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聊三国》:大乱

发表时间:2019-03-30 05:09:35 作者:小笼包好懒 来源:qidian.com 浏览: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你好骚年》免费试读_小穆儿》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茶余饭后聊三国》:大乱。

大乱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罪魁祸首就是十常侍。这十常侍是什么呢?就是朝廷内的十个太监,也称宦官,当时在汉朝也是个官名。这些宦官以张让为首,皇帝甚至于称张让为阿父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依仗着皇帝的宠爱,这些个宦官可以说是贪赃枉法,无所不作无恶不为,谋财害命,玩弄权术等等,自然对于老百姓的生死完全不在乎。当然这些宦官并不是一开始在朝廷内顺风顺水,开始他们和外戚里勾外联,因为开始这些宦官虽然有皇上这个后台撑腰,但是他们知道自己在朝廷的势力还是非常单薄,得罪不起这些外戚,后来等朝廷内外自己的心腹多了,双方的矛盾就开始激化,开始明争暗斗,导致这朝廷更是乌烟瘴气,说了半天这些外戚是什么呢,就是皇帝的亲戚,皇后皇太后的娘家人。他们双方争权倒没什么,受苦受难的是老百姓,这些人搞得天下民不聊生,路有死骨,以至于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人吃人的场面,当时天下的可怕程度可想而知。因此才引发了赫赫有名的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的首领张角带领全国各地方的百姓一同造反,黄巾军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专打砸抢劫地方官府和财主,一时天下大乱,可惜黄巾起义虽声势浩大,但力量不足。首先其缺乏组织,再来老百姓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甚至连打仗的兵器都没有,很多黄巾军都是用耕地的工具或者木棒进行作战,更别说是打仗的甲胄了。虽是如此,这场起义对于朝廷的威胁也不小,吓得这十常侍是寝不能食夜不能寐。因为什么呢?当时不只是地方百姓起义,就连有些地方官府的官兵也跟着一起造反,就算是没有造反,也被突如其来的起义给吓跑了。所以朝廷一时无兵可派,也无兵可用,没造反的地方即使组织起兵力派兵过去都来不及,兵还没到,地方就已经被黄巾军给占领了。但这十常侍也有绝招,不知是自己想的还是有人出谋划策,他们下放发文到各个地方,要地方自行主动招募民兵镇压黄巾,待黄巾镇压下去后再行封赏。实际上就是要地方豪强和财团自发的镇压黄巾军。这一招果然厉害,因为黄巾起义不仅对于朝廷有很大的威胁,对于那些豪强和财团威胁也很大,天下一乱这些地方豪强和财团的得财之道不就堵塞了吗,而且黄巾军不仅攻击官府,对于地方财主也是大打出手。所以各个地方的豪强和财主们就立刻该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一齐镇压黄巾,果然黄巾军面对这些有装备有组织的反击就显得不堪一击,立刻被镇压下去了。黄巾起义虽然平定了,镇压的也很困难,但是这十个宦官依然不吸取教训,对于老百姓的压榨反而变本加厉,而那些镇压了黄巾的地方豪强呢,各个升官加爵,大到地方太守,小到小县县令,至于官职大小又如何评判呢?自然不是以镇压黄巾的战功而论,而是以谁有钱,谁送的钱多,谁当的官就大。当然了,起义归起义,朝廷内部对于权力的争夺一刻都没停反而愈演愈烈。到这里就要给大家介绍这一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何进,字遂高,河南南阳人。为什么要单独介绍这个人,这个人是何后的哥哥,国舅千岁,官拜当朝大将军,武将将官之中第一把交椅,当然他能当上这个职位并不是说此人打仗多么厉害用兵有多么出神,最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妹妹。之前不是讲过朝廷当时是分为两派,而且争斗的特别凶,一派是宦官,另一派是外戚,那么这何进就可以说是外戚的代表。个人认为这何进就是促使天下大乱之人。