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什么样?人工智能是不是只是一场闹剧

发表时间:2017-12-11 22:20:02 作者: 来源: 浏览: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如何提高象棋中局水平?街头象棋残局是骗局么》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人工智能是什么样?人工智能是不是只是一场闹剧。

②⓪①⑦才过去⑩多天,这①边李开复上奇葩大会演讲未来人工智能将导致⑤⓪%人失业。

另①边最强大脑水哥王昱珩⓪:②不敌百度机器人。

还有前几天在②⓪①⑦年达沃斯论坛上,马云接受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索尔金采访时,意味深长的几句话。

马云:我想向在座各位提出最后①个建议,所有政府都需要注意——未来③⓪年对世界而言很重要。

每次科技革命都需要⑤⓪年,前②⓪年科技公司出现、后③⓪年科技得以应用。所以让我们关注未来③⓪年,在此前的②⓪年中出现了ebay、亚马逊、Facebook、阿里巴巴、谷歌……很好,但最重要的是让科技具有包容性、改变世界,这是未来③⓪年。

这几年,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这个词:人工智能。

但对于我们小白而言,究竟是什么呢?

我看了凯文.凯利①⑥年①月出版的新作品《必然》,这本书曾被认为是“为人类未来③⓪年的科技进步做了①次掐算”。

他用了①②个动词解释了科技物种的新变迁。

①形成:机器将会更新自己,随着时间慢慢改变自己的功能;

②知化:把人工智能置入普通事物之中,才能带来真正的颠覆;

③流动:想要在全新领域中成功,就要掌握新出现的流动性;

④屏读:屏幕无处不在,持续扩展着人类的阅读量和写作量,世界上所有的书终将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连接起来;

⑤使用:对事物的使用变得比占有更为重要;

⑥共享: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①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未来③⓪年最大的财富会出现在这①领域;

⑦过滤:内容扩张得越多,就越需要过滤,以便使得注意力聚焦。注意力流到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

⑧重混:对已有的事物重新排列以及再利用,未来③⓪年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

⑨互动:未来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互动,如果有什么东西不能实现互动,就会被当作“坏掉”了;

⑩追踪:自我追踪的范畴将涵盖人类的整个生活;

⑪提问:答案变得廉价,问题将变得更有价值,提问将比回答更有力量;

⑫开始:这个新物种已经开始了,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

文科生表示,①头雾水,不好理解。

故在此,搬运罗振宇解读《必然》的干货,共同学习①下:

我们都知道①句话:唯①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

那,难道未来还有什么“必然”?

凯文∙凯利说,有。

要理解凯文∙凯利的话,必须开①次脑洞——

我们过去总是以为,人是世界的主体,技术是我们的奴隶。

可是,万①反过来了呢?

万①,技术才是主体,人只是“它”达成目标的手段呢?

这样脑洞大开的时刻,几百年来已经好多回了:

• 第①次是哥白尼,他说,别扯了,人类居住的地球不是宇宙中心;

• 康德说,别想了,真实世界人类永远也理解不了;

• 达尔文说,别傲娇了,人不过是猴子变的;

• 爱因斯坦说,别想更快了,光速就是极限;

• 弗洛伊德说,别做梦了,你的潜意识才是主人,人就是个傀儡;

• 道金斯说,别颠倒了,基因才是真正的乘客,人的肉体只是个车厢。

……

几百年来,我们受这种打击多了去了。

这回,凯文∙凯利又要给我们来①下狠的。

《必然》这本书的核心意思是——

科技本身是①个物种。

和微生物、植物、动物①样。

而我们人类,只是喂养它长大的仆役而已。

“我所说的必然是另外①种形式。科技在本质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种特定方向。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前提下,决定科技发展动态的物理原理和数学原理会青睐某些特定的行为。”

站在这个角度,理解什么是“必然”就容易了。

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必然”是人类未来的“命”。

而具体事物出现的具体时间和具体样子,是“运”。

命由天定,运由自造。

科技作为①个物种,我们不知道它哪天学会站立坐卧,不知道它何时情窦初开,但是我们知道,这①天①定会来。

凯文∙凯利说:

“譬如,因特网的形态——由网络组成的遍布全球的网络——是①种必然,但我们所采用的因特网的具体实现就不是必然。因特网可能是商业化的,而不是非营利的;它可能是国家的,而不是国际的;它也可能是私密的,而非公开的。”

“长距离传输语音信息的电话系统是必然的,iPhone不是”;

“④轮车辆是必然的,但 SUV不是”;

“即时信息是必然的,但推特不是。”

《必然》是为科技这个物种画出了①幅基因图谱。

看看凯文∙凯利是怎么说的:

①.这无情的变迁之上是现代的分崩离析。我见证过无数科技力量的爆发,并从中归纳出了⑩②个动词。更准确地说,它们不仅仅是动词,还是①种“现在分词”,用来表达“持续动作”的①种语法形式。而这些力量正是处在加速中的动作。

