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风云录》:国之大事

发表时间:2018-11-25 16:31:21 作者:太仆 来源:qidian.com 浏览: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木可的诸天旅途》——墓骸》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两汉风云录》:国之大事。

国之大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敬畏天地神灵,保土安民,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最重视的两件事情。

兼并六国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巡游天下。

那年头通讯不发达,统治一个庞大帝国,依靠官员们用文字书写奏章,远远不够统治者了解底层真实情况。

至于底层生活的老百姓,更没机会在什么公开场合公众平台,上传短视频记录分享生活,说实话,地方乡里会识字断句能拿笔杆子写字的人没有几个。

除了亲眼看一看在自己统治下,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不好,巡游天下还有两个目的:

第一,祭祀名山大川,专有名词:封禅。

“封”意思是祭天,“禅”,意思是祭地。

国家国家,先有家庭,无数个家庭聚在一起才能组成国。

祭祀天地,普通人家也可以。逢年过节给老天爷磕磕头,祈求个风调雨顺不饿肚子。

为什么只有皇帝祭祀天地,才能叫做封禅呢?因为封禅是一个正式而且隆重的官方仪式。

在太平盛世或者天降祥瑞之时,为了答谢上天的恩赐,表达对苍生的感恩,由皇帝本人亲自代表人间官方,前往最高大最神圣的山峰峰顶,举行封禅大典,告祭天地:证明自己得到了天地和百姓们的认可,是一个好皇帝。

第二,巡游天下过程中,通过前呼后拥,人马沸腾的仪仗队和随行军队,震慑或者顺手处理掉那些贼心不死,意图推翻秦国统治的“六国”底层贵族们。

为什么是底层贵族?

以前的战国七雄,好比七个分家过日子的表兄弟,被秦国统一以后,这七个表兄弟回到了一个大家庭里。

所以,旧七国之间的矛盾,就变成了新帝国内部之间,旧诸侯和新地主之间的矛盾。

新地主从哪来?

打下六国以后,是要把土地,财宝奖赏给为秦国打仗作战有功的人,这些功臣,就是新地主。

那么这些财宝土地又从哪里来呢?自然是以前的六国旧贵族的手里。

这些以旧六国君主的直系子孙为代表的高级贵族们,死的死,藏的藏,什么本事都没有,又想着混吃等死的,干脆被秦始皇控制了起来,作为笼中之鸟养在手里。

而原本属于底层贵族的生活空间,被秦始皇彻底改变。

当然在我们今天角度来看,秦始皇统一六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是符合历史进程的进步力量。

远的不说,就说春秋战国,各大诸侯国之间,如果最后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政权,那依旧互相不服,四处打仗,战争不休。

能停止战争,让老百姓好好种地,休养生息过日子,这就是进步力量。

说白了,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在当时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然而六国的旧贵族们,只知道自己原本风花雪月混吃等死的日子被秦始皇彻底砸碎了,还是用弓弩,骑兵,这些暴力砸碎的。

砸碎以后,高级贵族被秦政府看管着,衣食无忧。

而低级贵族们不但时时被秦政府盯着,还要自负饱暖。所以多数六国旧贵族们对断了他们财路的秦始皇恨之入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怎么反抗呢?联合工农武装夺取政权?

开玩笑,大秦帝国刚刚统一,老百姓正高兴不用再随时被拉去战场送死,你一个落魄贵族跑到地里拉拢一帮正在锄田种地期盼来年丰收的农民伯伯,说我要带领你们大家,打仗推翻压迫在你们头上的官僚地主,农民伯伯会用关爱智障的眼光看你。

在国泰民安的时候,煽动起义很难。

混乱是上升的阶梯-小指头贝里席,出自《权力的游戏》。

如果没有混乱,那就去制造混乱——历代阴谋家是这么做的。

统一六国,为时尚短。那些曾经与秦军打过仗,对秦国不满的人都还活在世上,而天下初定,系之于秦始皇一人之手,如果能够成功的刺杀秦始皇,那么必定会导致全国上下不安,这就是制造混乱。

问题来了,假设我们自己,是一个旧六国的底层贵族,想要刺杀秦始皇,应该怎样去做呢?