故事是这样的,当时汉灵帝幸宠宦官,导致朝廷混乱,乌烟瘴气,后来灵帝快不行了,这两派就开始争夺拥立新君,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何皇后生的刘辩,一个是灵帝宠妃王美人所生叫刘协,灵帝特别喜欢刘协,何后不高兴了,就用计把王美人害死了,后来刘协就一直由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照顾,董后也喜欢刘协,宦官张让知道,而且董后和皇上一样也特别幸宠张让,所以张让想进办法想拥立刘协为新君。但是很困难,因为在古代这是在伦理上不允许的,因为刘辩是长子,而且刘辩是皇后所生,理所当然灵帝死后应该由刘辩继位。只到有一天,灵帝把张让叫到身旁,告诉张让想让刘协继承皇位,问张让怎么看,张让当然是一百个高兴,举双手赞成,他就告诉皇上,想让刘协继位,皇上必须得先把国舅千岁何进给杀了,刘辩是何进的外甥,刘辩不能继位何进必然会反。灵帝也知道这废长立幼的利害,就同意的张让的说法,决定找机会先把何进杀了。但是何进不知道是怎么知道了消息,没等到灵帝动手杀何进,何进就带人把皇宫包围了,灵帝本来就有病,眼看要不行,再一听说何进宝威皇宫,一气一急当即就归了天了。何进也不含糊,还没等皇上下葬,为避免夜长梦多,当时就立了刘辩为太子,立即继位,就是后来的汉少帝。何后就成了皇太后,何进就顺理成章的当上了大将军。木已成舟,董太后也没有了办法,何况何家现在大权在手,董后也一时没了主意,就找来张让,问张让有何对策,张让回道虽然事已至此但并无大碍,毕竟董后您还是太皇太后,比他们还要大一节,他们不敢把您怎么样。现在皇上年幼,您大可垂帘听政,朝廷内的大小事您只管吩咐我们去办,我们再把权力一点点的给您收回来。果然董太后听信了张让的,垂帘听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封刘协为陈留王。何家也知道了此事,一看便知,这是董后要独揽大权。皇帝既已立了刘辩,这朝廷大权自然不能被董后和这些宦官给揽过去。何进当即想出个主意,他带领文武群臣一齐上书,称董太后出身番妃,现在灵帝已归天,董后也不易久居宫中,就把董后给贬了。这么说这何进力量也真大,满朝文武大臣都听他的,这不单是因为他是当朝大将军,更主要是满朝文武大臣都想把这十常侍给灭了,却又都没有这个能力。因当时十常侍有皇帝和太后这两大靠山,所以还得时不时的巴结这些宦官。而这些大臣都是名门出身,他们大部分都是世代为官,也都饱读诗书,怎么能甘心居于这些太监之下,为他们侍命,但是趋于当时局势不得不这样,尤其是朝廷内官位越重,职位越高,越有威望的大臣越看不起这些宦官。现在董后听政,等于又让这些宦官参政,这些大臣又怎么能甘心,然而当时可以和这些宦官抗衡的也只有何进才有这个能力,别的大臣如果敢反对宦官,不是被指为党人就是被暗害,只有何进,这些宦官还不敢把他怎么样。所以这些公顷大臣自然而然的就站到了何进和何太后这边,更何况现在皇帝是何进的外甥,等于说这何进很自然的就站到了道义的至高点很受文武的拥戴,而且何进当时也没有做过什么违背国家违背道德的错事,所以何进才有能力一句话就带领全朝文武上书把董后给贬了。但是何进就在这办了一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错事,本来把董后贬了,打发回老家也就完了,他偏偏派人在送董后回家的途中用鸩酒毒死了董太后,(鸩酒是古代非常厉害的毒药,它是从鸩鸟身上取下的羽毛泡制的酒,这鸩鸟的羽毛带有剧毒)然后宣称董太后是在归家的途中过度劳累突然生了重病而死。这事让张让知道了,张让抓住这个机会立刻到处去散播何进毒害太后的消息,这一下满朝文武对于何进在他们心中一贯伟大的形象就有所改变,在朝中的威望立即下降,总觉得朝里有些大臣对于何进开始避而远之。这样一来何进受不了舆论,下狠心要杀了十常侍。张让知道了消息,十常侍在商量之后无奈决定去求何太后,现在只有何太后能救他们,他们找到何后,立刻献殷勤拍马屁,干这些事他们最拿手,不然当时怎么能同时获得皇上和太后的欢心呢,何后也吃这套啊,以前这都是董太后“享受的待遇”,现在轮到了自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但是表面上还不能表现出来,这十个宦官又向何后表白,称以后这宫内宫外的事只要何后吩咐,他们无论是上刀山下火海,都一定为太后办妥,让何后不用费任何心,然后安安心心的在后宫享清福就行。何后一听这心动了,因为后宫之事现在电视剧太多了,勾心斗角大家可想而知,如果稍有什么差错都有可能是丧命,别看自己现在是太后,能不能镇得住这后宫何后自己心里也没谱,董后不就是个眼前先例。再加上这些宦官可是后宫的老油条,他们论文化论学识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是说道勾心斗角,玩弄手段这些人可都是高手中的高手,无人能及,有这些人帮忙,以后后宫之事确实可以省不少心。