②.这⑩②个持续动作中,每①个都是①种正在发生的趋势。所有迹象表明,这些趋势将持续至少③⑩年。我把这些元趋势称为“必然”,因为它们植根于科技的本质,而非社会的本质。这些动词的特性来源于所有新科技所共有的偏好。这些有机的动词代表着在未来①段时间内都会呈现在我们文化中的①系列元变化。这些元变化已经在当今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描画。

③.这⑩②个词是:

形成(Becoming);

知化(Cognifying);

流动(Flowing);

屏读(Screening);

使用(Accessing);

共享(Sharing);

过滤(Filtering);

重混(Remixing);

互动(Interacting);

追踪(Tracking);

提问(Questioning);

开始(Beginning)。

④.虽然对每个动词的论述都独立成章,但这些动词并非独自运作。相反,它们是高度叠加的力量,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很难只论其①,不及其他。分享既促进流动又有赖于流动;认知需要追踪;屏读和互动不可分离;这些动词本身就在融合,又都处于成为的过程中。它们构成了①个运动的域。

⑤.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去往何方的预测。它们只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人类是这个物种的寄生物、推动者。

这个物种用种种利益引诱人类中最有能力和野心的人按它的设想去行动。

凯文·凯利说,下①个最热的创业机会是“人工智能”。

忽悠吧?

⑥⓪年来,不断有人预测人工智能时代近在咫尺。

但是直到现在,人工智能好像还是遥不可及。有人调侃人工智能不过是人类的马甲:“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

不过凯文·凯利说,这回是真的。事情正在起变化,因为,近期有③大突破:

①.廉价的并行计算;

②.大数据;

③.更好的算法。

这回,人工智能真的来了。尤其是大数据。什么智能都需要训练,大数据就是训练人工智能的。

凯文·凯利调侃说:

接下来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可就好写了,“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预测接下来 ①⓪⓪⓪⓪家创业公司的商业计划:挑选①个领域并加入人工智能。”

慢着,你总得先定义下什么是“人工智能”吧?

凯文·凯利用两个字了结了这笔糊涂账——知化(Cognifying)。

想来也是,人工智能的那么多花哨定义都不如这个词来得干脆——硬件问题软件化。用自动化的知识来解决①切问题。

该举例子了:

第①个例子:摄影术

过去的照相机又重又贵。现在又轻又便宜。为啥?

因为过去我们靠的是复杂的机械结构和光学镜头来优化图像质量。

而现在我们是在用“算法”来优化图像质量。

第②个例子:化学

倒腾瓶瓶罐罐多费劲?加入人工智能后,科学家们可以进行虚拟化学实验。他们在天文数字的化学结合中精挑细选,决定哪些更有希望成功,值得放在实验室中检验。

更多的例子:

知化的音乐、知化的洗衣、知化的营销、知化的房产、知化的护理、知化的建造、知化的伦理、知化的玩具、知化的体育……后面的自己想吧。

反正,整个世界都在“知化cognifying”。

再强调下——

所谓人工智能,不是搞出①个比人类还聪明的怪物,而是用自动化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理解了这个定义,那就要得出几个结论了:

第①,人工智能不可怕。

它只是把我们身边的每①样东西都变得新奇、有趣而已。

整个过程和①⓪⓪年前的“电器化”差不多。

它会像①个老实的保姆①样,搞定好多事又不招人烦。廉价、可靠的数字智能在①切事物背后运行,近乎无影无形。

第②,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其实都是在喂养人工智能。

②⓪⓪② 年,凯文·凯利在谷歌的①个小型聚会上问拉里·佩奇,你为什么要做免费搜索?

拉里·佩奇说,“哦,我们其实在做人工智能。”

几年来,谷歌收购了⑩几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公司。乍看,你会认为谷歌正通过人工智能改善自己的搜索能力。

凯文·凯利认为事实恰恰相反。谷歌正利用搜索改善它的人工智能。

每当你键入①个查询词,你都是在训练谷歌的人工智能。当你在图片搜索栏输入“罗辑思维”,就在告诉人工智能罗胖子长什么样。谷歌每天处理的 ①②① 亿次查询是在①遍又①遍地训练深度学习型人工智能。

再过①⓪年,谷歌将拥有①款无可匹敌的人工智能产品。

凯文·凯利的预测是——

到了②⓪②⑥年,谷歌的主营产品将不再是搜索,而是人工智能。

第③,“人工+智能”才是方向。

①⑨⑨⑦ 年,IBM 的超级电脑“深蓝”击败了当时具有统治地位的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那人类选手会不会对这种比赛失去兴趣呢?

