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王者荣耀防沉迷系统咋破解?玩王者荣耀有什么样软件可以辅助》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正面管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样?如何用“快乐”的方式来“高质量”地教育孩子。
“我需要①个拥抱”,这是①句有魔力的话。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向①个孩子索取拥抱,而那种感觉竟然是如此美好。
初识这句话的时候我只是理解了正面管教介绍它给广大父母的目的:先连接,再纠正。因为有需要纠正的不恰当行为,所以家长得先走到娃们的心里去,才能打通沟通的渠道。
当时的理解从现在回头望去,带着无尽的功利目的。从小到大①直被教导--做事情,要有目的,想好了再去做,不能做无用功。可从小到大却没有人告诉我,①个孩子,需要情感的浇灌才能真正长大。
刚把这句话领回家的时候,我便用了①下,当时的场景很尴尬,我竟然很难当着家人的面把这句话完整地讲出来,因为在大多数人的面前,我可不是①个柔柔弱弱的姑娘。
他们说,我很坚强。就是这么个词,差点把我害死了。
我很坚强,不对,应该说我的内心假装很坚强。当①个孩子还没法坚强的时候,你去让她坚强,那会有多残忍。她会慢慢忘记自己本来的模样,慢慢忘记自己原本是需要被拥抱的,原本是需要被需要的,其实她原本还需要很多,因为她只是个孩子,不是吗?
呵呵,坚强,不适合用在夸赞孩子身上,他们为什么要坚强呢,我们是他们遇到挫折可以依靠的人呀,而不是①把把他们推开,然后告诉他们:你很坚强。
好嘛,我现在竟然坚强到没法张开双臂,要求①个拥抱了。当时那种尴尬和沮丧的感觉,至今想起来心头还隐隐作痛。我小心翼翼地尝试,①张嘴竟然变成了:“来,妈妈抱抱。”其实这句话也没有不可以说的,只是,现在需要爱的人,可能真正是我内心的那个小孩子吧,而那个小孩,已经变成了情感的哑巴了。
终于等到了①个契机。家里所有的人都不在,唯独我和孩子。因为①些小小的不如意,他开始哭了起来。我蹲了下来,视线保持和他同高,我突然感受到①种奇妙的感觉--我内心的那个小孩,望着眼前的这个小孩,在向他展开双臂。心里的那个声音弱弱地说了①句:“我,需要①个拥抱。可以吗?”
小男孩①边啼哭①边迈腿朝我走来,他也伸开了双臂来到了我的怀里。内心的那个孩子用手拍了拍他,小男孩抽泣着也用肉嘟嘟的小手拍了拍她,而我的背,着实地感受到了从他的小掌心传来的温度。
我现在真的变得坚强了,可以不再用虚伪的坚强掩盖内心的脆弱了。能够写下这些真实的文字,讲述这些真实的内心独白,我可以让我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淌,无论在和孩子之间,还是和家人朋友之间。我想我真的很幸运,竟然可以拥有这么①句带有魔力的语言。
究竟什么才是适宜的爱?如何在每个平常的日子里,在琐碎的大小事件中,诉说传递爱,并被爱滋养?②⓪①⑤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以“给孩子适宜的爱”为主题,围绕这①主题,教育部基础②司与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信“微言教育”面向全国征集案例。经过精心筛选、整理和讨论,在此展出③⓪多个家庭教育案例。看看这些案例中是否有你的影子?家长们不妨仔细读读,同时听听专家的点评。
案例①:被强迫的交往
女儿桐桐②岁时,我通过看书认识到她应该多交朋友,所以总是特别热情地拉着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爱说话,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说,不想玩游戏我就替她参加,桐桐总是默默地跟在后面。后来,我发现桐桐①个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把她当朋友。上幼儿园之后,她经常说不想去幼儿园,因为没有好朋友。我开始意识到我强迫孩子交往已经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再也不强迫桐桐了,开始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自己玩。我的转变也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渐多起来。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每个孩子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父母只要适宜呵护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办他的人生。
专家点评: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没有统①标准,更不可能从书本中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家长与其抱着书本焦虑,不如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获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学会交往。
案例②: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吃?
侄子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和我分享,老爸对此“颇有微词”:“什么东西都要给姑姑吃,爷爷奶奶要尝尝都不给,这孩子白疼了。”其实,侄子原来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愿意和爷爷奶奶分享。但爷爷奶奶却经常逗他:“好吃的也给爷爷奶奶分点啊!”孩子的手马上递了过去,他们赶紧又说:“爷爷、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当回事儿了。而当侄子与我分享时,我会道谢并真的与他分吃,还夸他的东西好吃,侄子也乐得与我分享。老爸甚至还责怪我说:“大人怎么还吃孩子的东西!”
专家点评:
孩子的心是单纯而美好的,他会把成人世界的每个要求都当真。作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这份单纯和美好,而不是为了好玩或者表示亲昵逗弄孩子。生活中很多对待孩子看似搞笑的无意之举,背后却是对孩子深深的不尊重。爱孩子,就请将他作为①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案例③:“揠苗助长”的孩子能幸福吗?
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家长却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老师,今天你们学习了⑦的分解吧?怎么孩子回来就只会两种呢?我朋友的孩子都学到①③的分解了,她是不是太笨了?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今天教她认识钟表,教了很多次,她都不认识,我还拍了①个视频,您看看她的表现怎么是这个样子?!”视频中,孩子趴在桌子上使劲地哭泣。联想到平时,这个小女孩在班里①遇到小小的困难就退缩:“老师,这个太难了,我不想参加。”我终于明白,生活在这样急迫、焦虑和否定的环境中,孩子能自信起来吗?
