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文哲问》——淘羽

发表时间:2019-03-07 15:41:27 作者:淘羽 来源:qidian.com 浏览: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惊叫快车道》——袖盈香》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浅文哲问》——淘羽。

1,当高考不再必然改变命运

1971年9月21日,风和日丽。

一辆开往咸阳的大卡车上,坐着一个21岁的年轻小伙。他刚刚结束了为期三年的知青生涯,即将被招入陕棉八厂的前纺车间当搬运工。看遍沿途风景的他,不晓得是否也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模样。

在飞扬的棉絮中,小伙一干就是七年。如果没有后面事情的发生,或许他会专心做一辈子的搬运工。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总设计师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次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得知消息后,搬运工小伙带着自己的摄影作品跑到北影招生的考场。庆幸的是,高考是公平的,优秀的人不会被无缘无故埋没。小伙如愿考上了北影,开启了他人生新的征程。

后来,小伙成为了一代名导,2008年北京奥运会,震撼全世界的鸟巢开幕式便是他的杰作。

这是一个“高考改变命运”的典型案例。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考长期被广大人民群众视为“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人们听到过太多高考成功逆袭人生的故事,也见证过太多寒窗苦读一飞冲天的传说。从上小学开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在接受着父母和老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谆谆教诲与理念灌输。对于我们自己来说,12年寒窗苦读,拼了命地背单词做题目,就是为了未来某天,金榜题名那一神圣时刻能够降临,从此一路开挂,事业有成,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在经历了41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竞争后,“高考改变命运”的口号似乎已经不再像从前那般令人信服。越来越多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放弃高中、大学,直接选择投身于技工学校去学习一门手艺和技术来谋生,而一些上层家庭则是更倾向于让孩子从小就进入每年学费高达数十万的国际学校,等到中学时期就送他们到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至于国内的高考,他们根本不会考虑。

高考依然是那个高考,时代却早已不是那个时代。

- 1 -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引来全国570万考生参加考试,其中包括着无数分散在祖国深山和农村的知青们,以及那些被划分为富农和地主阶级成分的子女,他们摆脱了阶级成分的心理负担,在一视同仁的高考面前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华。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工作包分配的制度,让很多大学生还没有毕业就早早被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与各大企业提前预定好。可以毫不逾矩地说:只要通过高考的独木桥,后面的道路几乎便是一马平川,畅通无阻。

高考能够改变命运吗?我想至少在这段时期,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考生数量与录取率都在上涨。到了2016年,全国共有94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率更是创历史新高的82.1%(参见下图)。横向对比1977年4.7%的录取率以及27万的录取人数,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诚然,高校扩招与录取率攀升充分印证了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这无论是对国家经济发展还是对个人事业进步来说都是巨大的利好。不过,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大学生已经由从前的天之骄子逐渐变成今天的莘莘学子,说白了就是越来越不值钱了。特别是在包分配制度早已成为历史的情况下,每年都有许多“毕业即失业”的剧情上演。

不仅如此,“高考独木桥”的另一端通往的去处,早已不再仅有“改变命运”一个方向,些许令人困惑的道路同样摆在那里:

比如,高考并不一定会使一个家庭脱贫致富。对于许多低收入阶层的家庭而言,子女上大学的学费同天文数字无异。孩子考上大学后,光四年所需的各项费用投入就足以让整个家庭苦不堪言,更何况后面还可能会继续读硕士博士。再加上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以及逐渐攀升的城市生活成本,即便孩子顺利毕业并找到稳定的工作,对于家庭的物质回报也很难有实实在在的保障。

再比如,“过度教育”现象的存在令人无奈。虽说高校扩招圆了很多人的大学梦,但也让每年快速增长毕业生数量大大超过了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大学生们必须要修习更多种类的课程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却无形中被动地接受了太多自己并不感兴趣或对于自身发展意义不大的内容,以至于越来越多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毕业生被迫要去从事着过去由低学历劳动者从事的工作,导致所得收入与自身受教育背景不相匹配。

