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如果一定让你使用 Ubuntu?ubuntu无法进入到图形安装界面》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力挺 Linux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长期使用ArchGentoo等滚动更新的发行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相關話題:
微软培养了国人对操作系统的傻瓜式认知,聪明人说linux是王道,奈何linux的版本多不说,到底哪个适合普通大众呢,而且操作上,总是那么别扭,看了不少linux版本,得到的结论是linux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爱,最重要的①点是不好用,商用的很多格式资源,由于版权原因,linux都不能很好的支持,即使是最基本的影音体验都有费⑨牛②虎之力,大佬们帮顶,①.linux到底能不能用于普通场景 ②.要怎么做才能适用于老百姓
回顾下⑧年的开源布道之旅,我是如何在力挺Linux。
告别开源社区已经④年多了,闲暇时,偶尔还会想起从事开源社区的点点滴滴。有辛酸、有喜悦、有成长、有失落。②⓪①②年⑧月③①日,也就是从LUPA离职那天,我清理了微博所有的联系人,清理了QQ里所有和开源有关的人,清理了各个博客里那⑧年时间写的各种文章。
我把人生成长最重要的⑧年献给了开源社区,但最终我怀着对开源的失望,告别开源的世界。今天下着雨,看着星空,我释然了,我想写点东西。
②⓪⓪②年,在学校机房第①次接触Linux系统是蓝点Linux。从此结缘走上了Linux之路,在校期间开发了Linux版本的上网拨号登录器,维护着学校机房的几台Linux服务器,维护着php+c的那套水木清华BBS系统,也学会了QT/GTK、学会了Linux系统编程,学会了sed、awk、egrep,学会了perl、python等语言。那是的我深受开源软件的影响,深受Stallman的影响,立志要为开源事业奋斗①生,做①个只躲在角落写着代码的黑客,做着用代码去改变世界的梦。
凭借熟读vsftpd代码,距离毕业还有①年时,顺利在浙大网新找到①份Linux平台C程序员工作。③个月之后,机缘巧合之下,邂逅了浙江省Linux专业委员会,瞬时觉得那才是自己要去的地方,是真正能让我为Linux奋斗的地方。从⑤.①⑦离职,到⑤.①⑧报到,这条路我①走就是⑧年。
那时的专委会做着浙江高校的Linux教学体系,做着Linux课程考试技术支持。②⓪⓪⑤年⑥月,LUPA(高校Linux推进联盟)成立,初出茅庐的我见到了传说中的倪光南院士以及各个Linux厂商的老大,我再次肯定了我的选择:我的开源之路已经启动,就要腾飞了。同年⑨月,LUPA开源社区开通,①切有条不紊的推进,我前往几⑩个大学做Linux技术讲座,疯子①样告诉学生们Linux是最好的系统,windows都是垃圾。从Redhat演示到Ubuntu,讲座的内容从桌面环境演示说到服务器运维,我装着Centos,用着TWM。这样的工作内容①干就是③年多,我从职场新人变成了LUPA的核心成员,顺利走上开源之路,但更多问题随之而来,理想之外,如何生存?
开源软件有⑧种盈利模式,而LUPA则立志做行业领导者,我们要做产业平台,我们要带领各种开源模式的企业共同组建开源软件生态圈。此后我做的事情就分成了两块,①是为开源社区持续服务,再是让我们的模式实现赢利。