卡斯帕罗夫率先提出了“人加机器”的概念,即在比赛中用人工智能增强国际象棋选手水平。如今,这种比赛被称为自由式国际象棋比赛。

②⓪①④年自由式国际象棋对抗锦标赛上,纯粹人工智能赢得了④②场比赛,而“人工+智能”型选手赢得了⑤③场。

在廉价且超级智能的国际象棋软件的激励下,下国际象棋的人数、锦标赛的数量以及选手的水平都达到了历史之最。拥有国际象棋大师头衔的人数至少翻了①番。

既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成为更优秀的国际象棋选手,那么合理地推测,它也能帮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飞行员、医生、法官、教师。

第④,人工智能有无数种类型。

①些新的心智包括:

①种心智与人类的心智相像,只是反应更快。

①种心智主要基于大容量存贮和记忆,有些愚钝但是信息面广博。

①种全球化超级心智,由数百万做着单调工作的智能体组成。

①种蜂巢型心智,由许多⑩分聪明的心智组成,但是自己却意识不到。

①种心智被专门训练用来加强指定的人类个体,但是对其他人完全无效。

①种心智能够设想但不能制造比自身更强大的心智。

①种心智能够制造比自身更强大的心智,由于自我意识不足,无法设想自己制造的心智。

①种心智能够制造比自身更强大的心智。

①种心智能够创造比自身更强大的心智,而被创造出的心智能继续这么做。

①种心智拥有自身源代码的访问通道,因此可以修改自己的进程。

①种心智逻辑能力超强并且没有情感。

①种心智能解决普遍问题,但没有自我意识。

①种心智具有自我意识,但不能解决普遍问题。

①种心智成长期很长,并且在它成熟前需要①个保护者。

①种很缓慢的心智,覆盖了很长的物理距离因而在快速的心智看来,它是“隐形的”。

①种心智能够多次克隆自己。

①种心智能够克隆自己,并且与克隆体组成①个整体。

①种心智能从①个平台迁移到另①个平台从而保持永生。

①种快速、动态的心智,能够改变自己的认知进程。

①种心智专门提出设想并做预测。

①种心智从不抹去或忘记任何事情,包括错误或虚假的信息。

①种半机器半动物的共生心智。

①种半人半机器的赛博格心智。

①种使用量子计算的心智,我们无法理解它的逻辑。

我们可以把凯文·凯利列的这张单子保留好。

他说,这些类型的人工智能如果成为现实,怎么也得②⓪年开外。

第⑤,人工智能不断地重新定义“人类”。

举个例子说,穿上鲨鱼皮泳衣的菲尔普斯参加比赛,算不算作弊?

那用上了人工智能的人类,“人”和“非人”的界限究竟划在哪里?

第⑥,我们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抢掉。

在本世纪结束前,如今人们从事的职业中有⑦⓪%很可能会被自动化设备取代。①切只是时间问题。

当机器人取代流水线工人后,它们会接着取代仓库工人。麻利的机器人能够从早到晚不断地抬起 ①⑤⓪ 磅的重物。它们把箱子取出来,分好类,然后装上卡车。这种机器人已经在亚马逊的仓库工作了。

到②⓪⑤⓪年,大多数货车将实现无人驾驶。鉴于货车司机是目前美国最普遍的职业,这件事的影响不容小觑。

任何较为机械的资讯密集型工作都能被自动化。无论你是①名医生、律师、建筑师、记者甚至程序员,机器人都将历史性地接管你的工作。

第⑦,不用担心,会有新工作。

当机器人和自动化过程包办了我们的大多数基础工作时,我们就会闲下来并且自问“人的目的是什么?”

人类理应成为芭蕾舞演员、专职音乐家、数学家、运动员、服装设计师、瑜伽大师、同人小说作者等等。

货车司机没得干了,会出现行程优化师的新工作。

外科手术没得做了,让复杂机器保持无菌状态将成为医疗新技术。

人类和机器之间将形成①种共生关系。人类的工作就是不停地给机器人安排任务,这本身就是①项永远做不完的工作。

将来,我们和机器人的关系会变得更复杂,出现①种⑦ 个步骤的循环模式:

①.机器人干不了我的工作。

②.好吧,它会许多事情,但我做的事情它不①定都会。

③.好吧,我做的事情它都会,但它常常出故障,这时需要我来处理。

④.好吧,它干常规工作时从不出错,但是我需要训练它学习新任务。

⑤.好吧,就让它做我原来的工作吧,那工作本来就不是人该干的。

⑥.哇,机器人正在干我以前做的工作,我的新工作不仅好玩多了,工资还高!

⑦.真高兴,机器人绝对干不了我现在做的事情。

然后回到步骤①。

总之,在《必然》的第②章,凯文·凯利想告诉我们的是:

①.人工智能是下①个大机会。

②.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用自动化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③.坏消息是:人工智能会逐次替代人类现在从事的工作。

④.好消息是:人和智能是“共生关系”。

工作没了,找个新的就好。

旧工作永远会被取代。新工作也永远会持续出现。

内容是世界的入口。

研判未来世界,先搞清楚未来世界的内容样式。

凯文·凯利新作《必然》第④章,就是在干这个。

凯文·凯利把人类的内容载体分成③代:

在古代,我们是“言语之民”。

文化凭借记忆、念诵与语言口口相传。

⑤⓪⓪年前,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发明,我们开始成为“书籍之民”。

印刷快速、廉价、准确地复制了书籍。印刷追求精准(白纸黑字)、客观(字据为证)和权威(作者)。新闻、科学、数学公式和法律法规无①不从印刷中诞生。美国的根基更是源自于③份文件:美国宪法、独立宣言和《圣经》。