何后就同意的这些宦官,答应救他们一命。之后何后就派人找来自己的哥哥何进,劝说何进不要杀了这些宦官,这些宦官之所以以前能有那么大的力量全是因为皇帝和董后,现在灵帝已归天,董后也死了,这些宦官对我们也就没什么威胁了。再说别看这些宦官当时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麻烦,但是我们能有今天也是依靠这些宦官当时的提携,别忘记我们可是屠户出身,能有机会进到宫中,自己有机会当上何皇后,都有他们的功劳,现在他们愿意归附我们,不在和我们作对,无论是对你还是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以前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也就不再提了,现在我们再利用这些宦官帮我们处理朝廷内外的麻烦事,不比自己费心费力强。何进一听也心动了啊,确实这些人是有些本事,这样的人现在愿意帮着自己,不比自己费心费力办事的强,而且现在是太后求情保他们,虽然是自己的妹妹,也还有君臣之分,也不能拒绝,何进就同意了何后所言。可是在何进回去的时候就为难了,所有的文武都来找何进,听说太后请何进进宫肯定和杀宦官有关,别看何进毒害董后的事情影响挺大,但是这些文武大臣对于杀宦官的态度还是坚决的,都恨得咬牙切齿。何进和大臣们一见面大家就问杀宦官的事,何进摇头啊,把锅甩给妹妹,称太后不让杀,问诸位大臣还有什么办法。这时候又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我们之后会讲到。袁绍,他给出了一个计策,要何进邀请各个地方豪强诸侯带兵进京,来诛杀宦官,给以太后压力,到时候就可以杀了这些宦官。可是袁绍话刚说完,主簿程琳立刻站起来反对,称袁绍此计荒谬,请地方这些豪强诸侯来京,没等宦官被杀,恐怕就要出别的祸事。三国时期最主要三个人物之一曹操也赞同程琳的说法(只不过当时曹操还只是朝内的一个小臣),告诉何进此计是取祸之道,千万不能这么办。可惜何进没听程琳和曹操的还讥讽了二人,称自己和袁绍想的一样,而且已经请了西凉刺史董卓来京,诛杀宦官。曹操听到这,当时就离开了何进的府邸,到门口后曹操苦笑道:“乱天下者,何进也”,至此也确实天下即将大乱。至于为什么程琳和曹操如此反对何进请地方豪强诸侯进京灭宦官,请看下一章节。

乱贼

上一章我们说到程琳和曹操都反对何进之计,请地方诸侯豪强进京诛杀宦官,为什么本来看似很好的一计却受到了反对呢?其原因就是因为何进请地方诸侯豪强进京诛杀宦官想法是不错,但是何进就没有仔细想过,请这些地方诸侯进京诛杀宦官,可是他们真的能为何进所用吗?何进能在京城有如此大的势力,如此高的威望主要的原因在于何进手上有兵权,所以京城内的官员无论大小都惧何进三分,再加上有自己的妹妹当上了当朝太后,自己的侄儿又是皇帝,所以十常侍当时力量那么大都没能把何进怎么样,但是兵权在大,也只有京城的兵马,人数有限。地方豪强来京自然兵马不会少带,这样一来何进的优势就都没有了,再说这些地方上的豪强进京又有多少安的是好心啊,如果这个人是忠臣倒还好说,但是如果这个人是窥视天下的贼呢?而且这些地方豪强真的来了,他们还会甘心为何进所用然后在老老实实的回去吗?又有几个人原意在地方当个小官而不垂涎当朝大将军之职呢?这些问题何进都没有想过。而且这些人真有不臣之心,谁会真的在乎这些宦官,对于他们来言真的得到了像何进这样大的权力,杀这几个太监还不是碾死几只蚂蚁一样,相反想要得到何进这样大的权力,就必须得先把这何进给除了,这个人才是老虎。到时候这些人就会毫不犹豫的先对付自己而不对付宦官,搞不好还要利用这些宦官,等于说何进这一计与其说是请人来对付宦官还不如说是请人来对付自己。本来这些人不敢私自前来,因为私自带兵进京,就是反,谁也不敢背这个罪名,一旦背上甭管是谁,天下是个人都可以诛杀他们,杀他们是平叛,谁杀谁就是天下有功之人,但是何进居然假借皇帝的名义请这些人带兵来京,那就是奉旨办事,一路顺风顺水,谁也不敢说什么,还得盛情款待,反而给了他们反的机会。而且地方豪强诸侯之中很多以前都不是什么朝廷老臣,当中有很多人都是借着灭黄巾之功,再靠运动十常侍得来的官,他们之中有很多都是地方的土皇帝或者山大王,匪气极重,请这些人进京才是真的危险。本来十常侍只能算是朝廷的祸害,祸乱朝廷,但不至于篡国,这些人可不是十常侍,如果给他们机会随时都有可能成为篡国之贼。所以程琳和曹操才说这是取祸之道。可惜何进没听,他还偏偏请来了一个最符合这乱贼潜质的人。