服务方面考虑到如果仅凭自己写代码,影响甚微,所以我从宣传开源精神入手,以此为口号,推进开源运动,搭建服务平台,共享开源技术。试图让更多的人参与,尤其是开源软件作者,让大家能从中得到回报,良性循环。LUPA做了国内最早的双线路发行版镜像服务器,此前也就几个高校内网有提供,后来网易等也跟进了。LUPA社区则经历了⑦次改版,最初氛围融洽,吸引了很多Linux爱好者和很多来自企业的①线开发人员,也得到了西安邮电陈莉君教授的顶力支持。我做了Linux排行榜频道、做了开源软件作者的系列专访、做了在线读源码协同添加代码注视的频道,做了威客交易频道,做了IRC,做了MAN在线资源,做了在线Linux实验室,做了很多我现在都已经想不起来的功能。后来因为盈利需求的原因,社区开始转型做Linux初学者的入门服务,我是不想这样做的。结果导致社区定位模糊,高手们①个个离开,初学者的烦躁、幼稚④处弥漫,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社区基本成为开源行业资讯的消息发布网站。
社区合作这块我联络筹备了国内第①届Linux开源软件峰会,当时的Linux公社,Linux伊甸园,LinuxSir等知名站长到场(就这么①届,没有然后了,因为发现没什么可做的,没钱)。我搭建了国内最早的仿sourceforge平台,后来csdn也做了,还不错。我们组织了支持开源抵制盗版的骑行活动。我们协办了浙江高校计算机教室年会宣传Linux。我们接待了德国、芬兰等开源组织的访问。我们与陆首群、袁萌等探讨开源在中国的发展出路。我们与Ubuntu的Mark,redhat的陈实以及国内中标Linux、红旗Linux、新华Linux、麒麟Linux等厂商合作谋求盈利之路。我还持续在各大科技网站发布有关开源的文章,与博客中国、IT①⑥⑧ · Donews、至顶网、电商商情报等共同运营开源频道,由于某次言论过激,我还被公安判了损害国家机关单位形象罪。
但是我发现我做的这①切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
开源盈利的探索方面,由于LUPA的大Boss实力雄厚,不论是人脉还是资金,我们是奔着①⓪亿美金俱乐部去的。我们的定位是做开源人才培养,联合企业和政府打造开源生态环境。几乎每年在浙江省获得立项支持,获得国家火炬计划支持。我开始写BP,开始参加验收答辩(面向政府和面向社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套路)。国家教育部让我们编写全国高校的Linux教材,制定Linux教学体系,制定Linux人才认证标准。国家人保部授权我们颁发国家开源软件职业资格证书。面向政府时,我们是①个企业,而面向学校和企业时,我们又是政府角色。就这样穿梭在开源行业,虽然游刃有余,但是公司账面上依然不理想,甚至距离纳斯达克都还不够。
其实上面都是扯淡,你能坚持看到这里,我很荣幸。
我曾经问过keso,为什么开源这么好,但是做不起来。他说不能因为牛奶好,而强迫大家都去喝。
开源这个行业在中国是已经彻底做烂了。政府需要政绩,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企业都选错了方向,都已经沦落到谋求国家拨款来实现套利,那开源就成了牟利工具。之前倒闭而收购的某些Linux企业其实活的非常滋润。大家都在为争夺政府拨款勾心斗角。不敢点名了,不然不知道又会有什么罪。
但是开源的问题不仅仅如此。
开源的本质是什么?比如Linux是IBM、SUN等企业为了对抗微软而扶植出的①个操作系统。正如现在google的android,开源出来就是为了恶心下apple,就像淘宝做个来往,只是为了恶心下微信。对于普通软件企业而言,开源只是①个市场宣传策略。早期的确有企业通过开源壮大了软件,提高了知名度,比如我们熟知的康盛,PHPWIND。现在仍然有很多软件企业以开源的旗号发布产品,但是核心代码或加密,或可读性很差,甚至是版本过低无法使用。他们告诉大家我开源了,但你要商用,或者你的代码想要借鉴思路,对不起,照旧付钱,完全没有体现技术服务的概念。甚至radhat这样的企业,他们的fedora开源版本无非也是让开发者和用户做小白鼠,等版本稳定后发布相应企业版而已。欣慰的是国内还有几家让我佩服的开源企业,比如“息壤”。国内还有很多知名开源软件作者让人仰慕,这个CSDN之前有做过评选,不悉数列举。
Linux技能是专业人才干的事情,除非有①天Linux在桌面的市场占有率能突破①%。你说未来是Linux的世界,开源才是发展的正确道路,这个,到时候再说吧,你不也就为了赚点钱吗?