“刺秦”,不需要考虑什么完全犯罪,是否能功成身退,只要一击得手就可以青史留名。

很简单。

参考当年燕太子丹的做法,需要三步:

第一,找个义士,没有义士,死心眼的傻子勉强也够用。

第二。接近目标,无法接近,那就在目标必经之路上守株待兔凑合能行。

第二,刺杀目标。

至于怎样接近?如何刺杀?刺杀后如何离开?这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29年),秦始皇巡游东海,途经博浪沙,就是一个刺秦的好机会:

博浪沙,在今天河南原阳东南,两千年前,此地是树木葱茏的丘陵地带。

秦始皇巡游的车队,由一辆主车与三十六辆副车相连,前后有随行部队保护。

这样的车队在平原地貌行动很安全,可一旦进入树木葱茏的丘陵地带,无论是山路两旁树林里面,还是树林深处的某个山崖上,都充满了危险。

巡游的车队正在前行,忽然哗啦啦一声巨响,不知道从哪飞过来一个大铁锤,把秦始皇乘坐的主车旁边的一辆副车打得粉碎。

就差两米呀!

秦始皇惊魂未定,立刻派人去追查刺客。

徒手扔铁锤能打碎马车的有效距离不远,就算是藏在山崖上,藏在树上,又能有多难找?所以很快刺客就被士兵们抓住了。

秦始皇派丞相李斯和赵高去审问,并且特意下令,不许伤害刺客,一定要问出有没有人在背后指使。

这一问,问出事了。

“说!为什么要行刺陛下?”

“秦王行事残暴不仁,六国后人们恨不得食其皮肉!”

六国后人?哪国的??

审讯人追问道。

刺客发现自己说了错话,挣开身子,一头撞在墙上自尽。

看来博浪沙刺秦,真的是有人预谋已久。

这人是谁呢?

他就是被称为“汉初三杰”的“帝师”张良。

张良本来不姓张,姓姬。

他这一家子,非常厉害:爷爷姬开地,做韩国的丞相,送走了三个韩王。父亲姬平,也做到了韩国丞相,送走了两任韩王。等到张良自己,更牛了,他把韩国送走了。(秦灭韩)

试想一下,一个本来吃着火锅唱着歌,稳稳当当混到四五十岁,就能在自己的国家当一个不愁吃穿,过着奢侈糜烂生活的贵族,忽然之间,国家就被人灭掉,毁了美好未来,能不怨恨能不生气?

而最让张良痛恨的,莫过于弟弟的病逝。

张良的弟弟叫什么,如今已经不可考。我们能知道的是,秦国灭韩时,张良的家里只剩下他自己和亲弟弟相依为命,不过毕竟五世相韩,即使落魄,家里还剩下三百多家仆。本来这样的日子也能过。谁知没过多久,弟弟去世,更意外的是,张良连弟弟的葬礼都没办,迅速出逃韩国,以外出游学的名义,去学礼淮阳,东见社会名流沧海君。

史书寥寥数语,细思极恐。

什么样的仇恨会促使一个人去谋杀另一个人呢?

国仇,这肯定是有的,韩国被秦国所灭。

家恨,也许也会有。

墙倒众人推,秦国官府肯定不愿意六国旧贵族人丁兴旺人才济济,张良弟弟死的不明不白,张良出逃时连一个家仆都不带,不得不让人怀疑,弟弟的死,与身边的家仆有关。

换句话说,张良一家子毕竟是有本事有声望的六国旧贵族,这样的人家明着消灭掉难免落人口舌,暗中找机会黑掉,那就和秦政府没什么关系了。

当然,张良一家子是怎么就剩下他自己了,史书没说。秦政府暗中下手,这是我私心的阴谋猜测,也算不得准。

总之,谋划许久的博浪沙刺秦失败,打草惊蛇,不,打草惊龙。

秦始皇发动举国之力去追查主谋。张良为避开抓捕,改姬姓为张姓,从河南逃到了江苏下邳。

在下邳,张良过着行侠仗义的日子,广交朋友。这些朋友里,有后来在鸿门宴上帮了刘邦大忙的项伯。不过此时,项伯只是一名因杀人犯案藏在张良家的闲散人员。

这种类似水泊梁山聚义的方式长期生活下去,刘邦的军师,大汉王朝军政总参谋长,张子房同志,很可能成长为另一个”及时雨宋江“,能在主流社会以外,江湖上呼朋唤友的灰色人物。

所幸张良遇见了那个改变他一生的人。

有一天,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泗水桥边的时候,看见一个老头穿着土黄色的衣服,坐在桥边,老头挺有少女心,眼睛望着远方,一只脚一上一下的晃悠。他发现张良走过来了,有意无意的,吧唧一声,脚上的鞋鞋掉到桥底下去了。

老人转身对他喊道,嗨,那小屁孩,过来帮我捡一下鞋鞋~(孺子!下取履!)