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当时官拜西凉刺史,本来此人是西凉一带的土皇帝,是有些本事,董卓生的是体魄健壮力气过人,在加上董卓擅长骑马打仗,弓马纯熟,打起仗来特别凶狠,周边地区的羌人都很害怕董卓,不敢得罪于他,并且董卓家中颇有些钱财,出手大方,每次周边羌人首领来拜访董卓,董卓会不惜重金宴请羌人,羌人一看董卓为人豪气,武艺又高,所以羌人都很敬重此人。而羌人又经常造反,地方官府难以控制和抵挡,只能请求董卓帮忙调节,羌人一看董卓出面不敢得罪而且董卓对这些羌人又相对不错,每每问题都解决的很好,久而久之董卓就成了西凉一带的土皇帝,可以说黑白两道通吃,后来羌人反叛加重,越来越平凡,朝廷对于羌人不断反叛也熟手无策,只能任用地方豪强镇压羌人,董卓也就自此走上仕途。董卓的野心也就随之一点一点滋长起来,黄巾起义虽然董卓曾经吃了败仗,功劳自然没有其他剿灭黄巾军地方将领的功劳大。但是他很会花钱,花钱买动十常侍,走十常侍的门路才得了西凉刺史的职位,这个职位已经不小,当时是地方军事长官,有很大的兵权,到此董卓已经已经在西凉一带拥有很大的势力,他的手下不仅有西凉的地方官军,还有一些羌人军队,然而他的野心也不满足于此,此刻的董卓已经放眼于朝廷中央政权,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伺机获取更高的权力插手国事。何进就请了这么一位来进京剿灭宦官。果然机会来了,董卓刚接到何进的消息,他就下定决心,这一去就绝不再返回西凉,刺史有什么好玩的,这一次董卓要当当朝廷内的重臣。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没等董卓进京,事情就起了变化。

故事是这样的,何进灭宦官的计划刚实施的同时,十常侍就知道了何进请董卓来杀他们的消息,十常侍盘算过,反正不管这董卓是不是给何进办事,这何进都是下定决心要杀了他们,与其在这等死,不如先下手为强,先对何进动手,拼一个鱼死网破,搞不好还有一线生机。然后他们就想出一个计谋,假借何后的旨意宣何进宫,称有大事要商量,何进没多想,自己妹妹,当今的太后请自己进宫,肯定有什么要事需要面商,转身就要走。这时刚好袁绍和曹操在何进身边,就劝何进,最好不要去,没听说朝廷和宫内出了什么事情,无端太后怎么能请何进宫商量什么事情。而且现在何进要请董卓进宫杀宦官的事难保没有走漏出去,让何进小心这很有可能是宦官一计。何进倒是无所谓,他认为就算是宦官知道了,也不能把他怎么样。这可能是何进现在权倾一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冲昏了何进的头脑,都有点飘飘然了,他很宽心,称绝对没问题,再说万一自己妹妹找自己真的有什么要是必须得当面说,又怎么能不去呢?袁绍和曹操一看劝不住啊,而且是太后传话要何进进宫,不去也不行,这二人便自己请令要保护何进进宫。何进很高兴,虽然自己觉得这多此一举,但也没说什么,反而觉得很有面子,现在这些手下人这么看重自己,不管是真的担心还是阿谀奉承,总之何进很吃这一套,而且被太后单独叫去议事也很想在这些文武面前显摆显摆,看看我们何家的人物何家的家势。他就让袁绍和曹操和五百军兵保着他一同进宫,到了宫门,袁绍和曹操就不能在继续跟着进去了,因为这是皇宫,太后请何进,又不是他俩,何况还带着人马,怎么能随便进出皇宫。临别时袁绍就告诉何进,称自己和曹操就在门口等着,让何进如果一有什么事情就大叫一声或者直接回来,他们好接应。没想到何进刚进宫门,皇宫宫门就关上了,何进还奇怪,自己刚进来关宫门干嘛,何进又一想有可能是因为袁绍和曹操带的人马在门口,宫门官怕出什么事情,就把门关上了。可是没等何进反应过来,一回头就看见张然带着那些个太监拿着宝剑从墙角出来了,这里可就是宦官的地方,何进本事再大,如果张让他们真想狠心杀谁,那真的是一时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两人都没争执两句,张然就带着人把何进乱刃分尸。可惜何进,权倾一时,那时是何等响当当的人物,最后落得如此下场。袁绍和曹操等宫门关闭后听出来有问题了,宫内有刀剑之声,赶忙大喊:“将军转回”,张让冷笑一声,大喊道:“你们不是要你们将军吗?来,接着”说完,何进的人头就被扔了出来,袁绍一看大怒,同时惋惜何进没听自己的良言,落得这般下场。当即带人马冲开了宫门,诛杀宦官,只要没长胡子一律杀死,一时吓得京城内的人只要没长胡子,看到袁绍的人马立即脱裤子,甭管在什么场合,以验明正身。张让也没想到袁绍这么大胆子,胆敢直接带人马冲入皇宫,情急之下挟持着皇帝刘辩、陈留王刘协想逃出皇宫。还骗这二位称袁绍反了,皇上和陈留王都没闹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跟着张让就逃,没跑多远,袁绍带人追在后面,前面也出现了一大队人马,张然以为自己被包围了,无路可逃,无奈只杀投河自杀。