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牛》:序 汗牛

发表时间:2019-03-21 05:16:46 作者:一汗牛 来源:qidian.com 浏览: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遥行悟》免费试读_时闻少歌》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汗牛》:序 汗牛。

序 汗牛

书名本来想取汗栋,取汗牛充栋的意思,后来想想还是算了,人家史学大家也未见取如此霸气的名字,我,还是呵呵了。

充栋做不到,汗牛还是可以的,我不生产历史,我只是搬运历史的一只汗牛。

有这个想法很久了,一直想写一本有关古代各种奇闻逸事,风俗习惯的书。古代车马是什么车什么马,古装剧里的衣服为什么那么好看,一两银子有多重,皇帝妃嫔之名到底有何不同,百姓的日常起居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这些问题在生活中的某一刻一定也曾让你好奇,但碍于各种原因没能找到答案,而在这本书里我希望给你吹牛资本的同时,也给你一个答案。

长知识的同时,又觉得很有趣,这就是我想做到的。

最重要的一点,在下学识所限,若有疏漏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大概指的是从人类出现到夏朝的这段时间,包含三皇五帝这个带着些神话色彩的时期。最开始的人类可以称之为原始人,和野兽没什么分别,茹毛饮血,赤身裸体,无所谓衣着,就像刚出生不知羞的小孩。

社会是要发展的,人类是要进步的,老天爷不会让你一直光下去,开裆裤总是要穿的。逐渐的,人们开始懂得装饰自身,找来各种汁液藤蔓在身上涂色,划痕,文身,多在手臂和面部。虽然文献资料中没有提到,但我想那个时候最鲜艳,也最容易找到的涂色东西应该就是血了。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头戴羽冠,脸上和胳膊画着彩色条纹,手拍嘴巴发出“喔喔喔”声的原始人倒也并非虚构,只是羽冠多是南美,印第安人所有,我国古代罕见。

光装饰是不够的,一些私密部位不免露出来,于是出现了原始的,勉强可以称之为衣物的东西。不得不赞叹人类的智慧,先民们用动物肢骨磨成骨针,将树皮,树叶,兽皮缝在一起,做成裙装围在腰间,起基本的遮羞作用。考古发现,在距今约1.9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已经穿上了加工的衣服,但骨针并不想现在铁针那么小,那么锋利,难以缝制紧贴,只能起基本的连缀作用。

骨针这种东西,一般是先民狩猎后,用猎物肢骨磨成,一端粗,一段成尖。针眼用对钻方法获得。也就是用极尖锐的石头磨钻,所以针眼呈由粗到细的锥形。在北京龙骨山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骨针长82毫米,粗头3.2毫米,针尖较尖锐,针孔只有1毫米,以当时的工具来看,确是制作精细的了。但在现在,这几乎能做发簪用了。

除了骨针,当时还有很多用骨头制成的日常用品,像骨刀,骨匕,骨铲,骨锥,骨梳,骨纺轮,还有骨珠,骨管等饰品。大量用骨制品,不仅因为它质地坚硬,易成形,容易弄到恐怕才是最大的原因。当时除了石头,兽骨是最容易弄到的材料。人们使用的工具基本都是这两种东西做的。先是石制的砍砸器,然后出现尖锐器和刮削器,当时的骨制器还比较少,后来才开始大量使用。人们还把带孔的石,骨,贝,牙穿在一起,做成项链。当时的人类并不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身上裹着毛皮,只知道砍杀,项链包括后来的服饰,身上的文身,都有一定美化,显示强壮和地位,趋吉避凶的象征意义。

北京山顶洞人出土的125枚穿孔兽牙,以獾和狐狸犬牙为最多,甚至还有一枚虎牙。

兽有领地,兽群有头领,人类族群自然也有老大。老大可能长的不大,但装饰一定是最华丽,最多的一个。

草裙时代之后,人们开始发现以葛,麻制作衣料。先民们先把采割下的葛藤放入水中浸煮,或是沤泡,然后剥下皮层,用木棒捶打,得到分散的纤维。织成粗细不同的葛布。葛布特点是硬挺,凉爽,吸湿性好,一般用来做夏季衣料,有冬裘夏葛之说。