张良:???

且不说你管一个快三十岁的成年人叫小屁孩,在下邳住这么久,以前没见过这老头子啊,莫非是官府派来的暗哨?白天人多不方便在桥上动手,借口帮老人捡鞋把我骗到桥底下再抓我?

也不对,这小土桥简陋不堪,桥底下有没有藏了人,一眼就能看到。这老头子岁数挺大了,没准是个傻子,更可能是个高人,在考验我能不能礼贤下士。

想想自己没啥具体损失还能落个尊老爱幼名声,那就捡吧。

张良走下桥捡起鞋子,还给老头。

老头挺高兴,朝着张良一伸脚丫子,来,再帮我穿上。

张良:???

昆丁?足控??老玻璃???

捡都捡了,好人做到底!

张良看了看眼前的脚丫子,没说什么,把鞋给老头穿脚上了。

老头坐着伸脚,张良站着拿鞋,张良贵族出身,营养好个子高,小老头桥边一坐,太低,张良弯腰给老头穿鞋太吃力,干脆在桥边跪坐下来给老头把鞋穿好。

像张良这样,能和颜悦色的把好人好事做到底很不容易。

做一件善事容易,做一辈子善事很难。

但是坚持做下去,一辈子也就这么过来了。

史书记载里的张良,从来没和人红过脸,吵过架,起过冲突,一直就是个老好人,凭借对局势的准确判断,得以善终。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张良和缓的性格也是使他后来在汉高祖刘邦手底下能获得善终的重要因素。

我们假设,同样桥边遇见陌生老头掉鞋子,和张良同时代的那些人杰们会怎样做?

项羽?妇人之仁楚霸王,他能去桥底下给老头捡鞋,回桥上给老头穿鞋,但是做不到低下身子跪坐着给老头穿鞋。

韩信?钻人裤裆淮阴侯,他能把鞋捡回来放在老头面前,然后扬长而去。

刘邦?沛县流氓汉高祖,还捡鞋?不拿大耳刮子抽老头说明今天他心情好。

接着讲,镜头回到汜水桥上,老头等张良给自己穿好鞋,也不道谢,笑着站起身子走了。

这就说不过去了,张良此时还不认识刘邦,目前为止有生之年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换成一般人,走就走,背后骂一声“老贼”当做出门踩狗屎了。

张良心细,事出反常必有原因。就在老头身后跟着走了半里路。心里有没有跟在后面打闷棍的打算咱就不知道了。

老头走到人少的地方,感觉再不给张良一个交代,就可能被张良交代在这儿了。

老头对张良说道:你小子不错,值得我传授你点学问。五天后的早上,来这里等我。

嗯,看来没有白折腾,那就五天后再见!(良因怪之,跪曰:喏。)

等了五天,张良早起洗脸刷牙收拾妥当,赶到约定的地方,嘿,居然迟到了,老头子生气道:年轻人应该早点到,怎么反而让老年人等你?五天后再过来吧!

说完转身走了。

臭老头子谱还挺大!张良没生气,那就五天后再来吧!

五天后清晨,张良一听见公鸡打鸣,立刻起身跑到桥边约定的地方,“怎么又迟到了!”桥边的老头子不知道等了多久,“五天后再来吧!”说着又扔下张良离开了。

张良心里这个懊恼啊:老年人睡眠少,年轻人怎么陪的起?算了,自己再早起点吧!

等到第四天晚上,张良躺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了,自己做事情总是差一步成功,这次要提前做好准备!不睡了,半夜三更跑到桥边去等着。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等了一会儿,远远望见,那老头一步一步的走了过来。

老头子一脸高兴,看见张良说道:“这么做就对了。”(当如是!)从身上拿出一编竹简来,交给张良说:“小伙子,把这本书收好,好好读它,你能成为王者的老师!”