张让是死了,张让身边的人也被袁绍乱刃分尸,刚刚接到皇上和陈留王,还没来及先这二位解释,那前面的大队人马就赶了上了,袁绍赶紧大喊“前面何人?”,董卓没理会,他比袁绍的气势大多了,刚来京城,怎么能输了气势,何况自己带着这么多人马,他也放开了嗓门喊道:“天子何在?”,这时天子是吓傻了,没见过这场面,从小就太太平平的,也没人敢在他面前拎着大刀,扯着嗓门大喊,找自己在哪。一时吓得皇帝没敢出声,趴在马背上。董卓一看没人回应,又冲着人群大喊一声:“天子何在?”这时袁绍更紧张,他看出来了这是董卓带人来了,搞不好这又得大战一场,自己人马又没董卓多,也被镇住了,没敢回应。这时陈留王催马上前,别看是个小孩,气势不小,拿着马鞭指着董卓:“我来问你,你是前来保驾还是截驾?”董卓虽然有勇无谋,但是看到这也看出来了,这小孩不一般,敢站在自己的这么一大队人马前质问自己,很有可能这就是皇帝。赶忙插手施礼:“臣是前来保驾”陈留王走到皇帝身边,那我问你:“天子在此,你不下马请安,骑在马上耀武扬威,难道你也要反了不成?”吓得董卓赶忙翻身下马,跪倒路边赶忙磕头施礼:“臣接驾来迟,不知天子在此,请天子恕罪”。这么看来这董卓胆子也不大,其实也能理解,毕竟董卓刚到京城,活了好几十年了,也没和皇帝面对面过,一时被陈留王几句话给吓住也是正常,毕竟也就是那个封建年代。就在这个时候董卓偷眼抬头看天子,想看看天子什么样,没想到天子刚被那场面吓得还没缓过神来,还在马上趴着,面部发白,嘴唇发青。再看看陈留王,陈留王是趾高气昂,一派帝王之气,一转身轻轻说了一声回宫,董卓就保护着皇帝和陈留王回了皇宫。这时董卓就对陈留王心生敬畏,对着天子就自然的产生了厌恶之心,心想这陈留王才有当今天子的气派,现在那皇上算什么啊,畏首畏尾难成大器。回来之后董卓就找来了自己手下得力的谋士李儒,这可是董卓的心腹谋士,李儒这个人非常聪明,只是心术不正,看他保的人是谁就知道,董卓如果要是没有这个人,根本就不能有这么大的政治韬略。也不可能成为三国时期权倾一时的分流人物,后面我们会讲到这李儒的厉害之处。董卓找来李儒商量,这一次进京董卓就打算不想再返回西凉,就留在京城,但是自己现在在朝廷和京城没什么威望,所以董卓想办一件大事一件奇事,足以一时间树立自己在朝廷的威信,他就想出了废天子另立新君这一招。李儒一听董卓竟然有如此“雄心壮志”就告诉董卓,如果想在朝廷简历威信,在京城站稳脚跟,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计策。但是让董卓考虑清楚,办这样的大事是有利有弊之分,其利在于此事如办成,这朝中大事今后都由董卓一人说了算,立刻凌驾于群臣之上,但若是失败,董卓必成千古罪人,反叛乱贼,到时董卓就会成为全天下之敌,全天下之贼,人人得而诛之,恐怕到时就算董卓回到西凉也无立足之地。同时提醒如果董卓想办这样的大事,就宜早不宜迟,趁董卓刚刚救驾回宫,功劳已经凌驾群臣之上,想必群臣不敢反对,何况董卓已经大兵带到京城,也不敢有人胆敢反对,就算有人反对,当即除之,大事可成。董卓一听想办大事,想当大人物,有些时候怎么能不冒险呢,而且这样的机会一旦失去,恐怕再也不会有下次,当即决定要废旧帝立新帝。董卓进京之后,手下人马横冲直撞,把京城搞得人心惶惶,而且董卓每天都会有大量兵马进入京城,搞得当朝文武都不知道这次董卓来京究竟带来的多少人马,一时就被董卓的武装势力给震慑到,其实董卓没有多少人马,董卓玩了点心眼,他每天让自己的人进京一定要穿戴整齐,声势越大越好,等到晚上,让自己的军兵装扮成老百姓在混出京城,白天再用同样的方式进来,如此几天,就让人以为董卓此次来京带来了很多人马。然后没过几天,董卓觉得声势已经造的差不多了,就宴请满朝文武大臣,以请宴为名,实际就是要商量废旧立新之事,董卓已经准备好如果有人胆敢反对,就用安排好埋伏在自己府内的人马当时就杀掉,算是杀鸡儆猴,给这些大臣们看看。满朝文武也知道董卓这次宴请他们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事,就算真的只是吃顿饭,也不想和这个人亲近,因为贴近董卓本事就不是什么“好事”。但是趋于董卓势力,没人敢拒绝邀请,加上董卓刚刚救驾有功,也不好不来。众人刚到,大家客气一番,没喝两杯,董卓开始发言。大致意思就是,他觉得天子暗弱无能,京城才会出这么大的乱子,搞得京城乌烟瘴气,自己既然来了,就不能看京城这样下去,想废帝另立新君。话刚说完,酒席宴上立刻鸦雀无声,很多人都以为此次董卓请宴只是为了表彰自己的功德,顺便和朝廷大臣拉拢拉拢关系,顶多再亮亮自己的实力也就完了,没想到董卓出其不意,直接来这么一出,吓得很多大臣都瑟瑟发抖,当然有些是被董卓这番话给气的,说是天子暗弱无奈,搞得天下混乱,不也同样是在骂这些中央朝廷内辅佐皇帝的大臣们无能吗?