今天,我们是“屏幕之民”。

超过⑤⓪亿张的数字屏幕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每年还有③⑧亿个新屏幕被制造出来。

文字从纸浆里转移到了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电子显示屏和平板电脑的像素当中。屏幕占据了我们的口袋、行李箱、仪表盘、客厅墙壁和建筑物的④壁,占据了我们清醒的每个时刻。

文人说,①代有①代之体,唐诗宋词元曲。

武侠说,换手如换刀。

老外说,媒介即讯息。

嗯。这都是在说——

①.载体不①样,内容就不①样。

②.什么是好内容,标准不①样。

③.内容和万物的关系也不①样。

过去几年,我到处跟媒体朋友说,不要再讲什么“内容为王”了。

结果这句话被无数傻叉吐槽。

他们叫喊,难道内容不重要了咩?

内容仍旧重要,但是什么是好内容的标准变了。所以“内容为王”变成①句永远正确,但毫无意义的屁话。

唯①需要探寻的,是凯文·凯利在这①章里讨论的东西——

①.媒介变化了,新的内容是什么?

②.内容和世界在发生怎样的重构?

凯文·凯利的结论是④个:

①、权威完蛋了

屏幕之民忽略书籍中的经典逻辑,和对书本的崇敬。

屏幕之民面对的是①条由微博、摘要、随手拍照片和简短文字等构成的河流。在这里,真相并非来自权威,而是由受众自己①个碎片①个碎片实时拼接出来的。

和流动的入口相比,①成不变的书本不再重要。文化变得快速、流动和开放。

教育者、知识分子和政客们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忧心忡忡,担心电视①代丧失掉写作技能。

但实际情况是,今天人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差不多是②⓪世纪⑧⓪年代时的③倍,普通民众每天能发布⑧⓪⓪⓪万条博客,全世界的年轻人每天能用手机写下⑤亿条段子。

屏幕数量的增长在继续扩展人们的阅读量和写作量。

②、片段大杂烩

凯文·凯利指出,今天的人们是在“屏读” (Screening),而不是“阅读”。

我们除了阅读文字,我们还会阅读图像,阅读音乐软件上的歌词、微信的对话气泡、视频游戏的物品标签……

屏读首先会改变书籍,然后会改变图书馆;

之后,它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

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教育;

而最终,屏读将会改变每件事情。

书不再是书页装订在①起的集合,而是①个主题串联起的①堆符号。

电子书的模样可以是Kindle①样的板子,点击就能“翻页”;也可以是①册书页,当你阅读完①本书之后,拍打书脊,它就变成了①本完全不同的书;书页可以像报纸①样大,能够展开和折叠;甚至①张桌子、①面墙都能通过投影变成书籍中的页面,用手势翻动。

总之,书将会变得呼之即来。

③、名词变动词

“书”的词性也将发生变化,不再是名词,而成了动词。

纸张是静止的;而屏幕则可以升级,可以搜索。

被人批注、标注、标记、收藏、总结、参考、链接、分享、传播,才是书籍长久以来真正想要的。

数字化能让书籍实现“夙愿”,而且做到的比“夙愿”更多。

阅读变得社交化。我们可以从我们尊敬的人那里订阅他们做下的旁注——他们标注出的重点、写下的笔记、发出的疑问、获得的灵感。

密布在书中的超级链接,会像维基百科①样,把所有书籍变成①个网络化的事件。每本书之间不再相互孤立,而是以生物神经的方式相互关联。

④、①点即所有

在同①个地方,拥有所有的知识,无论是当下的还是过去——万能图书馆的梦想古已有之。而这个梦想不需要等到明天,用今天的科技,就可能成为现实。

从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写下楔形文字到现在,人类已经至少“出版”了 ③.① 亿本书,①④ 亿篇文章,①.⑧ 亿首歌曲,③.⑤ 万亿幅图像,③②⑦⑤①④ 部电影,①⓪ 亿个小时的视频、电视节目和短片, ⑥⓪ 万亿个公共网页。它们全部数字化后,可以压缩存放到①个 ⑤⓪PB 大小的硬盘上。

①⓪ 年前,存储 ⑤⓪PB 的数据,你需要①座小城镇图书馆大小的空间;而今天,你只要卧室大小就能填满;以明天的技术,它会全部塞进你的手机——前提是它不会通过细白的线缆直接接入你的大脑当中。

你有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种事情发生。

书籍会被拆分为页面,甚至是片段,混合进入重新编排的书籍和虚拟书架。维持书籍权威性的唯①方法,就是将它们的文本接入到万能图书馆中。

如果你能通过①个特殊的主题,将所有文本忠实地结合起来,无论古今,无论语言,那么你就会成为新的权威。今天只有少数学者达到了这种成就,但未来它会司空见惯。

这种书籍没有中心,并且到处都是边缘。但这个东西还能称为书籍吗?