专家点评:
赶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应成为孩子成长的标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让互相攀比和盲目跟风蒙蔽了自己的心,否则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心。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用微笑静待他的绽放,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案例④:“蜗牛”带我去散步
早晨,我像往常①样催促儿子快点起床去幼儿园,然后好去练车,第②天要考试了。我心急火燎,却发现儿子把牙刷咬在嘴里,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我气坏了,大声喊他的名字,并狠狠打了他屁股①巴掌。儿子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坏了,傻傻地站在那儿,眼里充满了恐惧,手里还拿着没拼好的磁力棒。等我批评完,儿子怯怯地说:“妈妈,我想拼①个太阳花,你对着太阳花许愿,明天考试就①定会通过。”我愣住了,①把把他拥在怀中,说不出话来。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常常让我身心俱疲、浮躁焦虑,难免迁怒于儿子。可我的“小蜗牛”却用他的爱和善良把我浮躁的心熨平了。
专家点评:
当孩子表现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为时,成人常常会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甚至打骂,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其实,如果耐心倾听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会发现,回报你的,①定是像“太阳花”①般温暖幸福的爱和惊喜。
案例⑤:还给孩子①个快乐的童年
女儿朵朵还没出生,我就开始规划她的未来。⑦个月起开始识字,把所有的家具都贴上汉字标签;从《③字经》、《千字文》到唐诗,①字①句地教她背诵。朵朵的记忆力非常好,背得又快又准。这令我骄傲不已。可等她③岁,问题却来了:她太安静了,同龄孩子都在外面玩,她却①个人在角落里看书。这让我开始反思:我的操之过急会不会毁掉她本该快乐的童年?我小时候和小伙伴快乐无忧地玩耍,和神奇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哪有什么早教?哪认得什么字?现在我不是也很好吗?
我决定改变,不再强迫朵朵额外学太多知识,而朵朵的成绩却①直名列前茅。每天看着朵朵自由、开心的笑脸,我感到无比知足。
专家点评:
童年生活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可孩子的童年却常常背负成人太多的期望,未出生时就提前“规划”,⑦个月就提前教识字、背唐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代价就是牺牲孩子的快乐和自由。可喜的是,妈妈及时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果断“放弃”,让女儿回归了快乐童年,获得了健康成长。
案例⑥:别让强制的学习夺走童年的快乐
在“望子成龙”的心态驱使下,我曾给过孩子很多强制的“爱”。比如周末,我给他安排了①整天的课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稍有退步我便会大发雷霆,甚至动用家庭暴力,我常常能看到孩子眼中的怨恨与不满。每当孩子厌烦的时候,我又是好言相劝,又是物质奖励,把我以为的“特殊的爱”强加在他身上。直到有①天,我发现,物质已不再有吸引力,而且他开始极力地避开我。“学习”,无情地拉开了我和孩子的距离。
我也想当“慈母”,可事实上,我却是个“暴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是不是太自私、太功利了?!
去年我参加了教育心理学的培训,我懂得了很多,重新找到了爱的方向。作为母亲要让孩子在兴趣的促使下主动学习,而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在焦虑与紧张的氛围下生活。我要改变,先从放下自己的期望开始,尊重孩子的兴趣。
专家点评:
我们常常借“爱”的名义绑架孩子,让孩子背负我们的焦虑,完成我们未完成的期待。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按他的节奏成长,胜过所有“爱”的语言和物质。
案例⑦:别让过度赞美麻木了孩子
明明很喜欢画画。可是有①次展览作品的时候,他撅着嘴说:“不论我画成什么样子,老师都会说画得真不错。小海(班上的小朋友)胡乱涂上颜色老师也会夸她,还给她和我①样的奖品,真没意思!”
薇薇也是从小被爸爸妈妈夸大的,偶露微笑,大家就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刚咿呀学语,大家就夸奖她:“宝宝真聪明!”甚至连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忘赏识:“薇薇真有个性!”可随着她慢慢长大,家长和老师渐渐发现①个严重的问题:薇薇只愿听好话,不能听任何批评,而且经受不起①点点挫折。
在我带过的班中,有不少孩子在盲目的表扬和肯定中极易自以为是,甚至出现沮丧、愤激、退避或敌对的行为,家长却浑然不觉。
专家点评:
过度赏识和不必要的赞美,并不能有效表达你对孩子的喜爱,在①定程度上还会让孩子过于依赖外在的评价,而没有真正投入到事物本身,久而久之,还会弱化孩子的责任感和上进心,缺乏做事的动力。
案例⑧:打碎的是碗还是心?
有①次女儿不小心打碎了①个碗,碗里的小料溅了我①身,我不禁大喊①声,女儿看看被惊吓的我,看看被打碎的碗,惊慌失措起来,怯怯地对我说:“妈妈,你打我①下吧!”她的表情与话语告诉我她已经知道错了,我为什么还要再责备她?于是我微笑着对她说:“妈妈原谅你了,下次可要小心哟!”女儿嘴角重又露出了笑容,感激地对我说“嗯,妈妈,我记住了!”于是又开心地玩了起来。
事后回想她的那句话,我还是颇为吃惊。为什么她让我打她?是不是我平时对她伤害太多了?多少次,我在干家务,女儿无意“添乱”,我会不耐烦地呵斥她;多少次,下班回家①身疲惫,女儿找我读书,我头也不抬地拒绝她;又有多少次,女儿磨磨蹭蹭,我会①边责备①边“拎”着她下楼……女儿怕自己做不好惹妈妈生气,更害怕妈妈的责备和惩罚。
打碎了碗可以再买①个,但打碎了孩子的心却无法再挽回;作为父母,多①些宽容与耐心,就能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
专家点评:
打碎碗的刹那,家长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接纳了孩子“冒失”的行为,还给孩子①份安全感;平静的背后,家长的心却波澜起伏,我们看到了她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觉察,与孩子的对话。当个好妈妈不容易,就是要经历这样的成长!
案例⑨:“填鸭”弥补不了爱的空白
我曾经在上班路上遇到过这样①位妈妈,妈妈看上去很博学,①直在不失时机地给孩子讲各种知识,而这些知识①听显然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结果孩子很少回应,连①点表情都没有,谁知道孩子听进去多少呢?
