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我的奇妙的青春》——奇路莫袭》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梓州往事》免费试读_闻不听。
第一章 父母爱情
第一节
父辈的感情总是充满无奈与反抗。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大多数人的婚姻还是父母包办。比较人性的是男女双方可以公开的见面,甚至私下交流一段时间,只是所有的前提还是:需要得到父母的允许。
如果父母再强势一些,只要没有特别的原因,第一次见面后基本也就确定了姻亲关系。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对身边的同学们做过调查,全班除了我的父母,基本上都算是这种“包办”婚姻。
于是,父母爱情在我心里种下了一种概念,两个人结婚是真的因为爱情,而不是家长眼里的“合适”。
父亲出生于58年,比母亲大5岁。
小时候常听我妈说,之所以看上我爸,是因为他的穷讲究。
那时候,二十出头的父亲随着修路队来到母亲的家乡,由于人太多需要在当地老乡家里凑出几个住的地方,于是父亲和一帮修路的年轻人就住到了母亲家里。
母亲家是个简单的四合小院,家里兄弟姐妹5人,大家长是担任集体队长、说一不二的外公。
那时的母亲有着一头乌黑的长发,常常编成一把麻花辫垂在脑后。
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也还穿打有补丁的衣服,但母亲依然和现在的年轻女孩儿们一样,总是竭尽所能的保持整洁,且对修路队那些皮面光生、内里邋遢的小年轻很是看不上。
据母亲说,有一次她去池塘边上挑水,一大早就看见父亲蹲在池边洗衣服,后来多看见几次后,她注意到父亲每次洗的衣服都不多,像是刚换下来就洗的样子,身上的衣裳领口、袖口处也总是干净清爽的,很是爱干净。
但看得出父亲的衣服不多,换洗的就那几套。从此,母亲对父亲的态度有些改观,至少不像对其他人那样爱搭不理的。
我爸曾经说,他很早的时候就看上我妈了,住到母亲家后还借故找她借过几次针线。
至于母亲有没有听父亲讲过自家的悲惨身世,我不知道,反正我妈对我们说过:看一个人不能看表面,也不能马上就做出结论,多注意生活细节,长时间表里一致的,多半也就是最真实的样子了。
而父母之间的交流开始时似乎也仅限于正常范围。
外公的规矩很严,修路队住进来之后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厉。
虽然,父亲的特别让外公对他很是欣赏,但也仅限于工作上和生活上的认可,更是没有一丝丝结亲的念头。
外公的思想比较守旧和传统,家里的女儿都是不要远嫁的。
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利,很多小地方还要靠走的,父母亲家乡的距离在当时还真算是遥远的距离。
也因如此,在父母亲结婚前后面又发生了很多事情。
第二节
外公是个专制的大家长,最直接的体现在对于儿女的婚事上。
母亲在娘家时勤快能干的名声传得很远,想要和外公结亲的人家很是不少。
母亲16岁之后,外公开始有选择性的为她相看人家。
选择啥?当然是男方家的条件。这个条件和我们现在不一样,那时主要看重劳动力,只要男方年纪合适、家庭健全,条件比自家强,能让姑娘嫁过去不饿饭就行。
但实际上,由于外公本人厌恶好吃懒做的人,还真有几家因为男方游手好闲被他淘汰了。
就这样,终于给外公挑出了两三家还不错的人家。
前两次,外公让干啥就干啥,母亲从不多想,直到去男方家相看完了,她都不晓得自己是去和人家相亲的。
因为在母亲的意识中,根本就没将那两位当作人选哪。更主要的是,年龄不大正是很单纯的年纪,完全还没开窍。
后来知道是相亲,也是放牛时被小姐妹们问东问西,最后才明白过来的。
于是,再有这样的事,母亲开始找各种借口推脱,而推脱的理由就是从秘密渠道打听来的关于男方的消息,且还是外公都不知道的。
经历过两次之后,外公开始对介绍人说的话不完全相信了。虽然重男轻女,但自家姑娘被别人坑那是坚决不行的。
在人选上又多了道程序:介绍之后,自己先打听,然后再自己借故登门去相看一回,过关了再带姑娘上门去。
母亲最后一次相亲,差点就做成了终身。
据说那家人姓陈,家有余粮,父母健在、男方有能力、长相也还行,外公总算是满意了,想着姑娘年纪不小了,也不问母亲的意见就直接收了订亲礼。
但事情还是在一次见面之后曝光了。
那次,外公带着母亲上男方家去帮忙了,相互见面其乐融融。本来都好好的,但男方下地回来却要求母亲给自己打洗脚水,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
母亲是个好强且自尊心很强的人,心想,自己是去帮忙的又不是他家的什么人,凭啥?