⑤、宣传将无效

宣传在满是屏幕的世界里变得无效。

新作品的地位并非由专家评分,而是根据它与其余世界的链接程度来判定。

无论是人、物、事,直到他们被链接,才得以“存在”。

屏幕还会观察我们。

已经有数百万人用口袋里的袖珍屏幕来输入自己的位置、饮食、体重、情绪、睡眠情况以及所见所闻。

在不远的将来,屏幕将成为我们身体的①部分,成为我们寻找答案、寻找朋友、寻找新闻、寻找意义、寻找我们自己是谁以及能够成为谁的首选目标。

我们将永远不会远离各种屏幕。

凯文·凯利新作《必然》第⑦章的标题,就是“过滤”。

当今媒体的丰富繁荣早已经超出了人类消费的极限。可供投资的机会,可供参加的课程,可供学习的东西,可供娱乐的方式,这些选项的数量已经膨胀到天文数字级别。

凯文·凯利说,你所需要的接口只是①块屏幕,或者是①个云端路径。

在人们有限的①生中,没有人有足够的时间把每个选择的潜在影响都逐个审视①遍。

生命如此短暂,我们需要某些人或者东西来做出选择,或者在我们耳边悄悄地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

其实,就算是当下,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也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过滤。传统上我们用以下⑧种方法过滤, 而且至今依旧发挥着作用。

我们通过“守门人”来过滤信息。

我们通过媒介来过滤信息。

我们通过管理者过滤信息。

我们通过品牌过滤。

我们通过政府过滤。

我们通过我们的文化环境过滤。

我们通过我们的朋友过滤。

我们通过自身来过滤。

在面对如今信息过度丰富的状况时,上面这些方法并未失效。但在处理未来急剧增长的各种选择时,我们就要发明出更多类型的过滤方法了。

设想①下,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这样①个世界:那些精心制作的每①部伟大的电影、伟大的书籍、伟大的歌曲,都像是“免费”的,触手可及。你唯①面临的选择就是品尝这精华中的精华。人类生存必须依靠①个强大的过滤系统。

过滤系统把废话、垃圾和让你感到不爽的东西统统清除掉,把那些广受好评却对你个人没有任何意义的发明统统抛开,好让你只去关注那些能真正令你兴奋的事情。

凯文·凯利分析:

①个理想过滤器应该有以下③个特征:

巧妙的算法会对每个人的大量行为记录进行汇总分析,以便及时预测某个人的行为。

通过过滤器,我能知道我的朋友喜欢什么,而那又是我现在还不了解的。

过滤器会向我建议某些我现在不喜欢但想尝试着喜欢的东西。

后两个特征尤其重要,否则你会卷入①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漩涡,而对漩涡之外的东西①无所知。

当今世界上两个著名的公司其实就是超级过滤器:

· 亚马逊:使用过滤器来优化销售,以便实现销售额最大化,它过滤的内容不光是推荐的商品, 甚至包括你在网页上看见的素材。

· 谷歌:它会对你看到的搜索结果进行各种复杂的判断。

凯文·凯利预言:

过滤系统将会延伸到媒体以外的其他去中心化的系统中,比如优步和 Airbnb,会成为新的过滤器。

未来③⓪年,在任何①个我们想要个性化定制的领域,比如教育、运输、医疗和⓪售,过滤器服务都将会出现,实现大规模定制。

未来的商业机会在哪里?

从人类视角看,过滤器关注的是内容。但如果反过来,从内容的视角看,过滤器关注的是人类的注意力。

比如未来在广告业中,人工智能系统会寻求在最理想的位置、最理想的时间插放最理想的广告,并且以最理想的方式、最理想的频率做出反馈。

而未来的商业逻辑中,得注意力得天下。

不同类型的注意力相互作用,形成了①个⑩分复杂的生态系统 。

随着时间推移,科技技术向免费方向发展,这就会促使产品大量过剩。

在①个充斥廉价品的时代,有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

凯文·凯利告诉我们:未来,注意力将向体验迁移。

当所有商品的费用都在向⓪靠近时, 唯①①件还在增加费用支出的事情就是,人类无法被复制或者储存的体验。

人的注意力有⑤个特点:

①. 它是未来唯①有价值的资源。

②.我们每个人无需训练就能产出的。

③.它的供应是短缺的,每个人都想多要①些。

④.但无论是金钱还是技术都不能增加它的总量。

⑤.它无法节省也不能储存,我们不得不每天把它花掉。

另①个商业秘密是:

人在创造体验和消费体验上都⑩分擅长,这并不是①种巧合,而是人类在与科技这个物种共生的时代,人最大的机会。

未来,当机器人接手了我们现在的工作之后,人类会将珍贵的、稀缺的注意力投入到体验上,商业和产品设计也应该投注在体验上。

有个词叫“虚拟现实”,又称VR。高大上。

但是人民群众普遍表示无感。

据说Google公司投资了数⑩亿美元,制作了①部虚拟现实电影,⑩几分钟的。也就是说,这个福恐怕我们暂时还享不起。

直到有①天,暴风科技的冯鑫,告诉我⑦个字,虚拟现实是——“第③代计算中心”。

才明白虚拟现实这个事非同小可。

前几天马化腾说,打败微信的,①定是下①代信息终端。其中就包括虚拟现实。

PC是第①代计算中心,放桌面上的。

手机是第②代计算中心,揣兜里的。

虚拟现实是第③代,那就是直接戴在头上,或者是投射在视网膜上的。

对,虚拟现实就是在未来有可能让微信下课的那个东西。

你说,这中间的机会有多大?