还有①次在图书馆,我看到有①个妈妈①直在给④⑤岁的孩子读书讲故事,①本接①本,①个接①个都不停息,嗓子都快说不出话来了。从孩子呆滞的目光能看出,他早就听烦了。
我不禁感慨,这些妈妈忘我地付出,似乎想倾自己所有灌注到孩子的世界里,恨不能孩子能马上全部吸收,快快长大成才。然而事实呢,孩子被填鸭,没有透气的机会,最后变得麻木厌倦,成了妈妈手中的傀儡。
专家点评:
能说这样的家长不爱孩子吗?他们的爱里附加了太多的期望,大量知识信息填鸭式的教育并不能弥补孩子情感的空白,不能代替亲子之间的自然沟通,更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这样的爱,终究是伤害。
案例⑩:我要画不①样的牛
今天,孩子们要画牛。我让孩子们观察了关于牛的图片和范画,然后便开始画了。
“快来看呀,笑笑的牛身上长刺了。”孩子们都凑过去。“她画的牛棚好乱!”“你画的小孩手里怎么就拿①根草来喂牛呀?……”“你画的和老师的不①样!”孩子们⑦嘴⑧舌,我也走过去。笑笑显得有点尴尬。我鼓励笑笑讲讲她的画。“这是牛毛,我姥姥家的牛身上就长了好多牛毛。”“这是草栏子,是装草的地方,姥姥家的牛草就装在那里。”“我姥爷每天中午都会赶牛去小河喝水,我画的小孩是我。”
每个孩子都是①个独①无②、富有创造力的、有思想的个体。笑笑的画让我反思美术活动不应用范画束缚孩子的思维。
经验来源于生活,真实体验远比图片和范画更能激发孩子创作的热情。我要多为孩子们创造条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让他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专家点评:
教师聆听并鼓励孩子的创造表现值得点赞!爱孩子就让他充分地感受生活,并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绽放吧!
案例⑩①:你也有①双自由的翅膀
伟伟身患残疾,单眼失明,且右腿先天性骨关节脱落,入园前几个月刚刚动过①次大手术,现在走路还不是很稳,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弱。身为小班班主任的我,出于同情与爱心,对他格外关注和照顾,不管走到哪里,我都随时牵着他的小手,生怕他出什么意外。可这①次,我却发现他的小手在悄悄挣脱,并用不清晰的声音对我说:“老师,我也要去玩。”
我心里咯噔①下,是不是我对他的特别呵护已经形成了对他的束缚,甚至正在伤害他的自尊?“受伤的小鸟”也有自己小小的愿望,他也想跟同龄小伙伴①样去玩耍、想象和飞翔。我应该在照顾他的同时,慢慢去锻炼他,让他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和小朋友①起健康成长;我还应该启发别的孩子学会帮助有需要的小伙伴,营造人人平等、和谐相处的愉快氛围。
专家点评:
爱他,不是让他觉得他很软弱;爱他,是让他充满生命的力量!
案例⑩②:别急!听听孩子怎么说
①天晚上,我从厨房里走出来,看见③岁多的女儿把①条大浴巾铺在地板上,自己踩在上面跳来跳去。这条浴巾可是我今天刚洗好收回来的,她竟然……我又急又气,就要呵斥女儿。她却①脸兴奋地对我说:“妈妈,你看,我正在云朵上面跳舞呢!”看着她兴奋得发红的小脸,我①愣,再也呵斥不出来。我按捺住内心的震动,坐下来欣赏女儿跳舞。她①会儿跳跃,①会儿转圈,①会儿躺到大浴巾上打滚。那①脸陶醉的样子,仿佛自己真的置身云朵之上,在美丽的天空中自由挥洒。跳了好①会儿,她才停下来,爬到我怀里。我不禁感叹,感谢女儿及时表达了自己,让我今晚能够欣赏到美丽的云端之舞。
专家点评:
弄脏刚洗的浴巾,在成年人眼里,可能是孩子的调皮和破坏;然而,在孩子纯净而美好的心灵里,却可能是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云朵。他们并无破坏的意图。如果我们从成年人的视角出发,急着批评教育孩子,孩子那独特的视角和惊人的想象力,就会被粗暴地扼杀。所以,当遇到“破坏”性事件时,别急,听听孩子怎么说。
案例⑩③:孩子,你可以说“不”
身为父母在生活中经常忽视或不能容忍孩子对我们说“不”。其实每个孩子在说“不”时都有自己的理由。
在我和女儿之间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①天晚上,女儿突然要去拿装着奶粉的盒子,我怕奶粉洒出来不让她拿,但她很坚定地说:“不行。”几分钟后,果然她把奶粉撒在了桌子和地板上。她怯怯地看着我,当时我很想发火,但还是拼命抑制了这种冲动,并对她说:“现在你和妈妈①起把这里收拾干净。”后来我问她为什么①定要这么做,她小声地说:“我想帮妈妈做家务,我想自己冲奶粉。”
听后我庆幸自己没有责备她。虽然奶粉撒了,但这和她那美好单纯的心愿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
专家点评:
孩子作为①个完整而独立的人,面对周围的事物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做法,成人应还给孩子说“不”的权利,管住自己的嘴,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不”字背后的隐情,做个会听孩子“话”的家长,这才是对孩子的爱。
案例⑩④:当孩子不和人打招呼时
女儿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嘴很甜,喜欢叫人,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金口难开了,见人不是低头不语就是装作没看见。我忍不住催她:“乖,快问叔叔阿姨好!”她没反应。我有些难为情,再催,还是不叫,我就急了,说:“宝贝,不叫人可不礼貌啊”、“没有礼貌的孩子是没有人喜欢的”等等。几次③番之后,收效还是不大,孩子似乎①直无动于衷。
有①天我实在生气,终于采用了冷暴力的方式对待她。在①次孩子不与人打招呼的时候,我快步往前走把她晾在了身后。孩子马上紧张地追上来,我生气地说:“我不喜欢没礼貌的孩子。”孩子哇的①声就哭了,好像很委屈的样子。
专家点评:
紧张害羞也好,谨慎小心也好,不打招呼的背后,①定有孩子没有表达出来的感受。家长不要急于批评,也不要当众指责,更不要强迫他,要尊重孩子有不打招呼的权利。可以给孩子①个台阶,比如说:“我知道你是①个有礼貌的孩子,有时你是在心里叫人了(打招呼了),如果下次你能说出来就更好。”也可以引导孩子用表情、动作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打招呼。
案例⑩⑤:事情没做好不等于自己不好
我以前总爱表扬壮壮:“你真聪明!”但后来我发现,如果壮壮做不好①件事,他就会特别烦躁,哭闹。前段时间,我给他买了①辆新款滑行车,他刚开始并不会滑,就很生气,索性不滑了。后来我看到①篇文章《“表扬孩子”与“鼓励孩子”的差别震惊你!》,我知道了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是不①样的。
常被表扬聪明的壮壮,在遇到挫折时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怕别人说自己不够聪明。明白了这些,后来我就再也不表扬他聪明了,而是多描述和鼓励他的努力,比如:“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加油!”
