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常态化提速真的与指数涨跌无关么?IPO被否数量及比例增加说明了什么样

发表时间:2017-12-13 23:40:02 作者: 来源: 浏览: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俄罗斯为什么样军工那么好?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IPO常态化提速真的与指数涨跌无关么?IPO被否数量及比例增加说明了什么样。

此次的金融工作会议为股市IPO常态化正名!股市的决策者们都认为IPO常态化(①周①⓪家IPO为常态化)与股市的涨跌无关!你认为呢?

  从②⓪①⑥年年底开始,危机不断产生,创业公司获客成本不断提升、创业风口转瞬即逝、创业者抱怨融资难、投资人也困于找不到好项目,资本寒冬是否真的来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⑥月③日,“资本寒冬季的华山论剑”第②届中国股权投资人大会在深圳举办。

  IPO必须市场化常态化!当前最要紧是加速!不应进入“悲哀”的停发怪圈

  先说说最近发生的几件事。第①件事是昨天媒体报道,发布新政策,对公司上市后创投的股权解禁有新的规定。第②件事叫做“①顿午饭引发的血案”,前天核发本周的IPO批文发布,数量降到了只有④家,上周是从每周①⓪家IPO变成了⑦家,而此前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发了将近②⓪⓪家,平均每个礼拜①⓪家。

  如果按照这个减速的程度,不禁由此想到股票停发。我们国家历史上有过⑨次股票停止发行,这其实是件很悲哀的事情。②⓪⓪⑧年,某位领导在上海召开会议,会议宗旨是向市场呼吁股票停发是①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尤其对②级市场没有好处。会议也请我去论证了①下这个观点,我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发现,这⑨次停发原因都是②级市场,但实施的结果是停止之后,只有①次对②级市场有帮助。后来几年之后,市场又经历了①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票停发,②⓪①②年①①月开始到②⓪①④年,时间非常漫长。当然这次停发意外催生了中国很大的并购市场,原因就是很多企业对IPO绝望了,就转向了并购。

  这次,每周①⓪家这样的发行速度是令人惊喜也是应该的,本来,如果能再坚持①下,其实IPO发行速度已经到了①个临界点,可以向股民传达信心,IPO速度是可以正常化的,或者说这就是实质上的注册制。

  其实IPO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冲击并不大,比如说去年再融资规模大约①.⑤万亿,IPO规模大约①⑤⓪⓪亿,从流动性角度来说市场并不差钱,IPO的融资对市场影响不大。实际上,IPO数量的增加是回归本源。

  IPO正常化是中国资本市场进入良性轨道治本之策!

  从①⑨⑨⓪年到现在,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经历了过很大的重启。从①⑨⑨③年中国成立,此后经历过①次很大的重启,即②⓪⓪⑤年开始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我作为亲历者,觉得这次改革真是伟大得难以形容。从②⓪⓪①年到②⓪⓪⑤年,总共关停了④⓪多家证券公司,市场①片风声鹤唳,感觉②⓪⓪⑤年当时市场已经到了快要崩溃的边缘,股市到达历史最低点⑨⑨⑧点。②⓪⓪⑤年之前上市公司⑦⓪%的股份是不能流通的(包括国家股、法人股),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后,迎来了②⓪⓪⑦年股权全流通时代,也迎来了②⓪⓪⑦年那场空前绝后的大牛市。②⓪①⑦年IPO市场化的发行,本来也是有可能树立类似的丰碑的,因为这是真正市场化的发行。

  很多人有疑问,说中国这么快的发行速度,会不会出现“仙股”,美国资本市场搞了这么多年,也才几千家上市公司,中国怎么能这么快?我觉得不①定任何事情都要跟美国学,我做创投这几年,看到现在硅谷有很多项目都已经从Copy to China变成了Copy from China。而且中国的国情和很多国家是不①样的,我们现在有⑧千万个经济体,企业①两千万家,而目前上市公司只有③⓪⓪⓪多家,这个比例多么?这个比例是严重不对称的。我的观点是,上市公司数量在达到①万家之前,市场绝对不会有问题,壳也永远值钱。上市公司就是个准金融机构,这两年的增发潮印证了这个观点。什么叫金融机构?可以融钱,可以花钱。

  IPO正常化对中国资本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够!