张良赶紧拜谢老人,老人接着说道:“有缘的话,多年以后我们可以在济北相见,在那里,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然后老人再没说什么,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黑夜里,看不清竹简写的什么内容,等到天亮,张良把竹简拿出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

通过这么一个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辅佐周文王,建立八百年基业的齐太公姜子牙借黄石老人之手,完成了自己“阴谋修德以倾强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这一学术理论的传承。

故事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一,没事多出去走走,别在家宅着。

第二,对老年人要客气,给老年人哄高兴了,不仅不讹你,还会帮你。

第三,答应别人的事,不仅要做到,还要高标准完成。

第四,遇事细心多想想。

第五,年轻人应该早睡早起。

北宋苏轼在《留侯论》中如此评价: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以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并且,东坡先生在留侯论中指出:其意不在书。

《太公兵法》并不重要。

能有所忍,可以成事,懂得这个道理才重要。

猜想有这样一个可能:张良跑了三次,第四天晚上,早上起了一个大早,终于等到了桥边的老人,然而老人却告诉他,什么也没有,就是在耍他。

依照后来张良半辈子不争不抢,隐忍深藏的处世为人来看,这也合乎情理,世界上真的很少有:跳下山崖捡奇书,偶遇老人增神功。

有的更多是,充满希望之后的绝望,一番努力之后的毫无结果。

不再探讨张良是否真的得到隐士黄石老人赠送的一部所谓的太公兵法,至少从这件事上,他还是可以学到一个很重要的为人处事技能:平等待人,不轻易动怒。

当然,以上全凭猜测。

按照史书记载,张良得到了太公兵法以后日夜研读,凭他一个人一本书的力量,不可能轻易推翻秦国政府。只有安心下来,潜心研究兵权与奇计,阴谋修德以顷秦政,在下邳藏匿谋划,等待时机。

这一等,就是十年。

盛世之秦

博浪沙刺秦失败,大铁锤没有阻挡秦始皇巡游的脚步。从河南博浪沙北上到山东烟台,琅琊,再西行至山西上党,最后回到秦都咸阳。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31年,秦国公布了一个法令。

法令的主要内容,让老百姓自己把土地的实际亩数上报官府。

这件事在今天看来没有什么,简单的一个基层土地普查工作嘛!

但是这个法律很重要,是秦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对自己国家土地资源所有关系的制定,标志了全国范围内,原本属于六国贵族的土地,统统收归国有。

国家征税,最早是从贵族手里征收,漏洞很大,比如说一个贵族家里有十亩地,但是他上报官府说自己只有一亩地,这样上交的税赋是一亩地的份量,剩下的九亩地产出都装入他自己的口袋里。

让百姓们统计了实际的土地亩数以后,就可以让国家指派的地方官吏从百姓手里去直接征税,有几亩土地,收几亩赋税。这样一来,贵族从土地赋税中可以获取的油水少了很多。

这一年的年终腊月,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由国家发给每一里(二十五户为一里)的平民(史书记载:黔首),六石米,两只羊。

这里不知道,六石米是不是六石种子,如果是六石种子的话,那确实很多了。

至于两只羊,羊在过去,除了能够吃肉,还可以提供羊毛纺织物,相当于国家将一些生产资料免费发放给乡里。

农民得到了秦始皇从旧六国贵族手里夺过来的利益。

从前六国的贵族更加气愤,他们一方面,在民间变着方式的压榨百姓,并说这是秦始皇的政策。另一方面总想趁着秦始皇单独外出的时候行刺。

在国都咸阳,秦始皇不太注意个人安全,喜欢穿便衣步行私访。

也在这年冬天(秦始皇31年),秦始皇只带着四个武士随从,暗藏兵器,微服私访夜晚路经兰池。

兰池在今天咸阳县东部。

路上突然出现一批刺客向秦始皇动手。

秦始皇年轻的时候躲过荆轲的匕首,两年前又逃过张良的铁锤,这会儿只是区区几个刺客,更不怕了,和身边的武士们一起拿出兵器,轻松杀散了刺客。

安全回宫以后,秦始皇下令在关中搜查了20天可疑人物。

20天里到底抓出几个危险分子,咱们不清楚,但是据记载,秦始皇把搜查到的所有没有活干的人,也就是社会闲散人员,(官方名词:流民)都送到边界上去开荒去种地,这样一来,关中的民间潜在不稳定因素就算消除了。

关中夜出逢盗事件处理完毕,第二年(秦始皇32年),派去海外求仙人不死药的使者就回来了。

使者没有带来长生不死药,却带来了一句不知从哪里得来,据说是上天启示的预言:

亡秦者胡也(原文)。

真准!

