气不好,打我们,她都拼命的阻止妈妈管教我们。当时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认为这个世界中只有奶奶是最好的人。我的妈妈对奶奶的一生,除了同情、敬佩、从内心里孝敬她老人家。
第二章:闯关东
我的妈妈对奶奶的一生,除了同情、敬佩、还有从内心里孝敬她老人家。
由于家中贫寒,细粮、鸡鱼肉蛋等好吃的,我们都是第一餐象征性的吃一点,剩下的要给奶留下,再吃一到两餐。做鸡时将鸡腿和鸡胸肉都留给奶奶。叔叔回家看望奶奶,带回的大马哈鱼和小姑在湛江寄回的鱼干,妈妈做好后,分给我们一两小块,其余的全部都留给奶奶。
可奶奶自己吃不下去,每当妈妈去取饭时,奶奶便分别送到我们碗里来,并用眼神暗示我们不要声张,有时被妈妈发现,不免奶奶要被说,我们要挨骂。
事后,妈妈对我们说:“奶奶这么大岁数了,你们吃的日子在后头呢。”我们点头,并申辩说:“我们不要,奶奶她硬给。”事实确实是如此。
有一年八月节,全家买了一市斤(五块)月饼,给爸爸一块,妈和我们兄妹几个每人分四分之一块(每块月并分四份),给奶两块月饼而奶自己仅吃了一块,另一块按我们的人数分几份,用纸包上藏在屋内棚上边。准备等妈妈看不见时分给我们,因年纪大了,她却忘了直到春节前,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后,装裱新棚时,掉下来一包东西,打开一看是干硬的月饼。妈妈当时又生气却又忍不住笑了。
于是,我们终于敢公开吃奶奶留给我们的东西。奶奶看我们抢吃月饼的情景,开心的笑了。
奶奶对我们这样,我们兄妹几个,对奶奶也是十分惦记,吃饭时,好吃的东西,都抢着往奶奶的碗里边放,这个时候,奶奶的高兴劲就别提了。妈妈鼓励我们说:“你奶奶没有白心疼和喜欢你们呀!”奶奶仅有爸爸和叔叔两个儿子,由于长时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对叔叔家的孩子喜欢的程度就差一些。那边的孩子同奶奶的感情也不如我们那么亲近。
记得一九六0年,爸爸与叔叔商量,,把奶奶的户口粮食关系迁至吉林市叔家。
奶奶在叔叔家仅半年,心里想我们又不敢说想,奶奶在家时是和二妹秋霞睡一起,所以半夜睡梦中喊二妹的乳名,把叔叔一家人吵醒,婶子非常生气的说:“身在曹营、心在汉。都是一样儿子、孙子、孙女,就这样偏心眼”。
叔叔经常公出不在家,婶子在食堂上班,奶奶领着叔家弟妹们在家做饭吃。由于当时特别困难,孩子不懂事,饭做好了都争抢把锅上面干的饭盛去,奶奶只得吃稀的了,吃菜也是如此一样。直到后来奶奶因想老家和我们,同时也过不惯城里生活病了,叔与爸商量后,爸爸去吉林将奶奶接回老家,但户口、粮食关系留在叔叔家,并每月按奶奶三十斤定量,寄过来三十斤全国粮票,爸再托人在粮店领三十斤大米,总算度过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奶奶健康的活了下来。
奶奶从叔叔家回来没吃药打针病就好了。奶奶看到我们高兴的说:“不是我偏心眼,还是从小在一起,看着长大的孙男孙女们好。在吉林你叔叔在外搞工程,一住就是一月多,家里什么事还不能对你婶说,只能憋在心里。
回老家后,尽管生活不如叔叔家,但生活环境,和心情却大不一样。”奶奶在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心中,超过妈妈。因为妈妈对我们管教非常严厉。而奶奶却充当了保护神。所以奶奶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尚的。记得奶奶74岁那年夏季麦收时,得了一场重病,寿材都做好了,奶奶-直昏睡了四天四夜。当时我哭了一场又-场,觉得奶奶要是死了整个世界都没有什么意思了。本来就一会就饿的我,竞一天不吃饭也不觉得饿。经过几天抢救,奶奶好了,康复了。我们兄弟姐妹别提有多高兴了。
奶奶的一生,自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不知自己的生日是哪天,爸妈只好按照爷爷的生日给她们一起过了。在公民选举时,按她印象中不是姓国就是姓郭的不确切记忆,组织上给确定为姓郭,取名叫郭立华。这样,奶奶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
爷爷和奶奶是在16岁时生了大姑,到18岁时又生了二姑。大姑4岁时会说好多话了,一天早上奶奶做完饭、炖好了鱼,大姑看见鱼,急着要吃,奶奶顺手给大姑夹了一块鱼,放在嘴里,姑姑还没等吃完,被太奶看见了,上前给大姑一巴掌,踢了奶奶一脚。大姑一哭,一根鱼刺就扎在小舌头下面,当时害怕,也没有注意,过几天后小舌头发炎烂掉一截,从此后,便成了哑吧。
由于这个原因,爷爷又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理论,加上那年山东发大水,粮食欠产,很多人都全家往关外逃。至此,爷爷一气之下便和奶奶挑着大姑、二姑从山东半岛的海岸边,一直走到舟东北(原名叫安东)的凤凰城,居住下来。
在凤凰城的几年里又生下了爸爸和三姑。这里的生活也不容易混,又搬到了本溪(当时叫本西湖),在本溪时又有了叔叔和小姑。接下来逃荒到了现在的黑龙江省尚志市(当时叫吉林省珠河县)乌吉密乡土豆甸子后沟,(现在的三阳乡)龙头村前沟。
开始搭个马架子,一年以后,就盖了当时还很像样的房子,刚开始,租地主几亩熟地种(就是早已开垦好的土地)后自己又开垦一些荒地,因头三年不交租子,这个时期是爷爷奶奶领着六个子女,生活的非常平和,也是比较幸福的一段日子。
远离了封建家庭的影响,除了一年交给地主几亩地租、只要勤奋,不受任何外来的管制。为此在爷爷的思想意识中,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由世界,一句:“人挪活,树挪死”的名言。用在这里是最恰当不过了。这些给爷爷焕发出巨大生命活力。爷爷年轻力壮,起五更爬半夜一天只睡几个小时的觉,从不觉得劳累,每年都新开一些荒地。
编后语:关于《《珠河儿女之我的一家人》::童养媳》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易氏崛起》免费试读_疯掉的纸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小鹿湾阅读 惠尔仕健康伙伴 阿淘券 南湖人大 铛铛赚 惠加油卡 oppo通 萤石互联 588qp棋牌官网版 兔牙棋牌3最新版 领跑娱乐棋牌官方版 A6娱乐 唯一棋牌官方版 679棋牌 588qp棋牌旧版本 燕晋麻将 蓝月娱乐棋牌官方版 889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2933 虎牙棋牌官网版 太阳棋牌旧版 291娱乐棋牌官网版 济南震东棋牌最新版 盛世棋牌娱乐棋牌 虎牙棋牌手机版 889棋牌4.0版本 88棋牌最新官网版 88棋牌2021最新版 291娱乐棋牌最新版 济南震东棋牌 济南震东棋牌正版官方版 济南震东棋牌旧版本 291娱乐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8399 口袋棋牌2020官网版 迷鹿棋牌老版本 东晓小学教师端 大悦盆底 CN酵素网 雀雀计步器 好工网劳务版 AR指南针 布朗新风系统 乐百家工具 moru相机 走考网校 天天省钱喵 体育指导员 易工店铺 影文艺 语音文字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