当高层次的教育并不必然带来好的收入和职业地位时,“高考改变命运”的论断在人们心目中也渐渐风雨飘摇。

- 2 -

前不久,一部名为《起跑线》的宝莱坞影片震撼了国人。该片讲述的正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影片中的那位教育中介说的话,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们不接受训练,那孩子就不能进好的幼儿园学校了,如果她进不了顶尖的学校,那她就进不了我国任何一家好的大学,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写的不是好的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也更容易受到优质用人单位的青睐。

普天之下,概莫能外。

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要想让子女将来能够踏入名牌大学的校园求学深造,除了督促孩子自身不断努力外,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就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正所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出于种种历史原因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公,我国的“学区房”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引无数家长竞折腰。原因很简单,重点小学拥有更为优越的师资力量与其他教育资源,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将有大概率进入重点中学继续求学,到后面考入名牌大学的机会自然更大。

以北京著名的人大附中为例,凭借极为出众的升学率,人大附中的知名度甚至盖过了人民大学。笔者一个从人民大学毕业的好友曾经讲过这样的两个段子:

人大附中的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会经常说一句话:“平时不努力,高考去隔壁。”

人民大学的学子时而会自嘲母校为“中国人民中学附属大学”。

另一个人大附中毕业的好友也告诉笔者,在人大附中全年级只要能排名前200,基本上就能考进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

笔者听罢,默默地回忆了一下俺们东北那嘎达的重点高中,全年级前200名大概能考一个怎样的大学,一首《凉凉》不由自主涌上心头。

既然如此,为了让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便是购买学区房。可僧多粥少的事实,迫使在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驱动下,学区房开始疯狂涨价。在北京,但凡拥有“学区房”标签的小区,房价均比同路段非学区房的贵出一截,单价动辄9万10万,最离谱的时候甚至出现过20~30万/平方米的成交价。

在这种行情下,孩子的入学俨然彻底演变为家庭地位与父母财力的比拼甚至战争,有钱有势的人家,孩子便可高枕无忧地接受上等教育,而那些经济基础相对较差的家庭则会被彻底拒之门外。

放眼全国,四五线城市家庭、农村家庭与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唯一能够被寄托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途径便是接受教育并参加高考,然而经济实力的桎梏与好学校的稀少却让他们中的不少人几乎从来到世间起就已经注定了一生的命运,只因与优质的教育绝缘。

在高考的独木桥面前,有人可以捷足先登至名牌学府,有人只能排队等候至一般高校。更有甚者,在当今社会,不少人即便不接受高等教育,同样也可以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比如许多名人虽然没读过大学,但是却拥有着可观的财富和极高的地位,再加上近年来再加上所谓的“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断涌现,更加对“高考改变命运”的真理造成了挑战。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某种程度上讲,此言不无道理。

- 3 -

新世纪伊始,一个正在读高一的年轻人做出了退学的决定,引爆了当时的社会舆论,这也倒逼着人们对学校教育模式以及高考做出了新的反思,有支持亦有讨伐。

那个处于舆论风暴中心的人,就是1999年拿到过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的才子韩寒。

在国人的观念里,提前退学就意味着放弃高考,放弃高考就等同于自毁前程。韩寒这种与传统学校教育决裂的举动,在不少人看来无异于离经叛道,很多家长甚至将韩寒列为反面教材来警示自己的孩子,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守高考的本心,才能收获胜利的果实。

然而,时隔多年,回首这段往事,再看看韩寒与他同期同学们今天的境况,或许人们会有不少新的感悟。

的确,对于很多人来讲,高学历是一块垫脚石与敲门砖,一个211、985的名校背景或者一个研究生的学历,确实能带来更多的机会。然而,学历高并不等同于能力强,在这个快速变化与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相比于学历来说,用人单位可能更倾向于看中个人能力,因为能力比学历更能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

从这个角度讲,高考只是另一个起点,说到改变命运还远远达不到,后面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另外必须承认的是,当今社会,高考再也不是通往人生巅峰的唯一途径。且不说是否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至少在“渡河”的过程中,除了走独木桥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的方式可以选择,比如帆船、游艇,甚至游泳也未尝不可——而这些,很可能还要比走独木桥更快抵达彼岸。