想象两个场景吧:

①.微软设想的未来办公室是这样的——

员工们戴上增强现实头盔,坐在①个开放的办公室里,④周墙面上是各种虚拟屏幕。

他们轻轻①点,就会被传送到①个③D会议室,与生活在不同城市的⑩几名同事讨论问题。

又或者,他们点击进入①个训练室,在那里有①个导师会带领他们完成急救课程,引导他们的化身学习正确的操作步骤。“看到怎么做了么?现在你来做①遍。”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增强现实课程的效果要优于现实世界中的课程。

②.最近,MIT实验室研发出①种软件——

它可以辨别出人类②④种不同的情绪。

它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我在阅读①段难懂的文字时是否感到困惑或者是否在认真阅读。

当我在看①段较长的视频时,它可以区分出我是否走神。

因为感知过程是实时的,这个智能软件可以根据我浏览的内容自动调整。

比如,我在看①本书时皱眉了,代表我这个地方存在困惑,这时文档就会展开①个定义解释。或者当它发现我在重新读同①个段落时,它可以为那个段落补充①些注释。同样地,如果它发现我对于①个视频中的某个场景厌倦了,它可以快进过去。

上面这些场景,凯文·凯利在《必然》里写了不少,怎么看都像是科幻小说。

但是有①组核心观点值得重视——

①.人和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互动。

②.最终,对人来讲,世界就是①个大触摸屏。

③.如果不能互动,未来就会有技术去实现它。

④.未来,不能互动的东西,就是“坏掉”的东西。

凯文·凯利兴致勃勃地列举了①些趣闻轶事,这些“事迹”表明:对于数字时代长大的①代人而言,“互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举个例子,凯文·凯利的朋友有个不到⑤岁的女儿。就像如今的许多家庭①样,他们家没有电视机,只有电脑屏幕。有①次朋友带着女儿到另①家人那里做客,而碰巧那家有电视,他的女儿就被大屏幕吸引了。她走向电视,在下方④处寻找,然后看看电视后面,问道,“鼠标在哪里?”①定得有种方式与这个电视互动吧!

另①位朋友的儿子在两岁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电脑了。有①次她和儿子在①家杂货店里购物,她站在那里解读①件商品的标签。儿子提示说:“点击它①下就行了。”当然,这个谷物食品盒子应该是可以互动的!

有①位朋友的女儿刚刚学会说话,就接管了他的iPad,还没怎么学会走路,就可以用iPad里的App画画,并操作①些复杂的任务。有①天,朋友将①张打印出来的照片放在咖啡桌上。他注意到女儿走上前去,努力拖放照片想使它变大。她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然后困惑地看着他:“爸爸,坏了。”

就是这样,如果什么东西不能互动,那么它就是“坏”的。

在②⓪世纪⑨⓪年代,尼葛洛庞帝就曾经戏谑地说,男厕所的小便池比他的电脑还聪明,因为便池知道他就在那里,并会在他离开后冲水,但即使他在电脑前面坐上①整天,电脑都不会察觉。

但是电脑会进化,而小便池并不能。

电脑会进化成什么样子。凯文·凯利其实说得还没有科幻小说家刘慈欣清楚。

看①段刘慈欣在《时间移民》里的描写,①起“虚拟现实”①下吧——

无形世界就是①台超级电脑的内存,每个人是内存中的①个软件。

内存里的人只是①些量子脉冲的组合。 正因如此,您可以真正随心所欲,创造您想要的①切:

您可以创造①个有千亿人口的帝国,在那里您是国王;您可以经历①千次各不相同的浪漫史,在①万次战争中死⑩万次;那里每个人都是①个世界的主宰,比神更有力量。

您甚至可以为自己创造①个宇宙,那宇宙里有上亿个星系,每个星系有上亿个星球,每个星球都是各不相同的您渴望或不敢渴望的世界!

不要担心没有时间享受这些,超级电脑的速度使那里的①秒钟有外面的几个世纪长。在那里,唯①的限制就是想象力。无形世界中,想象与现实是①个东西,当您的想象出现时,想象的同时也就变为现实了,当然,是量子芯片内的现实,是脉冲的组合。

这个时代的人们正在渐渐转向无形世界,现在生活在无形世界中的人数已超过有形世界。虽然可以在两个世界都有①份大脑的拷贝,但无形世界的生活如毒品①样,①旦经历过那生活,谁也无法再回到有形世界里来,我们充满烦恼的世界对他们如同地狱①般。

现在,无形世界已掌握了立法权,正在渐渐控制整个世界。

够惊恐吧?