再说废旧立新这是随便说的话吗,别说董卓刚来京城,就是朝里的几朝老臣说出这话都要掉脑袋,满门抄斩,何况他一个外来之臣就敢说这样的话。而有的人当时脑子就一片空白,筷子从手上掉了下去都不知道,完完全全被董卓这番话给吓傻了。这时不知道是哪位大臣小小的声音问了一句,“不知董公预立何人?”董卓当时也很紧张,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也知道他这话出口后的利害,同时董卓两个眼睛就死死的盯着酒席宴前的诸位大臣,观察着每一个人的举动和神态,这时听到有人发问,董卓立刻回过神,回答道预立陈留王为君,本来董卓还想圆圆自己的说法,也就说打好了一个草稿了,想说说怎么觉得陈留王怎么比现在的皇帝强,再说说陈留王的身份也够资格当天子等等,这些虽然大家都知道,但就是知道也要讲一遍,一来劝说劝说各位大臣,毕竟董卓要和大臣商量的不是一般的事情,二来是给大家做做思想工作,让大家觉得自己的想法不是空穴来风,也是想汉皇兴旺。如果实在不行,董卓就打算连自己救驾当日发生的事,一一讲来,陈留王当时是什么什么样,天子什么什么样,让大家自己评价评价。可是他的野心怎么能不被这些大臣们猜透,没给机会让董卓开口解释,酒席宴上当时一位大臣就不干了,一把就把桌子掀翻,破口大骂“大胆的董贼,身无寸功,刚到京城就罔谈废立二字,这哪里是想要匡扶汉室,明摆着要造反。”董卓也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一幕,董卓当时也不干了,直接B计划,拔出宝剑,威胁此人“难道你想试试老夫的刀不快吗?”董卓想好了,这是我的地方,你和好好好说,我便以礼相待,你要是敢翻脸,我当时就宰了你,别想走出这门,此时的董卓已经把自己在西凉那份蛮横劲又亮了出来。可是董卓没发现,他身边的李儒发现了,董卓当时光顾着看这掀桌子的人是谁,没有看到此人身后站着一位,那么这掀桌的人是谁呢?丁原,丁建阳,并州刺史,他身后站的是丁原的义子,吕布,吕奉先。吕布不用多说大家应该都知道,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第一大将,有一个民间排行,虽然没有什么学术性的依据,但也算是大家认可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这位就是排名第一的吕布吕奉先,也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美称”。当时这员大将手持方天画戟,怒目而视,眼睛一动不动的死死瞪着董卓,眼看就要动手,这时李儒马上上前,劝说丁原,丁刺史何必如此上火呢,董公也请息怒,今天是欢宴文武,何必谈及国政,说着李儒马上叫人把酒宴换下,再上一桌。这时候董卓才发现了丁原身后的吕布,吓得董卓直冒冷汗,心想幸亏没动起手来,如果真的动手,恐怕自己还没有杀得了丁原,自己就得死在宴前,好悬一步棋,幸亏得李儒反应快才没能让事态发展下去。其实从丁原一进董卓的府上保护丁原的吕布就看到了院内埋伏的士兵,吕布根本没把这些人放到眼里,他早就做好准备,如果这酒席宴前一旦动起手来,自己立刻上去杀了董卓,保着丁原退出董卓的府邸,量这些人碰都别想碰自己义父一下。这一出闹剧的发生,酒宴还怎么吃下去,丁原狠狠瞪了吕布一眼,转身而去,宴前的这些大臣也坐不住了,谁都吃不下了,都同时起身告辞董卓,董卓当时也不搭理群臣,董卓还没缓过神,还在生气也在后怕,差点把小命搭上。文武走了,董卓回到后房,叫来自己手下谋士,正在感叹,本想这一次就在酒席宴前和文武商量完毕以后,就把废旧立新的大事给办了,自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万万没想到的是,出来丁原这么一个绊脚石,董卓算是明白了,看来想废旧立新必须得先要把丁原给杀了。他刚想到这,有人禀报董卓,说丁原带兵前来讨战,董卓这气,心想还没等我去找他,他先来找上门来了,这匹夫好大的胆子,董卓立刻点齐人马,披甲上马,出门迎敌。两军见面,董卓就看丁原旁边就是吕布,吕布的威风就不必多讲了,总结来说那气派好似天神下凡,同时吕布就死死的盯着董卓,感觉随时都有可能催马提枪来取董卓的性命。等两军列好队伍,丁原就破口大骂董卓,骂的大概内容就是说董卓身无寸功,就敢言废立二字,看来董卓势必造反,要董卓赶快下马投降等等吧。这时董卓背后的战将张继就冲着丁原杀来,吕布催马迎敌,两人一个回合都没打,就被吕布一招击败,张继转马就败,张继刚败范畴上来,也是一个回合都没打下来被吕布抽了一戟,打到吐血,也败了下去,丁原立刻把领旗一举,丁原的大军就掩杀过来,董卓大败,人马死伤大半。