这句话很好解释,将来灭亡“秦”的,是“胡”。

后来发生的事情验证了,秦国的灭亡,和“胡”有直接关系。

在我国历史上,这类一语成畿的事请有很多,而且准确的可怕。

也许因为,过去获取准确信息的渠道实在太过缺少。在信息资料不足条件下做一些重大决策,只能通过占卜来预知吉凶。而在判断吉凶好坏的基础上,有些精通占卜的高手,能获得某些冥冥中启示,对未来做出准确,甚至精确的判断。

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史书只记录了凑巧百分之一几率准确的预言,而剩下大几率百分之九十九错误的预言并有记录,这才让后来研究历史的人们,在看到史书上记载的这些预言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卧槽,古人好厉害,占卜好神奇的错觉。

书归正传,既然是上天的启示,秦始皇很重视这句话。

是谁或者说是什么?很有可能是这个将来会亡秦的“胡”呢?

秦始皇想来想去,还真有一个“胡”。

胡人,匈奴。

我国古代把中原北部的游牧民族称作胡,或者胡人。

真正有能力威胁到秦国统治的,目前也只有在国家北部边境不断骚扰侵袭的胡人部落匈奴。

匈奴人是华夏民族的老朋友了,从上古唐尧与舜的年代到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人就被称作山戎,猃狁,薰粥,居于中原北部,尤其是黄河以北一带。

那时候的黄河也不像现在这样满是风沙,而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富饶地带,被称作河套。

匈奴人的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中原地区,汉书记载,匈奴人逐水草迁徙,没有固定城市,不务耕田,更不会写字,只通过语言喊话交流。匈奴的小孩子生下来就学着骑羊骑马,用小弓箭射鸟射兔子老鼠。长大了用大弓箭射狐狸兽豹子,粮食蔬菜稀缺,饮食以肉食为主,人人力气很大。

这样一个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又耳濡目染本民族特有的尚武文化,可以说是天生的骑兵战士。

匈奴人在北方逐水草而居,并不耕种,所以一旦天气发生了变化,为了不让自己饿死,只有南下中原,在河套一带抢掠物产,更有甚者,抓走汉族人当奴隶,严重侵害河套一带汉族居民的人身安全。

而最让中原人头疼的是,这些匈奴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和中原国家的军队打游击战,基本战术四个字:抢完就跑。而北方严寒又不适合中原士兵长线深入作战,所以从根本上消灭匈奴人在当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加重匈奴作乱这一状况的根源,在春秋战国的时代,各个诸侯国忙着提高自己国家的实力,没有空闲,也不愿意分出兵力去对抗外族匈奴,导致黄河南岸的土地大半落在匈奴人手里。

如今六国统一,国力空前强大,是时候击退匈奴收复失地了。

秦始皇拜蒙恬为大将,发兵30万去攻击匈奴。匈奴人发现这次中原军队实力太过强大,望风而逃,逃回北方。

于是蒙恬成功收复了黄河南岸附近的土地,建立了44个县,又把内地的囚犯大批运送到这里,让这些囚犯们在这里耕种居住。

秦始皇认为,仅仅收复黄河南部的话,很难守住,于是吩咐蒙恬再向北进兵,蒙恬带着军队渡过黄河,把被匈奴抢走的,曾经是赵国燕国的领土全部夺回。为了巩固胜利果实,秦始皇又给蒙恬送去几十万民夫,要他把过去秦,赵,燕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西边从临洮起(甘肃省岷县),一直到东边的辽东(一说辽阳,一说辽东,总之是辽宁省),建起一道万里长城。

这下蒙恬将军发达了,远离国家中心,要土地有土地,要人口有人口,要士兵有士兵,俨然又是一个诸侯王。

防止蒙恬拥兵自重,同时也为了培养下一代(不一定是接班人,这点以后说),秦始皇派反对他“焚书坑儒”政策的长子扶苏前去监军。

当时谁也没想到,蒙恬扶苏这对“修城组合”,一个大将军,一个皇长子,有生之年再没能回到中原。

万里长城要修很多年,就先让他们俩在北方带领士兵和民夫修长城吧!