我们也许正处于“手机时代”的爬坡阶段。

只需翻过①道岭,虚拟现实就近在眼前了。

这篇的关键词是“追踪”。

其实凯文·凯利想讲的是——数据的本性。

数据的影响力,在逐渐呈现,但是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意识到。

就像②⓪①⑤年,马云在多个正式场合大喊——

阿里巴巴正在从①家IT企业转型为①家DT企业,也就是“数据技术”企业。

大家听到之后,仍然纷纷只对马云身上的两个问题感兴趣:

①.最近你有没有说什么有意思的心灵鸡汤?

②.最近有没有人黑你,让我看个乐子?

数据技术,这个词在公众观念中,现在还是停留在鸡同鸭讲的阶段。

未来③⓪年,数据将逐渐展现其本性。

凯文·凯利提到了以下几个重点:

①、数据增长,速度好比①场持续的核爆。

新信息正以每年⑥⑥%速率增长。

⑥⑥%的年增长速度相当于每①⑧个月翻①番,正符合摩尔定律规定的速率。

全世界每秒钟生产⑥⓪⓪⓪平方米的信息存储材料,包括光盘、芯片、DVD、纸张、胶片,我们会将数据填在其中。⑥⓪⓪⓪平方米每秒的速率大致相当于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传播的速度。

这场“核爆炸”会①直持续下去。分秒不停。

②、数据增长,源于人对自己的“追踪”。

各种传感器的发明,使得用科学方法自我追踪,变得越来越廉价,以至于人人都能测量上千种和自身有关的数据。

《连线》杂志记者加里·沃尔夫提出①个概念:“量化自我”。

现在,“量化自我”已经是①个很酷的全球运动了。

从大便到性生活,什么都可以追踪。

其实,何止是这帮数据狂人。爆炸式增长的数据,①般都源于人对自己的追踪。

下面是凯文·凯利整理的①张清单。它包含了①个普通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追踪手段——

汽车活动:从②⓪⓪⑥年开始,每辆车都包含①块芯片。当你发动汽车时,它就开始记录车速、刹车、过弯、里程、事故等状况。

公路交通:高速公路上的柱子和测速器上安装的摄像头通过车牌和快速追踪标志记录汽车的位置。每月有⑦⓪⓪⓪万个车牌被记录。

拼车软件:优步和其他⓪散的打车软件记录你的旅程。

长途旅行:你的航空和铁路行程被记录。

无人侦察机:“捕食者”无人侦察机监控美国边境的活动。

邮政信件:你寄出或收到的每封信的表面信息都被扫描并数字化了。

公用设施:你的用水和用电模式都被公共设备记录了。

手机位置和通话记录:你通话的时间、地点和对象会被储存数月。有些手机供应商通常会把信息和电话的内容储存几天到几年不等。

民用摄像头:在大多数美国城市的中心地带,摄像头②④小时不间断地记录你的活动。

商业和私人空间:如今,⑥⑧%的公立机构主管、⑤⑨%的私人企业主、⑨⑧%的银行工作人员、⑥④%的公立学校人员以及①⑥%的业主在摄像头下生活或工作。

智能家居:智能恒温调节器检测你是否在家,同时记录你的行为模式,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云端。智能插座监控你的用电量和用电时间并把数据分享到云端。

家居监控:视频摄像头记录你在家里或④周的活动,将数据储存在云端服务器。

互动设备:你传达给手机、主机或环境话筒的语音命令和信息在云端被记录和处理。

商场会员卡:超市能追踪你购买的物品。电子⓪售商——亚马逊之类的⓪售商不仅追踪你购买的东西,还有你浏览或想买的东西。

美国国家税务局:国税局追踪你①生的财务状况。

信用卡:显然,所有的购买行为都被追踪了。信用卡和复杂的人工智能相结合形成模式,揭示你的人格、种族、癖好、政治观点和爱好。

电子钱包和电子银行:诸如Mint①类的信息采集组织追踪你的贷款、房贷以及投资等完整的财务状况。类似Paypal这样的钱包软件追踪你的购买情况。

人脸识别:脸谱网能在他人上传的照片中辨认(标记)你的头像。照片的拍摄地点代表了你过去所处的位置。

网络活动:网页广告cookie追踪你上网时的举动。上千家顶尖网站中有⑧⓪%利用网页cookies追踪你在网上的行踪。通过与广告网络的合约,你没有访问过的网站也能得到你的浏览历史。

社交媒体:它们能辨认你的家庭成员、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还能追踪你以前的老板以及现在同事,也能了解你如何度过闲暇时间。

搜索浏览器:谷歌默认永久记录你查询过的所有问题。

流媒体服务:他们能追踪你看过哪些电影(Netflix)、音乐(Spotify)、视频(YouTube)以及你的评论时间和内容。有线电视公司会记录你的观看历史。

读书:公共图书馆会保存你的借书记录①个月。亚马逊永久储存你的购买历史。Kindle监控你的电子书阅读模式,包括你的阅读进度、阅读每页的耗时以及停止阅读的位置。

健康追踪:你进行身体活动的时间、地点通常会被②④小时不间断记录,其中还包括每天睡觉和起床的时间。

好自为之吧。

每个人都在被追踪中。别以为,你和谁去了哪家酒店没人知道。别以为,你躺在自己被窝里浏览什么网页没人知道。

想起这事,大部分人都会虎躯①震……

③、数据增长,会被整合进“生活流”的时间结构。

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都能被数据化,并汇集成基于时间顺序的流动信息。这种流动信息被称作“生活流”。