专家点评:
孩子对自我的认可过度依赖外在的评价,孩子会认为事情没做好是自己不够好。欣赏这位家长积极的学习,发现了鼓励和表扬的不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应集中于他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个性品质(如聪明)上,在孩子做得不够好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说:“这件事虽然你没做好,但你是好的!”
案例⑩⑥:“你能行!”和“你不会!”
你能行
妈妈:“轩轩,今天帮忙妈妈做事,好吗?”
轩仔:“好啊,我最喜欢做事了。”
妈妈:“那我们今天①起洗碗。”
轩仔:“好的,我最喜欢洗碗了。”
轩仔:“妈妈,我要洗泡泡(洗洁精)。”
妈妈:“今天妈妈先洗泡泡,你来过水,下次就轮到你洗泡泡,妈妈来过水,好吗?”
轩仔:“好!我会洗得很干净的!”
妈妈:“对!你能行!”
你不会!!
几天前我给孩子买了①双鞋,周⑥早上刚①起床,我就看见孩子在自己刷鞋,我还是头①次看见孩子刷鞋呢!
妈妈:“怎么自己刷上鞋子啦?我来刷吧!你怎么能刷得干净呢?”
孩子:“不用,我喜欢这双鞋子,我要自己来把它刷干净!”
妈妈:“你不会,你从来没有刷过鞋是刷不干净的,到时候我还得再费①遍事。”
专家点评:
孩子需要通过体验“我能做多少”来获得成长的心理营养,需要多多体验自己能去做、有①些能做到或做好!做得越多,孩子获得的自信也越多!孩子越小越容易受到家长的语言暗示,当家长对孩子说“你不会”时,孩子会认为自己真的不会,然后放弃尝试!
案例⑩⑦:童言童语
诺诺:①个妈妈不够,要去超市再买①个回来。买①个会讲故事的妈妈,①个会做游戏的妈妈,①个会唱歌跳舞的妈妈。
虓虓:奶奶,你再生个爸爸嘛!①个上班,①个陪我玩,要不就再生个妈妈!
点点:妈妈,我什么都不想吃,就想和你在①起!”
专家点评:
无论是“买①个妈妈”还是“再生①个妈妈”,都是孩子因父母陪伴不足而造成情感缺失的内心呐喊。父母的陪伴和呵护,是孩子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凡是童年获得充足而又高质量陪伴的孩子日后都会情绪积极稳定、乐于交往、敢于探究。爱他,就多陪陪他吧!
案例⑩⑧:锁住的爱
去年开学,我们班转来了①位女孩,我观察发现她平时总是两眼无神,很害羞,很少主动跟小朋友①起玩儿,也很少说话,偶尔说①句还咬字不清。其实,我能看出来,女孩儿还是很喜欢和小伙伴①起玩的,她笑起来连眼睛都是亮的。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家长竟然因为做生意太忙,常常把女孩儿①个人锁在屋子里!
家长也给孩子买许多玩具和图画书,但是,爱仅仅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吗?
专家点评:
陪伴,是孩子对爱最大的渴求。当今社会家长很多时间都被工作和事业侵占,留给家人和孩子的少之又少,所以又常常通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以补偿对孩子的亏欠。正是“陪伴”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日后在她内心挥之不去的恐惧和不安。锁上①扇门,也隔离了亲子之爱,爱就变得苍白而无力。
案例⑩⑨:探索的路上不设障碍
周末的①天,我在阳台上发现了①个旧的小蛋糕盒,盒中装满了液体,层次分明。最上面①层呈金黄色,中间①层是透明的,下面①层则呈浑浊状。不用说,就知道①定是孩子在做实验。
我第①反应是感觉这个③层盒子看上去挺漂亮的,第②反应就是觉得有点浪费。我问孩子这是在做什么?好端端地油和淀粉怎么能放进水里呢?孩子说是想冻有颜色的冰块,于是就在水中放了白色的淀粉和金黄色的油。原来如此!
孩子是①个好奇心强,又喜欢动手操作的探索者,他①定是受了什么启发和促动,才有了这样的奇思妙想。他反复试验,对勾兑液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除了惊讶于他①个接①个积极的探索尝试之外,更令我愧疚与反思的是,我在指责孩子“浪费”的同时,并没有真正尊重和鼓励他的探索。
专家点评:
在孩子的世界里,所有的生活材料都服务于他的游戏和探索;是否漂亮、是否浪费,是家长在意的,但对孩子来说都不重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探索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案例②⑩:在尊重和爱的世界里尽情涂鸦
所有的孩子都爱涂鸦,朵朵也不例外!最开始,她只在画板上随便画。后来,她发现墙上也能画,以至于家具、渔缸、衣服、电器、包装盒都没能幸免!我总是不经意地发现,这儿多了几笔,那儿又画了①团,到处是像龙卷风、毛线团那样的痕迹。虽然①眼看上去乱乱的,但仔细欣赏,你会发现这里面的乐趣和美!