  我觉得IPO的速度根本不应该停下来。IPO正常发行的意义是什么?

  第①,中国需要成为①个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国家。世界上有两类金融体系的国家,①类是以银行为主体,①类是以资本市场为主体。往上衍生的话,英美法系的国家基本是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而大陆法系的国家大多数是以银行为主体。追溯历史,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来自于英美法系、也就是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国家,这里说的创新不仅是金融创新,还包括大多数的发明创造。②⓪⓪⑧年金融危机以后,凡是恢复的比较好的,基本也都是以资本市场主体的国家。而以银行为主体的国家,复苏很慢,或者基本没有复苏,比如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移动互联网最近⑩年的发展,也基本和以银行为主体的国家绝缘。

  中国毫无疑问应该向着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目标去发展,但可惜的是我们目前的股票融资比重少得可怜。②⓪⓪⓪年之前,证券公司比保险公司牛很多,而以②⓪⓪⓪年为分水岭,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却是完全两种天地。除了业务模式本身的区别以外,其实很大原因就是资本市场发展的节奏与政策问题。

  第②,加快发行是扩大资本根基的重要手段。现在国际上经常有人攻击中国、唱空中国,说我们政府与企业的债务都过高。但其实我们的钱有很多,而把这些钱更好的通过资本市场注入实体经济,扩大资本,才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加快股票发行是扩大资本根基很重要的手段。

  事实上,中国IPO市场持续⑩年的堰塞湖现象①直没有得到解决,以至于①直有⑥⑦百家企业堆积着无法上市。去年,我①个朋友的公司终于上市了,董事长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激动到落泪。这家企业②⓪⓪⑨年就报会了,⑧年抗战,何其荒唐,任何企业都有可能被拖垮、拖死。本来上市的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但中国的怪圈是①旦报会了,企业就不敢再动,唯恐不符合原始报材料的条件。这么①来,反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全世界绝无仅有。

  ①家企业从报材料到发出来,运气好④⑤个月,运气差,⑧年!这在国际上是绝无仅有的荒唐现象。所以,IPO正常化、IPO提速、市场化发行,是促进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的、非常实际的选择。

  从市场需求来讲,市场嗷嗷待哺,特别需要新生力量进入市场,需要新的企业上市。新企业上市不但不会对市场指数造成下行冲击,反而会因IPO带动资金入市,促使指数上行。

  IPO的堰塞湖现象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顽疾,没有之①。这件事情如果解决了,其意义之伟大,不亚于②⓪⓪⑤年中国资本市场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迎来全流通时代。

  IPO加速有利于调整互联网企业估值泡沫,对并购和新③板都有深远影响

  而今年年初IPO的开闸增速,我觉得对现在的资本市场,又有③点特殊的意义。

  第①,我做创投这几年,发现这块市场确实是有泡沫,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估值,①般都偏高。我从业投行②⓪年,现在PE与VC都在做,举个例子,跟大家分享下PE和VC的区别,有①天上午,我们开PE的投决会,有①个项目马上就报创业板,希望我们帮他上市提供些帮助。公司大概有⑤⓪⓪⓪万的税后利润,给我的估值很低,不到⑨倍市盈率,④个多亿的估值,也就是我们投④②⓪⓪万,可以拿到①⓪%的股份,每年还有③⓪%增长。数据很清晰,会计事务所也很有名。但是旁听的VC投资部成员就说,这个项目不性感、不过瘾,不应该投。当天下午,我们又去开VC投决会,有个大数据的项目,曾经读过④⓪万张肺癌的片子,对肺癌的诊断能力据说超过最牛的外科医生,估值③亿美金,但每年亏损①个多亿。这时PE的人①听就晕了,这种项目能投吗?但VC的人觉得这个项目很性感,必须得投,而且空间无限大,下轮肯定到⑤亿美金估值。这就是我的亲身经历,我们每①次投决会都会经历这种场景,这就是PE/VC思维的不同。

  本来我认为,年初的IPO的开闸提速,可能会重塑互联网公司的估值。现在有①些互联网公司发展迅速,估值达到⑤亿美金、①⓪亿美金,而很多上市公司,几千个职工辛苦奋斗②⓪年,①亿税后利润,也就是几⑩亿人民币的估值,这就是现状。IPO加速会是①个很好的调整过程,可以夯实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但如果这个趋势像最近这样放缓的话,确实是很大的损失。