葛还可以用来做鞋(葛屦)。开始先民只是以草叶,麻布,兽皮直接裹住脚,不扎脚即可。后来逐渐演变才有了自己的名称和样式。“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这是诗经里的诗句。葛还可以用来至巾,陶渊明有葛巾滤酒的典故,滤后又照常戴上,体现他真率,超脱的性情。但历史这东西,多是后世评说,我估计当时陶老先生也是不太好受的。

关于头巾查了一下,头巾本是古代农民为了尽可能避免阳光炙射的一种简单朴实的发明,有戴法戴在头上。历朝历代基本都有沿用,但不尽相同。明清时期规定是给读书人戴的儒巾。

有了葛布,麻布作为衣料,四处走光,又冷又扎的草裙当然就不合适了,于是出现了贯头衣。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饰史》一书中提到,“贯头衣,大致用整幅织物拼和,不加裁剪而缝成,周身无袖,贯头而着,衣长及膝”。大概就是在一块布正中剪开一个口子,套在脖子上,就成了一个前后披风,再找一根绳子系在腰间,或将腋窝以下部分缝合,就成了一件衣服,符合当时人们对衣服遮羞保暖的要求。

说到衣料,不得不提到丝绸,没人确切知道上古人们是如何发现蚕丝,并用之纺织的。关于丝绸的起源传说有很多,有两种最为经典。一说伏羲氏化蚕桑为绵帛。另一说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以供衣服。

还有一种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蚕马和蚕女马头娘的传说。一个少女的父亲被邻人劫走,只留下了乘马,少女的母亲说,谁能将其找回,就把女儿许配给谁。结果那匹马闻言脱缰而去,真的将父亲接回来了,母亲却忘了自己的承诺。马整日嘶鸣,不肯饮食。父亲知道后,非常愤怒,认为马不该有此妄想,一怒之下把马杀了,晒皮于庭中。有一天,少女从此经过,马皮卷起少女飞上桑树,变作了蚕,从此这位少女就被民间奉为蚕神。

而即便是石器时代后期,丝绸仍然是很珍贵的东西,麻布才是属于大众的,直到明代棉布才取代麻布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纺锤,纺坠是将葛麻纱条捻成细线的工具,很简单,就是一块圆饼状石头,中间开个孔,插入一根两头略尖的木棍,使用时把纱条缠在木杆上,木杆垂下,一手提杆,一手转动纺轮,左右转动就把纱条拉紧成丝线,便于纺织。原始腰机就是当时的纺织工具,想知道什么样,自己去搜。

到了黄帝时期,“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服饰有了更大的变化和改进,有了上衣下裳的说法,裳就是专门起遮挡作用的。从这个时候开始,服饰不再只是为了御寒保暖,逐渐成为礼的一部分。

最后说说蓑衣,在这里说不是因为它起源于此,只是突然想到。蓑衣大致流行于唐宋时期,何时出现的就不知道了。提起它,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蓑衣刀法,蓑衣黄瓜之类的。封神榜里姜太公钓鱼时似乎穿的就是蓑衣,小学课本里也提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到底什么是蓑衣呢?

蓑衣一般制成上衣和下裙两块,穿在身上与头戴的斗笠配合使用。原料是蓑草(龙须草),后也用棕代替。极贫人家,十八岁的姑娘没有裤子穿,只好用蓑衣来蔽体,遮挡风雨。有衣穿的人就用它做雨具,蓑衣是旧社会人们普遍用的雨衣,干活,行路,狩猎都离不开它。

编后语:关于《《汗牛》:序 汗牛》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进化的最终端》免费试读_苏丶七染》,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推荐

相关应用推荐

玩家点评

条评论
馬SiR
馬SiR 山东省济南市 发表于:2019-03-21 05:52:58
《汗牛》:序《汗牛》:序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
赵建国
赵建国 河北省保定市 发表于:2019-03-21 05:46:01
(啪打死N只蚊子)又是一个周末了,再再次祝福个:周末愉快哈【呵呵】,飘走~~~
婷儿
婷儿 山东省济南市 发表于:2019-03-21 05:37:50
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
☆ 冬小瓜 ☆
☆ 冬小瓜 ☆ 北京市 发表于:2019-03-21 05:29:53
支持支持你来啦!【呵呵】
破茧
破茧 北京市 发表于:2019-03-21 05:23:38
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

热门下载

  • 手机网游
  • 手机软件

热点资讯

  •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