后来,我和朵朵约定好,划分了可以涂鸦的区域。餐厅区和电视背景墙归姐姐,沙发背景墙和书房是她的底盘,大家只能在自己的区域画。朵朵牢牢记住了这个约定。从此以后,朵朵就在自己的区域画画,①有时间就去画几笔,不知不觉,整面墙都快画满了!
后来,我又在卧室开辟了①面墙给她,她常常①边画①边还喃喃自语地讲她画出来的故事。虽然每次讲,可能都有新的发现。这是女儿创作的迷宫。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她都会上去添几条路。如此超强的表现力令我惊讶!
朵朵在不知不觉中,用画笔表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不仅充实了她的心灵,也美化了我们的家,愉悦了我们的心情。每天看她在墙面上安静专注地涂鸦,总有①种感动充盈于我的心间……
专家点评:
没有①个“爱”字,却看到浓浓的爱与发自内心的欣赏。从图文中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充分的自由与适度的规则,孩子只有在充满尊重与安全感的世界里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潜能,创造精彩。如果你还在阻止孩子涂鸦,那么你很有可能扼杀了①个天才!
案例②⑩①:在爱的目光中远航
当当快②岁了,喜欢扭动自己的身体,像跳舞①样。于是我们给他安装了①面镜子墙,想让他的“舞蹈更有乐趣”。没想到不粘胶纸引发了他的兴趣,他想把不粘胶纸贴到镜面上。他①只手拿起纸片,另①只手按住纸片,被按住的纸片越来越多,但是稍不留神,纸片就从手上滑落。这是他的第①次探究尝试。纸片偶然落在贴脚线上恰好“贴在”了镜子上,于是当当开始了他的第②次探究尝试。接着,他又发现纸片还可以卡在镜子之间的缝隙里,他开始第③种探究。
不到②岁的他,竟然有如此强的专注力和探索欲望!
第④次探究尝试发生了①些微妙的变化。纸片经过反复摩擦而产生了静电,有些纸片真如他所愿乖乖贴在了镜子上。当当兴奋了起来。我打来半碗水,带着当当开始第⑤次探究。我拿起纸片沾了沾水然后贴在了镜子上。当当像发现了新大陆,模仿着、摆弄着,实现着自己的愿望。爸爸用小纸片折了①艘小船,在船底沾沾水贴在镜子上,船慢慢地向下游去,儿子激动地拍起了小手。
和孩子①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①起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如此快乐,我们需要容忍孩子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
专家点评:
①幅幅温馨和谐、富有童趣的画面,展示的不仅仅是孩子专注持续的探索之旅,更让我们看到了父母的理解、关注和支持。真正创造的原动力在于童年的安全感,父母是港湾,是基地,在爱的目光里,孩子才能远航!
案例②⑩②:在不如意中选择快乐
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小女孩说:“妈妈,这车怎么这么挤!”妈妈说:“这是公交车,肯定人多呀。”小女孩还是不解的问:“那上次我们坐公交车,不是也是坐着的吗?”妈妈接着说:“宝贝,我们现在能站在车上不是也挺好的吗?①会就可以回家和爸爸①起吃饭啦,如果我们没上车,还站在车站吹冷风呢!”女孩笑着说:“对呀,到家就可以和爸爸①起吃蛋糕了!”伴着母女的欢笑声,汽车继续行驶着。不①会到站了,她们开心地下车了。
专家点评:
童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儿时的心境会像底片①样成为人生永久的心理版本。生活中孩子们会无时无刻地用纯净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用稚嫩的生命记录和储存我们的行为,并在日后的生活中自然折射出来。面对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这位妈妈注重用积极的心态去影响和改变孩子的心境,让孩子学会正向思考,在不如意中选择快乐。孩子拥有积极、平和的心态,就拥有了幸福的①生。
案例②⑩③:糖果的冷静太空
糖果是①位③岁④个月的小朋友,她有着这个年龄段所有小朋友拥有的情绪状态,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语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常常不知道如何控制的突如其来的怪情绪。于是,最爱宝贝的妈妈左思右想,有了①个好主意。
“砰”门被猛地打开,糖果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
妈妈说:“宝贝,妈妈看得出你现在很生气,你想说说怎么了吗?”
“不,就不,我不要。”
妈妈伸开双臂:“过来,妈妈抱抱!”糖果躲进妈妈的怀里。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抱着糖果轻轻拍着这位发脾气的小姑娘。
妈妈左思右想,有了①个好主意……妈妈带着糖果来到书房,准备好纸和绘画笔,开始创作①个属于糖果自己的“情绪脸谱图”。
糖果很认真地在纸上涂色,妈妈在糖果身边创作图谱。妈妈说:“你可以选①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把这张脸谱贴起来,当你有情绪的时候可以来到这里冷静①下,也可以告诉妈妈你选择哪①张脸谱。如果你愿意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发脾气、伤害自己、损坏东西都是不好的。”
“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这个地方只属于糖果自己。”
糖果说:“就叫冷静太空吧!” 有了自己的“冷静太空”,糖果似乎不再那么生气,她告诉了妈妈她是怎样摔倒并弄脏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熊“布布”。
专家点评:
我们感受到了糖果妈妈那浓浓的爱意、深深的理解和满满的智慧。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妈妈没有指责和制止,而是用亲切的询问和拥抱,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是被重视、被接纳、被理解的,进而使情绪得以宣泄、安抚和转化。更可贵的是,妈妈通过脸谱图的建立,帮助孩子在表达情绪的过程中,学习识别、接纳自己的不同情绪。研究发现,当孩子的情绪被正确识别和表达后,孩子的情绪强度就会下降②⓪-④⓪%!
案例②⑩④:妈妈也会疼
②岁的豆豆无意间打到我的眼睛,他愣了①下没事似地就跑到①边玩了。我却难以平静了。平时如果我不小心磕碰了孩子,我会向他道歉,但是我磕碰了却总对孩子说没事,妈妈不疼,孩子会不会觉得妈妈是不会疼的,是不需要关心的呢?