继续说这一年,秦国南部边境也没闲着,又出事了。

中原的大批士兵和民夫正在北方建筑长城,南方岭南一带的部族趁这机会向中原打了过来。

岭南地区,在五岭的南面,五岭包括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

总之,就是今天的广东广西。

这些地区的部族很像北方的匈奴人,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文化不发达,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从中原抢钱抢人。

广西广东那边当时还没有中央空调,气候闷热土地潮湿,山里还有毒蛇猛***通不便难以行军。不说训练有素的军队,普通老百姓都不愿意去,于是秦国政府在没有办法当中,想出了一个办法。

秦始皇下令,把中原的囚犯全部免罪,作为防守南方的军人服役,可就算这样,释放出来的犯人还不够数,只有再强迫民间的奴隶和小贩商人一起去服兵役。

按照秦国当时的制度,做生意的“商人”不事生产,不直接给国家提供粮食布匹等资源,并且做生意的人口流动性强,很难集中管理。所以贩卖零碎货物的小商人和奴隶的社会地位差不多。

就这样,一支混合了将军,士兵,囚犯,奴隶,商人,一共有十多万人的队伍被派往岭南,经过无数次艰苦斗争,才把岭南地区的动乱平息下来。

可是光平息动乱不够,为了让岭南地区长期安定下来,必须派人去管理,而为了保证地区人口服从管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输送大量服从管理的中原人过去。

在岭南,秦始皇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三个郡,让派活去的十多万人留在那里防守,又从中原迁了50万贫民到那边居住生产。

北人南迁,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不适应,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

岭南原本缺少农作物,岭南人就是因为吃不饱饭才作乱。中原人口和牛马迁过去,别说吃不惯粮食,根本就没没有粮食吃,这可怎么办?

没有铁路公路的年代,为了运输粮草,只有利用水运。由船只载着粮草或人员利用河水流动输送各地。

但是南北之间没有互相连接的河流,怎么办?那就挖一条吧!

秦国在由南向北流动的湘江源头,和由北向南流动的漓江源头,这两个源头中间,新开凿出一条运河水道:灵渠。沟通湘江和桂江之间的交通。

北方的粮草,可以从灵渠水道大量的运输到南方,让许多来自中原的人口长期住在那儿,改进岭南原有的落后生产工具,发展农业,繁衍后代。至此岭南一带算是彻底平定下来。

大秦帝国东边边境是海洋,西边边境是高原绝地。只有南北边境充满隐患。如今,匈奴问题和岭南问题在秦始皇的统治下都得到了解决。

这些利国利民的事情,天下皆知。

藏在下邳读书,研究《太公兵法》的张良也由衷佩服这位“千古一帝”的功绩!可越是佩服,越是清楚为了报国仇家恨,推翻秦国统治的艰难。

就和当年的姜子牙一样。

面对商纣王这样一个文治武功,无比强大的对手,不能力敌,以难以智取。

没错,实力不在一个层次,想智取都没机会。

西周灭商初期,姜子牙只能和周文王在躲在西岐,暗中积累实力,积攒人心,等待商纣王自己作死,虐杀大臣,肆意酷刑,最终众叛亲离。

如今生活在秦国治下的张良,就算真要当姜子牙,可连自己的“周文王”都还没遇到,只有静观其变。

只是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强大的秦国,真的会有自乱阵脚的可能吗?

有。

在全国一片祥和的气氛里,动乱的先机暗流涌动。

编后语:关于《《两汉风云录》:国之大事》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身体里的最强》——神眷之樱花v》,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推荐

相关应用推荐

玩家点评

条评论
杨姐
杨姐 吉林省延边州 发表于:2018-11-25 17:08:29
《两汉风云录》:国之大事《两汉风云录》:国之大事小调回访来了
暁明
暁明 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2018-11-25 17:00:50
佳作收!!了,大力支持!大家共同努力会有更多的精彩!欢迎各位收!!《当世穷富》rn rn 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
正北偏北
正北偏北 海南省海口市 发表于:2018-11-25 16:52:12
《元宵节賦》rn 风送陶然解春光,花落烟台弄红妆。雪鋪长白千岭峻,月上九州共霓裳。元宵节快乐!
NOYES网友
NOYES网友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 发表于:2018-11-25 16:45:07
【爱你】【爱你】【爱你】岁月如水流,白驹过隙去,几度春秋几度梦,少时梦回老来圆,书中自有乐趣在,不问成功与否?只求自乐自娱,即心愉自己,又欢悦大家,用力所能及的笔墨,来舒发出自己的心声,从中不仅摄取知识的力量,而且,还有醒世惊悟,《绝情刀谱》作者前来拜访,您的佳作刚收,望回收拙作,谢谢支持。 【爱你】【爱你】
NOYES网友
NOYES网友 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2018-11-25 16:42:15
【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河南省郑州市 发表于:2018-11-25 16:36:40
我在纳闷这么好的作品,为什么不上架呢?朋友。

热门下载

  • 手机网游
  • 手机软件

热点资讯

  •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