刚败回去董卓就火了,董卓在西凉没吃过这样的亏啊,从来都是他欺负别人,哪有被别人这么欺负的道理,还败的这么惨。指着自己手下的战将就骂,一群没用的废物,全是酒囊饭袋。这时李肃,董卓手下又一得力谋士上来解劝,让董卓不要生气,他告诉董卓,“今天之所以败,不是丁建阳的本事,而是败在吕布吕奉先手上。”董卓瞪了李肃一眼“这要你说,谁看不出来,都怪这群没用的废物。”李肃一笑,“董公不必生气。我们现在不和丁原开战,等我们收了奉先,丁原自败。”董卓眼前一亮,问李肃“这吕布吕奉先是丁建阳的干儿子,这样的大将我怎么能收了过来,人怎么能背叛丁原呢?”李肃赶忙施礼,“主公不知,我与奉先幼时同窗,这个人我非常了解,这个人是见利忘义,你只要给他点好东西,他就能背叛丁建阳,前来保您。”董卓听到这都高兴的忘乎所以了,刚刚什么败仗都忘得一干二净,告诉李肃“先生你可别在这没事干逗我玩啊,如果这是真的,我这的东西,你看,想要什么你拿什么,金银、珠宝、玉带想要啥你拿啥,别客气,全给送去。”董卓心想只要能收了吕布,这些东西算什么啊。之前不是说过董卓阔气吗,这会西凉款待那些羌人首领的架势又拿出来了。李肃也是哈哈一笑“说这些东西是很贵重了,但是也不能打动吕布的心,想收这吕布,董公您得割点爱,把您胯下的赤兔宝马送给吕布。”董卓一听皱了眉头了,要说别的东西董卓不在乎,随便你拿,就是这马真的舍不得。这匹宝马是三国时期第一的战马,传说这马全身通红,头顶有一嘬毛,特别的红,还立起来,这就是头上有角。马的四个马蹄,掌心都有一个肉钩,这就是蹄上有角。马肚子上马毛一圈一圈长成四个旋,这就是肚下生鳞,马全身通红马毛看着像一块红绸子一样,而且此马跑一旦跑起来,比兔子的速度还快,骑在马上可以感觉到耳边呼呼扇风,但是平稳的就像平地坐在椅子上那么稳,给插上翅膀可以上天,下到海里就是蛟龙,这匹宝马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就算再有钱也没有地方可以买,这匹马就真的是董卓的心头肉。董卓素有收藏之癖,但是他收藏的宝物当中,就数这匹马最为珍贵,董卓是实在是舍不得。董卓还和李肃商量送点别的不行吗,李肃告诉董卓,他看吕布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身穿兽面吞头连环铠,手持方天画戟,都是世间珍宝,就是吕布胯下的坐马差点,大将讲究四宝,宝盔宝甲,宝刀宝马,如果主公原意将此马送给吕布,吕布见到这马就必然舍不得,又怎么不来保您呢?再说此马难道比天下还要重要吗?说到这,董卓一咬牙就同意了李肃,李肃临走之前,还再三和李肃确认,确认李肃不是开玩笑,吕布得了此马真的能来保他。李肃担保万无一失。接着李肃就乔装成商人,来见吕布,吕布记得李肃是自己的小时候的同学,但是没什么太深的交情,而且已经这么多年没见了,有感情也淡了,但是人都来到门前了又不好不见,所以应付着,叫李肃进来。开始吕布对李肃很冷淡,李肃也不在乎,他知道吕布是没见这马,要是见到吕布绝不是这态度。吕布就问李肃这是从哪里来啊,怎么会想到想自己呢?李肃称自己现在做点生意,路过这里,听说吕布在此,很多年没见老同学,通说当了大将军想来看看同学,顺便有样东西想送给吕布。吕布一听送东西就开心了,心想李肃送的是什么东西,现在自己虽然在别人手下听用,但大小也是个将军,并不缺什么东西。李肃就派人把马拉了过来,吕布一看见这马,当时口水都下来了,心想这匹马怎么这么漂亮,自己刚好也就差匹宝马啊,这真的是大旱逢时雨,吕布再上马骑了一圈,更是喜爱此马,嘴都笑到合不拢了。见到李肃马上深施一礼,差点都要跪地就拜了,口称“仁兄,请受小弟一拜。”看看吕布这人性,刚得了赤兔宝马,马上就以仁兄相称。李肃赶忙扶住吕布,称“贤弟何必这样,我这次来还有事想和贤弟商量,只是现在身边人多不便相告。”吕布一看,确实高兴的过了头了,就让自己好同学在门口干站着,忘记给请到大帐一坐,吕布派人把马拴好后,还再三吩咐手下一定要好好照看好此马。赶忙把这好同学请到大帐,等酒宴摆下,酒过三杯,吕布就问,“李仁兄这么久没见,一见面就送一份这样重的大礼,不知道有什么事要吕布办,请李仁兄吩咐,只要我吕布办得到一定赴汤蹈火。”李肃一听,哈哈一笑“怎么可能请贤弟给我办事呢,我是为了贤弟的前途才来的,也算是受人所托。”李肃这一卖关子,吕布糊涂了,见面就送这么好的马,这是一般的马吗,恐怕价值连城,千金难买啊,然后什么都不让自己做,还说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来,又是受什么人所托,这李肃到底是想干嘛。李肃没在隐晦,就告诉吕布,“听说贤弟现在在丁建阳手下当官,但是我看丁建阳这个人胸无大志,安心做一个地方刺史,没有更大的志向。