于是,当作没听见,走开了。
男的不干了,就嚷嚷起来,傲啥呢?你跟我都订亲了,叫你做点事还叫不动了?!
母亲当场就怒了,说谁收你家东西了,反正我不知道,不同意!
正坐在饭桌上和未来亲家喝酒的外公那个生气哟,觉得面子里子都丢光了。一边后悔瞒着母亲,一边又对这未来女婿有点意见了。
等他做样子追出去要收拾母亲的时候,在男方父亲的半拉半劝下,母亲早就跑没影了。
后来回家后,不管外公如何打骂,母亲就是不松口,坚决要退掉这门亲事。
打骂完了,邻里间还传出了好多可怜我妈的话:
张队长还真下得去手啊?把姑娘打得一身的印子,还给跪了一晚上。照说,亲家不成,仁义还在嘛,要真闹出人命了可了不得。
那个时候,凡是被退亲的也没啥名声了。
后来也不知道外公是怎么跟男方说的,最终双方和和气气退了亲,不到半年,男方就欢欢喜喜了娶了另一家姑娘进门。
这件事对母亲影响还挺大,用她的话说:嫁人,关键还是要看你嫁的那个人,他要对你真好,往后也不会太难过了。
鉴于外公的专横和自己年纪渐大,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最终被外公强迫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于是,母亲后来做出了一个影响她一生的决定。
第三节
某一年,大概是秋天,母亲决定跟随父亲回到他的家乡。
临走之前,母亲怕家里人察觉,仍旧照常生活着,只是偷偷地给弟弟妹妹和外公多纳了几双布鞋。
然后在一个赶场天,走出家门就没有再回去。
至于父亲当时是否知道母亲是私自行动,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对于外公而言,这无疑是对大家长权威的直接挑战。
从母亲很多次说起外公的言语中,能够深深体会到爱恨交织的情感。因为重男轻女和贫穷,母亲成了家里唯一没有上过学的孩子,这件事成了她最大的遗憾。
在性格上,母亲是最像外公的一个,要强、倔强,但又极重情义。
发现母亲走后,据说外公大发雷霆,全家包括外婆在内都被波及。但不知出于什么心里,外公没有寻找母亲,大有不认女儿的意思。
再说母亲来到父亲家后,开始时也颇为尴尬。
父亲家兄弟5个,奶奶走得早,爷爷提早从部队退下来,当爹当妈。在家排行第二的父亲和大伯也早早的成了帮手。
那个年代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时候,父亲家里的境况可见一斑。因此,因为穷而娶不上媳妇的人家不少。
父亲应该也算因为穷而被耽搁的例子。直到后来遇见了母亲。
因此,父母亲的亲事也就被默认了下来。自古结婚不能避开父母长辈,于是父亲给外公去了第一封信。
信寄出去隔了一段时间都没有反应。但突然有一天,外公和自家几个长辈亲戚却出现在了父亲家。
据母亲说,当时的情况很有些剑拔弩张,外公带着一帮人,拿了绳子无论如何要将母亲绑回家去,动静闹得还挺大。
为了带母亲回去,外公甚至开出了一些对当时父亲家来说很难达到的一些条件。
也不知外公和爷爷是如何协商的,结果是母亲终究还是嫁给了父亲。