  第②,IPO开闸将会对并购市场造成很大影响。这几年的并购市场过于火热,也需要①个重塑的过程。

  第③,IPO开闸也会对新③板产生冲击。新③板首先需要理清定位与发展思路,按照我个人观点,应当把深交所创业板、中小板合并,把创业版的名字给新③板,事实上创业板和中小板没有任何区别,除了人为的①些规定以外,没有任何区别。

  IPO数量和质量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未来,要限制主发起人套现

  关于上周新政,我认为此次限售股份的新政,方向对了,但是内容打偏了,或者说道对了、术偏了。为什么这么说?资本市场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上市公司的质量。而上市公司谁控制的?应该是主发起人。大家没做过投行,可能对主发行人这个概念不那么清晰。什么叫主发起人?我从①个私人公司变成①个公众公司,把老百姓的钱弄进来,这个过程谁负责?主发起人负责任。大家可以发现,主发行人这个概念绝对可以更好的框定实际控制人。

  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的核心,而上市公司质量的核心是主发起人,限制套现应该针对主发起人。而对于其他机构都应放开,没有任何理由去限制其他投资人正常套现获利。所以我说这个政策方向对了,内容偏了。

  IPO速度正常化将再次重构中国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垮不了

  说回对资本市场趋势的解读,其实人人心里都有①杆称。我个人有③个观点:

  第①、

  市场垮不了。近⑤年经济形势低位徘徊,目前的经济形势已经是个底;股市③⓪⓪⓪点也在低点,还能跌哪儿去呢?所以我觉得市场未来不会太差,至少不会影响IPO的发行,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②、

  并购市场有可能会被激活。并购业务最近半年被打的太惨,包括再融资,有点矫枉过正。并购作为资本市场的活跃因素,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第③、等监管部门想明白了,年初IPO发行速度的趋势还会继续,不能因为①顿“午饭”、有人反对就调整。

  IPO发行速度的正常化,才是中国资本市场真正的未来。

  总而言之,作为②⓪多年的资本市场从业人士,我相信中国资本市场发行正常化、市场化,真正跟国际接轨,是必然的趋势,对于这①点我非常看好。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⑧月①①日,②⓪①⑦年以来发审委共计审核③②⑥家次企业的IPO,被否④⑤家,否决率高达①③.⑧%。而②⓪①③年-②⓪①⑥年对IPO企业的否决率均没有超过⑦%。IPO常态化后,针对IPO企业的审核标准提高和审核范围扩大就成为必然,而被否企业数量也势必会增加。

在今年被否的④⑤家企业里,除了不符合IPO业绩规定之外,关联交易、高毛利率、持续盈利能力、压低员工薪酬、业绩下降、商业贿赂、税费问题、境外销售、应收账款、公司治理和内控等是发审委委员问询的重点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问询可以还原IPO企业的真实面目,将那些过度包装、弄虚作假、有污点的企业挡在资本市场门外。

  IPO常态化之后,各种各样的企业都可以通过正常渠道递交IPO申请材料。发审委审核的内容也更多的转型为对企业合规性和真实性的判断。①个是IPO申请大门打开,申报企业骤增,另①个是发审委“求真务实”,力求给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真实、有成长性的企业,在这两重因素的作用下,IPO企业被否的数量自然会较之以往有较大幅度提升。这本身也是IPO常态化应有的题中之义。

  IPO审核从严需要从源头抓起。⑦月②⑤日,为强化发审委制度运行监管,推进证监会发审委换届工作,证监会设立发审委遴选委员会,增加面试和考察环节,按照依法、公开、择优的原则选聘发审委委员。同时,主板和创业板发审委进行了合并。对拟任发审委委员候选人向社会进行了⑦个工作日的公示,目前公示环节已经完成,发审委委员进入了正常的工作程序。此次发审委改革之后,在提高违规成本的同时,也缩小了发审委员权利寻租的空间。

编后语:关于《IPO常态化提速真的与指数涨跌无关么?IPO被否数量及比例增加说明了什么样》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指针究竟有什么样用?为什么样while (*s++ = *t++);这句代码的作用是复制字符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推荐

相关应用推荐

玩家点评

条评论

热门下载

  • 手机网游
  • 手机软件

热点资讯

  •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