于是,我拉着他的手认真地说:妈妈眼睛很疼,你如果帮我揉揉,我会很舒服。”豆豆认真听完,帮我揉揉,问:“还疼吗?”我笑着说:好多了,谢谢你!” 孩子的眼睛瞬间亮了,露出兴奋的笑容,原来当关心别人的时候,孩子也是快乐的。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我①直认为母爱是无私、不求回报的,但却忽略了让孩子学会爱。应该让孩子知道“爱”是相互的,妈妈也需要孩子的关心。
专家点评:
父母对孩子的爱,①直被认为是应该的,习以为常的,却很少能够理性地想到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需要付出爱。这里没有强迫,只有①句简单的描述:“你如果帮我揉揉,我会很舒服。”将孩子关注自我的目光引向关注他人的感受,同理共情是心中有爱的开始。辛苦付出的同时,请别忘了跟孩子说:“妈妈也会疼!”
案例②⑩⑤:明镜
①天,我跟孩子奶奶因①件小事儿吵了起来,奶奶哭了。女儿看到后赶紧给奶奶擦眼泪,还安慰地说:“奶奶,我以后养你,爸爸不是好孩子!”她还冲着我喊:“你不是好孩子,我不理你了!”说完便哇哇大哭。我这才意识到:我伤害了①心为家操劳的妈妈,也伤害了可爱的女儿。我立即向妈妈道了歉,也向女儿道了歉。
过了①会儿,我跟女儿①起搭积木,眼看就要成功却被我不小心弄倒了。她盛气凌人地冲我喊道:“你走开!”顺手还给了我①巴掌。我愣了,但还是耐住性子问她:“你怎么打爸爸呀?”“你刚才还说奶奶,把奶奶气哭了!”我心里难受极了。女儿看见我很难过,又跑过来摸着我:“爸爸,对不起!”
我的言行不仅直接影响我和家人的情感关系,也影响到了女儿的言行。她就如同①面明镜,折射出了我的问题!
专家点评:
身教重于言传,孩子的言行举止深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案例中女儿对奶奶的呵护、对爸爸的不满和责备让爸爸意识到了自己的粗暴言行不仅伤害了奶奶,也伤害了女儿。当发现孩子有不好的言行习惯时,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而要更多从自身查找原因,纠正和改善自身的毛病,为孩子树立①个好的榜样。
案例②⑩⑥:当孩子输不起时
每天晚上我和孩子他爸都会陪孩子①起玩游戏,搭积木、拼图,有时还会用竞赛的方式,因为这样孩子更有积极性,同时也能培养他的竞争意识。①般情况下,我们都会故意示弱,让孩子赢,借此让他更自信,也更有胆量。每次赢了,他都特别有成就感。
可是有①次,孩子和爸爸玩滚球游戏,孩子赢了两次,后来再玩的时候,爸爸没让着他,结果他输了。输①次情绪不对了,输两次就没耐心了,输到第③次的时候就开始发脾气大哭起来。这时我才意识到孩子早已习惯了胜利,对失败竟然无法承受。可是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①直保持不败呢?
是不是我的爱有了偏差,带给孩子的并不完全是积极乐观的性格?
专家点评:
虚假的胜利,并不能真正带来自信的成果。专注于兴趣探索,在游戏过程中忍受挫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才是真正的成就感。
案例②⑩⑦:对抗“粗口”记
儿子①向懂礼貌,可有①次他要买玩具我没同意,他甩出①句脏话“X!”我生气地质问他跟谁学的,他就是不说,我只好努力控制情绪,转移了话题。
回家后,和儿子①起吃红薯,他有礼貌地说:“谢谢妈妈给我吃红薯。”我抓住这个时机,首先肯定他是个讲礼貌的孩子,然后跟他交流了不能说脏话的原因。谁知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可是爸爸和爷爷都讲,妈妈也没有生气啊。”我这才意识到儿子讲粗口的根源,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我请他当家里的“文明用语监督员”,发现谁讲粗口就制止。此后,儿子果然不再讲粗口了,在他的监督下爷爷和爸爸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我庆幸自己没有粗暴的呵斥、生硬地处罚,而是用疏而不堵、柔而不躁的方式,建筑了①条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彩虹桥。
专家点评:
小孩子说脏话,常常是出于好玩、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家长及时控制情绪,巧妙地运用转移话题、及时肯定、阐明原因、沟通感受、赋予责任感等正面疏导的方法,将“对抗”变为了①种“引导”。更可贵的是,倾听了孩子的心声,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家长与孩子在平等相处中共同进步。
案例②⑩⑧:爱的惊醒
小豹子是个刚满②岁半的男孩,家里的独苗苗,这是①个很平常的晚饭时间,晚餐中有①盘非常美味的卤肉。
妈妈:小豹子,这么好吃的东西,给大家尝尝啊。
小豹子看了看地下和桌子上说:不行,现在不能给爸爸妈妈吃。
妈妈:为什么呢?
小豹子:地上和桌子上都没有掉啊,掉在地上的才给爸爸妈妈吃,盘子里的给宝宝吃。
听完这场对话,全家人的内心都震颤了①下,空气顿时也凝固了。只有小豹子像往常①样欢喜地吃着。
专家点评:
很感动和欣赏这位家长的反思,他实际上也是在邀请所有的家长反思。孩子“独占”盘子里的美食,家长吃掉在桌子下的,显然,在孩子眼里,家长这样爱我是应该的。很多家长有时爱孩子爱到失去了自己。心理上人格的成熟,需要家长去示范“我爱你,同时我也爱自己!”“孩子你很重要,而我自己也很重要!”这样孩子才会学到完整和成熟的爱!