后来,我曾问过母亲,外公到底是为什么答应的?母亲说外公好酒,看重仁义,估计是脾性相合,最终做出了妥协吧。
父母亲的爱情在他们的年代应该也算例外,其中发生的很多事我并不清楚,只是对那个年轻时敢于追求自己所想的母亲佩服不已。
他们83年结婚,如今已走过了34个年头。
从小到大,父母亲斗嘴吵架也不在少数,但却从没发生家暴事件。几十年来,父亲在生活的磨砺中练成了不少手艺,比如做饭。
母亲说,在娘家时自己也能轻松做出几桌菜的,可是和父亲结婚后却基本不做饭了,以至儿时的记忆里全是爸爸的饭菜味道。
第二章 时光里的那个人
曾经以为,像外婆这样年纪的女性年轻时没有自由恋爱的机会,结婚后也没有任性的本钱,只能在旧社会包办婚姻的枷锁下,将毕生所有的期翼都放在儿女身上,操劳地过完她们的一生。
直到外公去世,回想他和外婆走来的这一路才发现:外婆何其有幸,生在不幸的年代,却有幸嫁给了愿意为她操心的人。
01
1999年的一天,爸妈突然接到外公过世的电报。
那时的我听到消息只知哭泣,第一反应是那个每次来家里总是带来各种美味的外公再也不会来了。
我没机会去参加外公的葬礼,只记得几天后母亲回家时红肿的眼睛。
后来,再长几岁后才从母亲口中听说了当年的一些事情。
“大女啊,我要是走了,你妈就靠你了。没有你照管,她怕是晚景凄凉呀。”这是外公生病时私下交代母亲的。
母亲当时不解,没有多问但还是应了下来。
而这句话未尽的意思,在外公去世后得到了解释。
那年,母亲回娘家奔丧,到家看到的场景让她一生难忘:外婆站在外公的床边眼神呆滞,没有表情;屋内的三个舅舅正在为家产争论不休;20多岁的小姨一个人趴在外公的床边大哭不止;而床上躺着外公已僵硬的身体,时隔一夜之后甚至连孝服都还没穿上。
愤怒又伤心的母亲,只好拿出遗传外公的那副牛脾气,硬是按下几个舅舅的争论,亲自操办了外公的丧事。
母亲说,那时她才明白,为什么外公生前会如此交待,知子莫如父。
而在外公丧礼办起来,停灵完毕快下葬时,外婆才终于嚎啕大哭。
02
在世时,外公总是将家内外的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外婆从来都是按他的指示办事,在儿女的养育和家庭生活上,她从来没有发言权。外公是典型的大男人,一肩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性子说一不二,俨然是位威严的大家长。
以前,母亲每次回娘家总能听到外婆的抱怨,什么老头子总不让她出去串门,就像坐牢(可她忘了上一次雨天串门摔伤了腿);
每顿吃饭总是扯着嗓子叫她回家,别人总是取笑她(有人做饭多好呢,她就这样吃了几十年的现成饭);
夏天不让她多吃西瓜,总把大西瓜分给来家里的小孩儿(西瓜性凉,她吃多了会拉肚子);
泡的菜太酸,让她吃完后牙酸了好几天(难道泡菜不是女主人的事儿吗);
每天给她煮鸡蛋,不吃完会挨骂,直到某天医生检查出她有胆囊炎要少吃鸡蛋(在老年人心里鸡蛋都是好东西)
……
类似这样的抱怨,就连我小时候也常常听见。那时年幼,不懂人心,直到成年后有过些经历,才感叹又羡慕:生活中要是有个人数十年如一日这样关心自己,那得是上辈子积了多大的福缘呢?