而现在天下将乱,正是需要英雄能人发挥才能的时候,贤弟有这么好的武艺,这么高的本领,论天下间恐怕没有人是吕将军的对手,何必在丁原手下当差,埋没了自己啊”。吕布叹了口气,认为李肃说的对,他也觉得丁原人是不错,对自己也不错,就是这个人确实没有什么大的志向,跟着丁原,他永远当个刺史,自己了不起了也就混的刺史的副手。但是吕布没说,就在那心里想,李肃看出来吕布心思,接着说“我看当今天下有一人是真正的大英雄,有鲲鹏之志,贤弟何不弃了丁原去保此人呢?”吕布很疑惑的看着李肃问道,“不知仁兄所说是何人?”“西凉刺史董卓”李肃话音刚落,吕布就明白了,“原来仁兄你不是商人,也不是单纯的来看看我,你是董仲颖派来的说客,来游说我来了。”李肃赶忙站起来,“不错,我的确是受董公所托。”说着李肃双手抱拳举过了头顶,“但是也是为贤弟的前途考虑,肃实在不忍看像贤弟这样的人才在丁简阳手下给埋没了,”吕布冷笑“仁兄,你这才是坑害于我,丁建阳再怎么说也是我的义父,我若是判了他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李肃也是一笑“将军何出此言,将军姓吕,又不姓丁,如果保着丁原,顾忌这义子之空名,埋没自己一身才华,恐怕才会引得天下耻笑。再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贤弟何必在意这义父义子之名。置自己的前途不顾,天下而不顾呢?”吕布听到这沉思片刻,看看李肃,又看看自己的方天画戟,再看看门外的赤兔兽,又问“仁兄所言有理,但是前日,我才带兵大破董仲颖,现在我又有何颜面相投呢?”李肃一笑“我此次前来是董公邀我前来相请贤弟,再说董公岂是那小气之人,前日是丁建阳和董公开战,与贤弟无关啊,贤弟当时保着丁建阳,自然要为其尽心尽力,这合情合理啊,现在贤弟又不再保丁建阳又何必在乎这些呢?董公也绝不会在意这些。”吕布点点头,突然眼前一亮,告诉李肃“仁兄,今夜三更,请董公前来接应奉先。”说罢李肃又派人抬进来两箱东西,里面全是金银珠宝,李肃告诉吕布“这也是董公要兄赠与贤弟的一份薄礼,请贤弟收下。就请贤弟准备准备,三更时分,我与董公在帐外相迎。”说罢李肃就离开了。到了三更,只听丁原大营一声炮响,吕布领着丁原的人头,骑着赤兔兽就来带到了董卓的面前。

合着吕布就这样保了董卓,吕布为表自己的决心,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为董卓除了一大害,接着吕布为表示亲热又拜了董卓为义父,董卓也在得了吕布的同时,收了丁原手下一干人马,自此董卓在京城的势力更大了,再也没有可以与之抗衡之人,董卓回朝之后,自拜为相国,领大将军之职,董卓就成了何进之后的新一任大将军,就这样这乱贼董卓扎根在了京城。到这时天子依然是少帝刘辩,董卓既然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为何他依然要废天子刘辩立刘协为新君呢?而诸位朝廷大臣们也就能这样放任董卓在朝廷如此为所欲为吗?请看下一章节。

编后语:关于《《茶余饭后聊三国》:大乱》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父亲节这一天》——诗歌王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推荐

相关应用推荐

玩家点评

条评论
长生
长生 江西省抚州市 发表于:2019-03-30 05:23:29
《茶余饭后聊三国》:大乱《茶余饭后聊三国》:大乱写的真的很好,故事看得我有点伤心啊,很心疼女主角。什么时候男主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感情呢,他太狠心了
温澜潮生
温澜潮生 河南省郑州市 发表于:2019-03-30 05:20:33
容雅终于出手了,她稳不起了不怕她出现就怕她不现身,真相会一步步揭开的,最终会露出她的庐山真面目的。
局外人
局外人 四川省自贡市 发表于:2019-03-30 05:17:36
看完了、、、就这般没有了真可惜啊、、、我还是很喜欢小林童鞋的,喜欢,喜欢,各种喜欢。
萧瑟朗
萧瑟朗 四川省巴中市 发表于:2019-03-30 05:15:27
希望旖旎萌妃好好休养,别太累着了,我会一直追文看的呢
微、光の℡
微、光の℡ 江西省南昌市 发表于:2019-03-30 05:12:22
好好看,看的偶哭的稀里哗啦,肝肠寸断!!!

热门下载

  • 手机网游
  • 手机软件

热点资讯

  •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