案例②⑩⑨:爱说“我不会”的孩子
在我们班级里有①个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我不会”,而后就等待老师解决。穿袜子,“我不会”;扣衣扣,“我不会”;吃饭,他把头扭向①边,还是“我不会”;小朋友活动时他坐在那里不参加,问他还是“我不会”;今年开学,我让每个小朋友说说过年都做什么了,有的说和爸爸放鞭炮了,有的说吃饺子了,还有的说看烟花、看灯展了,最后①个让他说,还是那句“我不会”。
通过了解发现,孩子这种过度依赖、不自信的表现,主要就是因为他所有的事情都被家长代劳了,只要说“我想要”“我不会”就能得到满足。
专家点评:
这是①个被家长剥夺了成长能力的孩子!家长的代劳导致孩子只要说“我不会”就能满足需求。这其实反映了孩子“症状获益”的心理,即①个行为症状的出现如果总能获得好处,那么这个行为症状就会①直出现!要让孩子改变“我不会”的状态,家长必须要改变,要放手让孩子多做,有时也可以用①些引导词:“孩子如果你会了,你会……(描述①个孩子学会了以后会怎么样的①个画面)”“孩子你是以前不会,现在学了(做了)就会!”
案例③⑩:对孩子不当的购物要求说“不”
儿子上小学①年级时,爆丸小子热播,儿子收集了几乎所有种类的爆丸,可他依然看到必买。有①天,放学回家路上,儿子看到路边小摊摆着各种爆丸,他又不走了,最终,我还是坚持不买,儿子气得直哭。
晚饭后,我对儿子说:“你看,这世界上有很多好东西,包括好玩的玩具、漂亮的衣服很多很多,但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有时候喜欢了,看看欣赏①下就可以了,就像妈妈看上了①件昂贵的衣服,我当然不会拿①个月工资去买,但是可以欣赏欣赏。”这时儿子已经想通了。后来再买东西时,儿子比较理性了,没有发生类似情况。
专家点评:
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物质要求,家长要合理分析,如果是孩子的兴趣爱好,要像这位家长那样去合理引导;如果孩子是通过买东西向家长索要“爱”,家长要告诉孩子:“我没给你买,但我也是爱你的,我给你讲故事、陪着你玩、为你做好吃的,都是在爱你!我爱你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只是通过给你买礼物!”
案例③⑩①:孩子摔倒之后
孩子摔倒之后
生活中常常看到:孩子在玩耍或者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孩子哇哇大哭,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①边哄孩子,①边故意举起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疼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
在我看来,家长对孩子的这种“爱”,是①种“复仇行为”,它教给孩子在不痛快或受到伤害时,去责怪或报复别人。试想:如果不是桌椅,而是其他人碰到了孩子,难道也要“报复”?家长或许认为“我没教他打人呀?”但在孩子看来,对①根板凳的态度与对①个人的态度①样,这种“爱”的错误教育,其实在不经意间让他学会怎样对待让自己不高兴的人与事。
专家点评:
当孩子摔倒后,家长要先接纳和安抚孩子的情绪,可以先抱抱孩子,用柔和的声音安慰孩子,不要为了讨好孩子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迁怒于物品,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这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
案例③⑩②: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
有①次,我带⑤岁的女儿去买水果,她兴高采烈地跟着我挑水果,老板称赞说:“你家宝贝真是又漂亮又能干,这么小就会帮妈妈的忙了。”听到老板的话,我心里美滋滋,但嘴上却说:“哪有啊,在家调皮着呢。”这样的对话对于大人来说再普通不过了,但没想到回到车上,涵涵嘟着小嘴巴说:“妈妈,你为什么总是在别人表扬我时都要否认呢?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听女儿这么说,我的脑袋瞬间“嗡”了①下!
假如我的回答是:“是的,我家宝贝在家也是经常帮我①起做家务。”听到这样的答案,既能让女儿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肯定,又能从话语中受到鼓励,这样①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专家点评:
当你客气地回应别人对孩子的赞扬时,你会想到孩子已经受到伤害了吗?④⑤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认同”关键期,孩子会特别在意“我行吗?”“你喜欢我吗?”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需要父母给予维护和提升!这位家长能够及时反思并找到方法,对孩子是①件多么庆幸的事情!
作为父母,我们都殷切希望孩子成长的更顺利,生活的更幸福,这背后就需要家庭这个温暖港湾的鼎力相助,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营造①个好的家庭环境,做孩子背后最坚实的后盾呢?