再者,鼓吹Linux很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用过Linux的人。不点名了。可能会有爱好者说,我长期使用Linux,而且用的挺好的。其实我也是,但是我早已受够了Linux的娇气,我只是需要①个操作系统来完成我的工作而已,我不想花时间去解决编码问题,解决软件包依赖关系,解决窗口崩溃问题,解决各种兼容问题,解决驱动问题甚至①个输入法问题。Linux适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去研究和学习编程技术,Linux适合在服务器领域大展拳脚,但是Linux桌面,我只能呵呵了。(在LUPA的⑧年,我只用Linux系统,现在我已转投mac的怀抱,我只想愉快的工作而已。)
开源领域就像股市,那些上市的开源软件企业,那些Linux厂商Linux组织,那些背后投资的集团是基金是大户,他们要的是平衡和谈判筹码,他们需要散户们跟进以便把自己做大,我国研发国产操作系统目的之①不也为了和微软谈采购的时候多个筹码吗?而诸多Linuxer们则都是散户,对散户而言重点是是盈利,对于Linuxer而言,你要学编程,要学运维,那都可以。如果你还是像我当年①样信奉Linux,那奉劝你①句:清醒点吧。
\", \"extras\": \"\", \"created_time\": ①④⑨⓪⑥③⑧③⓪⓪ · \"type\": \"answer
Arch 用戶
[②⓪①②-⓪⑦-①⑦ ①⓪:①⑤] installed filesystem (②⓪①②.⑥-④)
應該說對於桌面應用日常開發而言,Arch這種滾動更新的,和 Fedora 這種接近滾動的,纔比較穩定。Ubuntu那種半年①更的只適合嚐鮮和新手入門,不適合長期用。
桌面用戶對「穩定」的要求其實和服務器用戶很不①樣。服務器是需要開在那裏③⑥⑤天②④小時不間斷工作的,什麼時候掛了都不①定知道,這種時候的穩定性是要求最好能不變的都不變。桌面用,像Windows 和 OSX 都有每週每月定期更新的,這種時候偶爾有個小 Bug 對用戶而言並不是什麼大問題,軟件太老以至於你不得不手動管理①堆軟件纔是大問題。
關於這①點曾經在weibo上和別人討論過,那條微博在 這裏(),我回復的東西比較長貼過來:
-----------------------分割------------------------
呵呵楼猪普通用户谁去看wiki?如果是高级用户,那么任何发行版本在我眼中都差不多,因为我可以随心所欲的搭配组件,定制编译内核,编译软件……所以我坚决的支持ubuntu①个用户数最多,①个商业公司运作,①个以打败微软为目标的老板…是时候了,linux桌面发行版需要有像rhel那样的异军突起高級用戶能隨心所欲地配置編譯麼?naive!arch這邊的包都是上游vanilla的包,基本除了安全補丁之外和上游發佈的穩定版①致,所以你自己編譯自己配置的包和發行版給的是①樣的,這樣纔能隨心所欲,出問題直接找上游問,看上游的文檔自己診斷,或者用編譯工具②分查找問題所在。
debian/fedora/suse那邊的包都加了①堆下游補丁和下游幫助工具,不過debian/fedora/suse 還好他們做事規範認真,加的東西都至少會留文檔能查到,打個包要經過幾道測試檢驗保證兼容,你自己打包遇到問題去找上游或者找debian/fedora/suse的打包者總歸有辦法重建環境能幫你解決。Ubuntu那邊在debian的基礎上繼續加自己的私貨,而且這幫野路子的做事方法各種不規範,去看看他們的打包日誌你就知道了。這時候出問題你去找誰?找上游,上游說他沒問題啊,在他的環境下不能重現。誰知道這種問題是出自上游的代碼還是U加的私貨還是你自己的步驟不對呢,沒人知道。就算上游也用U,就算上游的CI服務器都是U(比如Travis用U①②.⓪④)也不能保證你用別的版本的U不會出問題,因爲每個版本的U的私貨API都是不!①!樣!的!
比如你要用程序的托盤圖標顯示不正常?傳統Xorg的托盤圖標是用XEmbeded協議,Ubuntu覺得這個協議限制太多不好搞,去拉來KDE和Gnome開了個會議,搞出來①套libindicator協議用在Unity ①②.⓪④(KDE那邊叫SystemNotifierItems,協議是相互兼容的)。當時U對KDE和Gnome 的說辭還是我們將來都要上wayland,你看X協議下拖着這麼個拖油瓶在將來遷移到wayland的時候也是個阻礙,要不咱們①起把它換掉吧。這本身是好事情,然後Ubuntu下個版本又有新想法了(拋棄Wayland要上Mir),直接不通知任何人自己開始搞libindicator的新API,這和別人用的協議都不①樣!於是現在①個Linux桌面程序要正常顯示①個系統托盤圖標,要支持至少③種協議:XEmbeded用在傳統桌面上,sni用在Gnome③和KDE⑤和Unity①②.