03
离开了外公的外婆,想必内心也能感觉到前后的剧烈不同。习惯了另一个人的管里管外,只剩下自己时,那份遗憾和落寞也只有自己最清楚了吧。
外公过世后,外婆开始了她的“游牧生活”,在三个儿子家轮流待一月。
可再也没人将就她的牙口,饭桌上总是硬米饭、炒菜,清淡不再、麻辣常见,炖菜成了小概率事件。
生病了,儿子斥她几句总还带她去看看医生,有时碰见儿子们不在家,儿媳妇不说什么,却只递过来几块钱,甚至连挂号都不够。
外婆脾气软糯,从来都是依附着外公生活,哪里受过这样的生活。
刚开始那几年,外婆心里的苦显而易见。但她也从不抱怨什么,颇有些自罚的味道。
母亲说,她回去看外婆,好几次瞧见外婆总会站在一旁看着外公曾经摆摊卖土烟的地方发愣。
有一次,母亲看不过去,故意说了句:人不在了再想又有什么用,以后都不会有人给你递钱买凉粉啦。
外婆听后什么都没说,只是眼眶红了。自此后,外婆再没有那样发愣过。我想,她大概已经走掩埋了悲伤,决定听从外公的嘱咐好好过日子吧。
04
某一天,外婆破天荒地主动给父亲打了电话,说要来我家生活。
不知道是母亲酷似外公的性格给了外婆安全感,还是碰壁之后决定遵照外公的遗嘱?外婆终于丢下她“养儿防老”的执念,在73岁的时候离开了那个生活了好多年的地方。
来家里后,大人小孩都围着她转。父母亲也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上尽量给外婆最好的生活。
这一住就是好几年,后来舅舅们将她接了回去。可没过一年,外婆又要求回来,家里人从没问过她为什么。但我想,一定有我们姐弟的原因。
在我们家里,外公两个字总是频繁地出现。每到寒暑假和年节里,我们总会讲起关于外公的事,比如外公做的酒糟蛋多好吃,外公栽的梨树果子长得老大,还有外公养的水牛好有灵性……
从我们的回忆里,外婆总能听到很多她所不知道的关于外公的事情。
在她眼里凶巴巴的老头子居然被我们说得慈眉善目;当年要和母亲断绝父女关系的狠劲居然因为大姐叫了他一声“外公”而烟消云散;在父母亲最困苦的日子又是外公不顾交通不便,只凭着双脚背来了一袋袋粮食。
凡此种种她在老家听不到的事情,让她终于见到了外公的另一面,仿佛故人再现。
外公曾对母亲说,“我真怕我先走了,你妈万事不管的性子连自己的身后事都办不好。”
后来病重时,外公又交待母亲,“我要走在你妈前面了,其他的我不担心,她身前身后可都要你操心了。”
后记:
外公不是什么大人物,却用他自己的行为践行了一个男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不完美,甚至有些旧社会的固执观念,可他依然让我尊敬。
如果非要说他这一生的遗憾,也许就在于对儿子们的教养太失败,以至于60岁以后他经常为此长吁短叹。
在他们的婚姻里,没有爱情和海誓山盟,更多的是对现实的逆来顺受和认真活在每一天的小心翼翼。可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没办法单纯用对错来衡量。或许,就像老话说的:人活一世就图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吧。
今非昔比,庆幸我们活在一个进步的时代。所以,即便生活中依然少不了艰难和不如意,但至少我们能有机会好好地爱一场,对于要不要将就这回事,总归还是自己说了算。
编后语:关于《《梓州往事》免费试读_闻不听》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困兽之我是凡人》免费试读_歪头先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小鹿湾阅读 惠尔仕健康伙伴 阿淘券 南湖人大 铛铛赚 惠加油卡 oppo通 萤石互联 588qp棋牌官网版 兔牙棋牌3最新版 领跑娱乐棋牌官方版 A6娱乐 唯一棋牌官方版 679棋牌 588qp棋牌旧版本 燕晋麻将 蓝月娱乐棋牌官方版 889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2933 虎牙棋牌官网版 太阳棋牌旧版 291娱乐棋牌官网版 济南震东棋牌最新版 盛世棋牌娱乐棋牌 虎牙棋牌手机版 889棋牌4.0版本 88棋牌最新官网版 88棋牌2021最新版 291娱乐棋牌最新版 济南震东棋牌 济南震东棋牌正版官方版 济南震东棋牌旧版本 291娱乐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8399 口袋棋牌2020官网版 迷鹿棋牌老版本 东晓小学教师端 大悦盆底 CN酵素网 雀雀计步器 好工网劳务版 AR指南针 布朗新风系统 乐百家工具 moru相机 走考网校 天天省钱喵 体育指导员 易工店铺 影文艺 语音文字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