从小到大并没有上过一流的学校,高考更是连续落榜两次的马云,便是其中的典型。而诸如“当年没考上本科的同学,如今是我这个985大学毕业生的老板”一类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日渐发达、创业氛围愈发浓厚、就业渠道逐步多元化的今天,不少在高考中获得过优异成绩的人,也在主动选择告别原本的人生轨迹。从当年的 “北大硕士毕业卖猪肉”到今天的“西安交大硕士放弃500强企业部门主管及20万年薪在校外卖凉皮”,越来越多拥有名校高学历背景的年轻人们,正另辟蹊径地追求心中的梦想。

在过去,这些或许是不被人接受的;但现在,谁又敢说他们一定就不能成功呢?

一个人能走到哪一步,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着实不是完全由学历来决定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想法、机遇、拼劲和运气。特别是随着社会更加多元,选择更加多样,价值观趋向于参差百态,每个人都可以在高考之外,选择除了读大学以外的其他生活图景。

- 4 -

高考体制的恢复,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代人的命运,除了高考本身体现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人们除了高考,鲜有其他选择。

时过境迁,高考依然是那个高考,时代却早已不是那个时代。

今天的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不管是上大学的投资回报率、教育机会与资源分配的不均等,还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带来的无限可能,都在暗示着这样一个事实:高考已经不再必然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除了高考,通往幸福生活的选择其实还有很多。

当然,我并不是说高考就一文不值。就目前而言,高考依然是广大老百姓们寄希望于改变命运的最重要入口。不过,我们大可不必像从前那样,因“唯高考成绩论英雄”而带着功利心去读书学习,而是应该本着全方位提高综合素质与个人能力的原则来提升自己。

既然选择了高考,就用心准备从容应对,不辜负自己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倘若高考成绩没能达到预期,也无需气馁,完全可以换种生活方式重新来过。高考对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它结束了我们的青春岁月,开启了我们的下一段人生旅程;这只是一个转折,却不是命运的终点。

人生很长,高考很短,仅此而已。

2,这7种思维方式让生活慢慢变好

从小到大,总免不了要经历各种被碾压的时刻。

同一道题,尖子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有的人憋了几天也一点思路都没有;到了工作中,有人因为承受不住压力就辞职,有人却能调整心态转换方式,发挥自己的长处……

知乎上有个话题,“哪些思维方式是你刻意训练过的”,有超过1300万人次浏览,24万人关注。

出身不能改变,智商没法锻炼。但如果说人能有一次翻盘的机会,靠的就是训练不同的思维方式。

转换一个和自己相处的方法,生活由此变得不同。

立刻去做 

拒绝“过度准备”

马东曾说: “有一件事你不知道该不该去做。如果你有时间,就一定要做。”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有学生问李笑来:老师,这种方法真的有用吗?

李笑来回答:有没有用,不去做怎么知道?

拖延时,美其名曰:我准备一下。

机会都是给有准备之人,但没说给准备不完的人。

行动力强的人有两种品质:一种是不畏惧失败,一种是不给自己找借口。

企业管理中有一个飞轮效应。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刚开始你必须要花很大的力气,每转一圈都非常费力。

但其实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达到一个很高的速度时,无需耗费更大的力气,飞轮就能够维持原有运动状态。

有时人就像是一台机器,一个新想法冒出来的时候,就是要驱动这台机器运转了。可是懒惰就像机器上的锈阻挡你的行动。

有人调侃,“我宛如戏台上的老将军,背上插满了早睡健身的flag。可是每到深夜的时候,手机又总是放不下。这样下去机器启动得起来才怪呢。

如果你还没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案,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去做。

怀疑一切

保持独立思考

马克思曾说“怀疑一切”,警戒人们不要盲目的迷恋权威,要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大多数时候,人只爱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Margaret Heffernan在TED的演讲《去怀疑的勇气》中提到一个例子。