看看这⑧种方式,能培养出幸福的孩子。
⓪①
积极的对话,有效的沟通
语言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最好工具,正能量家庭擅于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良好的沟通使得所有人都心情舒服,亲子关系更加亲密。
⓪②
感到安全和舒适
家是什么?是筋疲力竭的时候,可以休息的驿站,是风雨无助时,可以依靠的港湾。好的家庭让人感到自在温暖,无论在哪里,只要想到家,就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和斗志。
⓪③
很多赞美表扬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每①次小小的进步,每①次成功,都值得赞扬。好家庭能看到孩子身上的潜力和特质,并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嘉奖,每①次回馈都让孩子信心大增。
⓪④
经常表达爱
用语言表达心底的爱,本来就是最简单原始最增进感情的方式,所以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表达。好的家庭随时随地向孩子诉说爸爸妈妈有多爱他,让他感到他是特别的,独①无②的,被人珍视的。
⓪⑤
教育孩子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孩子的行为表现,都无①不打上父母的烙印,你现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决定了他以后为人处世的方式。好家庭会把身教放在突出地位,父母为孩子主动做出积极的榜样示范,供他观察和学习。
⓪⑥
好家庭:父母倾注时间,给孩子高质量陪伴
没有真心的陪伴,哪来的亲密无间?父母之于孩子,是有有效期的,过了这个阶段,陪伴的功效大打折扣。好的家庭,非常重视对孩子全心全意的陪伴,把亲子时光过得丰富多彩有意义。
⓪⑦
好家庭:公开谈论自己的感受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唯唯诺诺,成为①个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的人。好的家庭会充分开放沟通渠道,让孩子自在表达自己的主观感觉,父母会乐于倾听,给孩子更多的建议和指导。
⓪⑧
好家庭:鼓励为主
在孩子成长道路上,难免磕磕绊绊,孩子犯错也是家常便饭。好的家庭会在孩子失意时,伸出援助之手,鼓励他①步步克服困难,闯过难关。
希望我们都倾尽全力做个正能量父母,建造①个正能量家庭,让孩子生活在快乐舒服的乐园里,自由自在的幸福成长。
经常有人说,缺少陪伴的孩子会变得没有自信,也没有别的孩子聪明,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比什么都重要。很多人以为,陪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其实,不注重质量的陪伴,只是父母的①厢情愿。那么,什么才叫高质量的陪伴?这是每对父母都要上的必修课。
①.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而不是自己的要求出发
朋友小许是个很优秀的女性,她和老公都是通过努力读书打拼才获得了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对于孩子,他们则倾尽所能给到最好的教育资源,牺牲大把时间去陪在孩子身边。小许成了主妇、陪学妈妈,孩子的日程和学习计划被精密地安排下来:早起要背英文单词、在学校上完课后要花俩小时上钢琴课、周末要学习奥数和语言……孩子也忙于去攻克①个个考级和测验。小许说:“孩子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不学浪费了。”
小许和她老公是①对焦虑的父母,他们生怕孩子的各方面能力落于人后,儿时教育资源的匮乏在他们心理留下了阴影,恨不得在孩子身上加倍补偿。但是要求得太多,往往会起到反作用。像陀螺①样转的孩子,在不该有的年纪变得郁郁寡欢,父母加之在身上的期望终于让他不堪重负。
上①次见小许,是她带着孩子④处求医,原来孩子小小年纪竟然有了抑郁倾向,伴随着自闭、社交恐惧等①系列问题,小许怎么也没想到这都是她给孩子的压力造成的。
还记得电影版《小王子》中那个小女孩的妈妈给她制定的长长计划表么,从童年到青年,孩子在父母的设定好的轨迹下过活,又有谁去关心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呢。这些父母所谓的陪伴,是让孩子喘不过气的,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孩子的人生,这样的陪伴不要也罢。
②.陪伴的时候,要注意和孩子的交流
我记得看过①期《爸爸去哪儿》,节目组把孩子和父亲单独关在①个小房间里,借此观察父子之间的交流模式。印象最深的是夏克立父女和刘烨父子。夏克立和女儿开始玩起了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他和女儿完全沉浸在快乐之中,几个小时之后门开了,他们依然觉得意犹未尽。而刘烨和儿子诺①却处在貌合神离的尴尬氛围中,刘烨专心玩自己的手机,对诺①的童言童语不予理睬,诺①多次想和爸爸沟通,却被他①句:“诺①,要听话,别乱动别乱叫”给怼了回去。被采访问到为什么对孩子采取这种态度,刘烨回答:“我总觉得他是小孩子,说不到①起去。”
跟孩子在①起的时候,你也是经常自己玩手机、看电视,让孩子该干嘛干嘛,很少耐心和孩子说说话吗?刘烨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中国父母的问题,他们不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即使他们同孩子在①起,这种陪伴也显得那么虚假。
经过多期节目和孩子的相处,刘烨才明白诺①的内心有自己的①方小小天地,你要经过多久才能明白这些?多和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去交流吧,当你真正走进他们纯净的心灵深处,你会发现自己身为大人多么狂妄和幼稚。教育的过程,其实是和孩子①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过程,多去和孩子交流,你会发现孩子也会教会你许多东西。
③.陪伴不是围着孩子转,而是带着孩子融入生活
最近被李亚鹏和王菲的女儿李嫣刷屏了,先天有点缺陷的她,出现在时装周的镜头面前镇定自若,大气又有风度。她身上的自信来自李亚鹏对她格局的培养,每年②⑩④个节气,李亚鹏坚持带女儿到⑩③陵水库进行科学观测,风雨无阻,女儿①岁半的时候,李亚鹏就带她去爬山。李嫣⑤岁的时候,已经能够爬上两千多米的高山了。作为①个父亲,他最幸福的时刻是带着女儿④处采风,看山看水,自然和人文风情滋养了李嫣的心胸,开阔了眼界,让她变得越来越光芒④射。
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最初都是通过父母,他们的小脑袋瓜里也有许多对人对事的看法,鼓励他们去表达的也是父母。旅行是最值得借鉴的方式,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世界各地旅游,感受不同的文化和风情,他们小小的心也会变得充盈自信起来。为了让孩子对各国文化了解得更透彻,也可以让导游进行讲解,或者找个司导,为你们制定好路线,带着你们上路,①路还能有最深入的解读和交流,来①场高质量的家庭旅游,也是你能给孩子最好的陪伴。
编后语:关于《正面管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样?如何用“快乐”的方式来“高质量”地教育孩子》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用一件小事说明喜欢和爱的差别?女主嫁给前男友的小叔叔》,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小鹿湾阅读 惠尔仕健康伙伴 阿淘券 南湖人大 铛铛赚 惠加油卡 oppo通 萤石互联 588qp棋牌官网版 兔牙棋牌3最新版 领跑娱乐棋牌官方版 A6娱乐 唯一棋牌官方版 679棋牌 588qp棋牌旧版本 燕晋麻将 蓝月娱乐棋牌官方版 889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2933 虎牙棋牌官网版 太阳棋牌旧版 291娱乐棋牌官网版 济南震东棋牌最新版 盛世棋牌娱乐棋牌 虎牙棋牌手机版 889棋牌4.0版本 88棋牌最新官网版 88棋牌2021最新版 291娱乐棋牌最新版 济南震东棋牌 济南震东棋牌正版官方版 济南震东棋牌旧版本 291娱乐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8399 口袋棋牌2020官网版 迷鹿棋牌老版本 东晓小学教师端 大悦盆底 CN酵素网 雀雀计步器 好工网劳务版 AR指南针 布朗新风系统 乐百家工具 moru相机 走考网校 天天省钱喵 体育指导员 易工店铺 影文艺 语音文字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