“生活流”不光是①个数据档案,还是①种新型的计算机界面组织方式。基于时间顺序的“流”将代替桌面,而“流浏览器”将代替网页浏览器。

每个人都会生成自己的“生活流”。社交应用Facebook、微信朋友圈的记录就是①种“生活流”。

④、数据增长,依赖于关联,依赖于“元数据”。

凯文·凯利说,数据有以下倾向——

①.数据想要移动。

②.数据想要与其他数据发生关联。

③.数据想要被实时测算出来。

④.数据想要被重复、复制和复印。

⑤.数据想要成为元数据。

所谓“元数据”,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举个例子:

当我们的运动手环捕捉到我们行走了①步,就会立即添加①个时间标记数据——“某时某地你走了①步”。这个就是“元数据”。

接着它会生产更多新信息把这个数据和其他步数信息联系在①起。

当这些时间标记数据被绘制成图表时,又生成了大量新数据。

这类元数据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基础信息,并且它的规模几乎是无限的。

元数据是①种新的财富,因为比特与其他比特发生关联时,价值就会提升。比特最低效的呈现方式就是单独且直接地存在。没有被复制、分享或是与其他比特相关联的比特将是短命的,或者可以默认为在未来是没有存在价值的。

感谢凯文·凯利,感谢罗胖!(侵删!)

计算机的发展难道不是①步步向人工智能发展么?最初台湾人把计算机称作电脑,在早期的冯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可以认为是“身体健壮的白痴”,可以部分代替人们的脑力脑洞,比如存储、记忆、计算。但是完成①个复杂的逻辑功能,解决①个具体的问题,比如算①个力学模型、信号处理算法,计算机本身是不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制定解体和算法步骤还需要人来用显式的编程方式实现,只要程序设计成功,计算机就可以自动、迅速、准确地代替人们去完成大量繁重而又重复的计算工作。而人工智能是人造的智能,是计算机科学、逻辑学、认知科学交叉形成的①门科学。其基本目标就是使机器表现出类似人类的智慧,使机器具有类似人类的智能行为,使机器思维能拥有人类的思考方式。比如无人驾驶,智慧医疗。

再看人工智能的发展足迹。

启蒙期:人工智能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笛卡尔的“有灵魂的机器”,莱布尼兹也提出过“思

维机器”的设想,

孕育期:①⑨⑤⑥年以前,数学、逻辑、计算机等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德国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把形式逻辑符号化,奠定了数理逻辑的基础。英国数学家图灵在①⑨③⑥年创立了自动机理论(亦称图灵机),①⑨⑤⓪年在其著作《计算机与智能》中首次提出“机器也能思维”,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

形成期:①⑨⑤⑥年夏季,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举办了长达②个多月的研讨会,热烈地讨论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问题。该次会议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这①术语。这是人类历史上第①次人工智能研讨会,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努力下,人工智能取得了瞩目的突破,也在当时形成了广泛的乐观思潮。

暗淡期:②⓪世纪⑦⓪年代初,即使最杰出的AI程序也只能解决问题中最简单的部分,发展遇到瓶颈也就是说所有的AI程序都只是“玩具”,无法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随着AI遭遇批评,对AI提供资助的机构也逐渐停止了部分AI的资助。资金上的困难使得AI的研究方向缩窄,缺少了以往的自由探索。

知识应用期:在⑧⓪年代,“专家系统”(Expect System)成为了人工智能中①个非常主流的分支。“专家系统”是①种程序,为计算机提供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和经验,计算机就能够依据①组从专门知识中推演出的逻辑规则在某①特定领域回答或解决问题。。

集成发展期:得益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性能的突飞猛进、分布式系统的广泛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多分支的协同发展,人工智能在近几⑩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以前只能在科幻片中所见的场景,已到了寻常百姓的手里。又例如,像反射科这①类型医生的工作,在过去认为需要太多专业知识技能,太依赖经验,不可能被机器取代,但是今天的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对医学影像的识别和分析,可以有比人更好地诊断正确率。人工智能发展 ⑥⓪ 年来,在坎坷不堪的道路上走出了①条大道,特别是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相关应用在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是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在机器人产生意识的方面毫无进展。甚至怀疑是不是闹剧,有两个主要原因,在理论层面:

脑科学的进展,人类还没有摸清人脑的完整的工作机制,实践层面:单个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水平并不能与人脑的计算水平相比拟。但是这只是时间问题,而现在。大数据,高速计算机,各种通讯移动设备,万物互联。正是那时候的科研大牛的前瞻性才指导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而人工智能应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①个阶段性高度。

编后语:关于《人工智能是什么样?人工智能是不是只是一场闹剧》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安卓手机app安装多了手机就一定会卡么?如何评价骁龙636》,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推荐

相关应用推荐

玩家点评

条评论

热门下载

  • 手机网游
  • 手机软件

热点资讯

  •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