20世纪的时候,牛津有一对“奇葩”拍档。Alice Stewart是一个优秀的女医生,她的拍档George是个统计学家。

George总是不断对Alice的工作提出质疑,他说:我的工作就是证明Stewart博士是错的。

他换用不同方式研究她的模型和数据,把给Alice的理论创造矛盾当成任务——因为只有在他都无法证明Alice错了的时候,他就可以带来Alice所需要的自信,让她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这样的工作模式让他们合作建立了近乎完美的思考模型。

Alice也在日后的工作中,发现有三分之二因癌症而死的孩子,他们的母亲在怀孕时都做过X光检查。因为这一发现,25年后,英国和美国禁止了给孕妇进行X光检查。

无论是团队合作,或是孤军奋战,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永远留一个空间让自己怀疑,总没错。

复盘思维

记得反思犯过的错

复盘思维,可能是唯一一个通过后天不断训练,能填平智商差距的思维能力。

复盘来源于棋类术语,是指下完这盘棋后,从以前的对垒中发现自己错误。在什么情况下会犯错,为什么会犯错,反思除了这种做法外还有哪些更好的解决办法。

主持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说,一次她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回家后,她在地上坐了3个小时。把整个节目从头到尾在脑海中复演一遍,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话,嘉宾说了什么,她自己又说了什么,换种方式说会不会更好一些?

也是这种善于反思,让她总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增长最多的经验,也把事情做得更好。

复盘思维不容易,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事情做完了,人就不会再关注已经过去的表现;但复盘思维也很简单,在自己指导自己的过程中,这样的反思会更具有针对性。

养成复盘的思维习惯,就像是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场战役都有一张清晰的雷区作战表一样。

知道容易踩哪些雷,就会在日后的战场上避开那些地方。

《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说:“回头来看,我曾经的一败涂地是在我身上发生过的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因为他让我变得谦逊,而我正需要用谦逊来平衡我的进攻性。”

当一个人习惯了复盘自己曾经的错,就会在奋斗的路上,越来越了解自己,从而事半功倍。

四象限法则

做事分清轻重缓急

如今,除了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外,很多岗位都要求有“综合素质”。多任务处理的技能,是一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混乱是一种常态,在混乱中找到条理需要的是结构化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两个关键词,是分类和顺序。

想要不乱的第一步,是要明白待办事项大概分为哪几种。

工作和生活要彻底分开。

第二步,把事情按照轻重缓急用重要性排序。

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提出过一个时间管理理论:四象限法则。

从左到右,由上到下,分别代表不同的任务等级:

Q1:紧急且重要

Q2:不紧急但重要

Q3:紧急但不重要

Q4:不紧急也不重要

Q1的任务不能避免,又很紧急。比如有严格截止日期的紧急任务、家庭事务、健康问题等,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是节省花在这部分时间的最好方法。

Q2是应该花最多精力的部分。比如做计划、弄备选方案、提升技能、寻找机会……

然而很多人因为分不清重要和紧急的关系,往往浪费了太多时间在 Q3部分,比如处理信息、应对眼前杂事等。

至于Q4,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如果占用了过多精力,就会让人的效率负增长。

所有任务一起压过来的时候,可以自己画一个表格,分清轻重缓急。用最科学的时间安排方法,解开那一团乱麻。

认清拖延的本质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

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工作。13%的人没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人们奉行着“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的信条。在大好时光且工作且拖延,等到最后关头再不吃不睡完成KPI。

不得不承认,截止日期是非常伟大的发明。如果没有截止日期,也许很多公司都已经停止运转了。

Tim Urban曾在TED上做过一个关于拖延症的演讲。他用非常简单明了的方式画出了,拖延症和非拖延症两者在大脑上的异同。

二者的大脑中都有一个决策的制定者,但拖延症人的大脑中还有一个及时行乐的猴子。

这猴子只在乎两件事:简单和快乐。

当人决定要去工作的时候,这个猴子总会来诱惑你说“我们去玩儿吧。”如果意志力不够坚定,猴子就会抢过你的方向盘,成为决策者。

这是一个逐渐丧失自我的过程,本应是决策者的你,被想要及时行乐的情绪控制了。

约翰·蒂尔尼写的《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在决定人成功与否的后天因素中,意志力排名第一位。

在现代社会中诱惑越来越多,资讯、综艺、游戏、影视剧都可能成为打击意志力的诱惑。

为了应对它们:

1.可以制定详细具体的时间表,把一周要完成的作业细化成每天要完成什么;

2.控制周围的环境,远离手机等可能对你产生诱惑的东西;

3.由易到难,钢铁般的意志力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要自己休息的时间,并接受自己的犯错。

用换位思考给自己减负

有这么一个观点,累死人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的人。

很多时候,让人心力交瘁的,就是那些沟通出了障碍的小瞬间。积极性一次次被共事的人打消,久而久之工作也让人没了热情。

很多人认为换位思维是迁就对方损害自身利益。但实际上,换位思维恰是在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如果一个人固守着舒适区,不顺眼的人就回避,不喜欢的活动就不参加。渐渐地,舒适区也会越来越狭窄。因为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没有人或环境可以完全按照你的喜欢来生长。

此外,换位思维可以增强人的共情能力。

蒋方舟曾分享过一段经历,她认识的一个美国男人,只见过一次面,对方却不停地要求和她微信聊天。她不得以把对方拉黑,紧接着对方又开始电话轰炸,每天早上打三个电话,晚上打三个电话。

不停地追问说,“为什么拉黑我,你欠我一个解释。”

缺乏共情能力就体现在,当他提出无理的要求或者做出过激行为,已经给他人带来了困扰,自己还完全意识不到。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中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就是指人类的原始需求,如吃喝拉撒睡等需求。自我是人在适应现实生活中的“我”,会根据现实环境采取变化;超我是有理想有道德规范的自我,能够跳出环境的漩涡,客观分析事件反思自己。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自我”不断打败“本我”的过程,能对心理能量产生充分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

不会换位思考的人,很大程度上还生活在本我的层次。“自我”能力极弱时,三个层次就会失衡,从而使人格不健全。

满足了一时的需求,却永远学不会成熟。

懂得“假装”的力量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令人害怕的东西。有人害怕考试,有人害怕演讲,有人害怕变老。这些都是人类面对挑战或未知时,产生的正常的心理状态。

但如果从结果来反向思考,这些害怕根本没用。考试还是要参加、演讲比赛还是定期举行,生老病死更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

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没有效果,甚至会加重负担时,你的行为能不自觉地控制这些不良情绪。

TED有一期演讲《肢体语言塑造你自己》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先假装成功,直到成功为止”。

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让人们维持充满力量和没有力量的两种姿势,持续两分钟。

测试后发现,相比维持无力姿势的人,维持有力姿势的人无论从生理数据还是回答问题的表现来看,都更加积极且充满力量。

心理会影响身体,身体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

思维方式受到先天环境制约,但也可以接受后天训练从而往更好的方向变化。

当你深陷困境的时候,换种思维方式,也许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不妨从现在开始改变吧!

编后语:关于《《浅文哲问》——淘羽》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荣耀大陆之王者战场》免费试读_杀猪吃肥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推荐

相关应用推荐

玩家点评

条评论
黑暗的中国
黑暗的中国 湖南省郴州市 发表于:2019-03-07 15:57:58
《浅文哲问》——淘羽《浅文哲问》——淘羽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
尊尊宝贝
尊尊宝贝 北京市 发表于:2019-03-07 15:55:31
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好久不见,怎么样呀,最近好吗
倾向于兰
倾向于兰 上海市 发表于:2019-03-07 15:53:08
美文收啦。自生花,是天生天养的意思么?作者文笔挺好的。常来往哟!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安徽省安庆市 发表于:2019-03-07 15:50:57
拜访朋友,祝好!【呵呵】【ok】
潘帅男ゞSole‿完美
潘帅男ゞSole‿完美 山东省济南市 发表于:2019-03-07 15:48:14
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
大帝
大帝 北京市 发表于:2019-03-07 15:46:04
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

热门下载

  • 手机网游
  • 手机软件

热点资讯

  •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