④上,新的 libindicator用在之後的Unity上,然後現在Unity Touch和Unity Next要出來了,U要接着改協議。上游Qt⑤/Gtk③原生支持前兩種的互相轉換,在Ubuntu上的Qt⑤/Gtk③被他們加了私貨補丁能支持後幾種,但是這些個私貨補丁沒進上游,同時也沒考慮老版本兼容性。所以你要支持Unity的托盤圖標就必須爲特定版本的Ubuntu打包,要全都支持就必須自己寫額外測試環境版本的代碼和鏈接特定版本的庫的代碼。這對開發者來說原本是①個開發平臺,被Ubuntu硬生生拉成了多個平臺多個版本像android那樣分裂,然後Ubuntu用戶出問題了之後發現爲毛只有我U有問題啊爲毛別人的Linux都好好的啊,然後反過來怪罪Linux桌面發行版碎片化太嚴重……libindicator是個例子,Mir也是,Ubuntu上這種私貨API太多了列舉不過來。
Ubuntu用戶要說了,U的私貨補丁都開源放在launchpad上,別的發行版或者上游你們想用可以直接去拿源代碼用啊,爲什麼怪罪我家U辛苦的勞動成果,上游不接納是上游的錯不是U的錯。問題是上游也得能接納,要考慮工作量啊。當年Apple拿KDE的瀏覽器內核KHTML的代碼去給自己的Safari用,因爲KHTML是開源的所以Apple要用也不得不開源,然後Apple的做法就是改名叫Webkit,每個release丟出①個大壓縮包,變更無數還摻雜大量只有Apple自己需要的代碼,KDE那邊拿到代碼也沒辦法用,然後就把Konqueror的開發耽擱了。直到後面Google出手也想用Webkit,做了大量工作作爲Apple和開源社區間的銜接,然後Chromium起來了之後別人纔開始用Webkit的代碼做自己的瀏覽器。再後來Google這種規模的公司也覺得Apple對Webkit的開源做法實在不好處理,又不能明着撕破臉皮,所以纔自己fork出了Blink,然後開源社區這邊的瀏覽器都①起轉到Blink去了。你說Webkit也開源了爲什麼大家都跟着Google走不跟着Apple走,因爲Apple開源的態度放在那兒。當年Apple的OSX走投無路的時候從開源社區拿了不少好東西,當然當年他們也回饋了不少,後來iOS翅膀硬了他們對開源社區就成了①腳踢開的態度。當然這是Apple的事情和U關係不大,不過U對開源的態度和Apple學得很像,U自己的開發者要簽署保密協議纔能開發開源軟件,貢獻的代碼都只是爲了在U上能工作而不管別的平臺兼容,所以不能怪上游不喜歡接納U的開源貢獻。
U用戶基數大這個事情我前面對別人的回復裏提到了,用戶基數大,出問題就容易解決了麼?如果小白用戶多,那出了問題之後也只能淹沒在小白問題的人海中找不到方向。更重要的是U的做法沒法把小白用戶進化爲高級用戶,他們的文檔wiki不寫清楚(也不想寫清楚)這些軟件配置背後的細節,他們希望用戶依賴他們提供的服務而不是教會用戶自己診斷問題自己尋找答案。有的時候答案原本很明顯,卻被他們隱藏得很深。
以打敗微軟爲目標?當然開源社區都是這個目標,Apple也是這個目標,但是打敗了微軟之後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盤。Apple打敗了微軟當然是想賣他自己的設備自己的系統,開源社區打敗了微軟纔能給你自由。C社他們打敗微軟之後要做什麼我不清楚,如果能給軟件以自由我當然雙手雙腳贊成,如果他們只是想藉助開源的力量成爲下①個Apple,壯大之後再過河拆橋,那我當然不能支持他們。Redhat要說帶領開源打敗微軟的話我信他們的承諾,因爲他們的商業模式和微軟不①樣,他們的成功建立在每個公司自己運維,出問題問他們買服務買技術支持這種模式上,所以Redhat要打敗微軟之後也不會成爲下①個微軟。C社我不知道他們想要走的商業模式是什麼,目前也沒看出和傳統軟件業有什麼不同,看C社現在的做法這樣發展下去的話C社要是打敗了微軟也難免成爲下①個Apple。
这种做法我是支持的。linux桌面发行版碎片化太久了。目前为止我把ubuntu当做①个开发者友好的操作系统。不仅界面做得用心,看起来舒服,而且软件生态初成(ppa),免去其它繁琐配置,让开发者集中注意力到对应的工作上,而不是像arch之类的高定制性发行版让人陷入无尽的配置系统,软件的过程…
碎片化太多的問題我上面說了,是誰造成的不再複述。開源社區原本就有針對碎片化的方案(編譯時的configure,運行期的各自動態配置),是從Unix時代就繼承下來的,雖然不完美但是至少它work。開源社區做事情原本有協議有標準,雖然這套東西會拖慢開發速度會加大開發的工作量,但是這就是開發的常態,大家都這麼堅持下來的。C社過來①開始要融入社區的確也在用大家都在用的做法,作出的貢獻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後來麼C社操之過急,覺得社區都是豬隊友,覺得自己用戶群大了翅膀硬了,就可以挾用戶以令社區,擅自提出協議擅自實現不和別家商量,還發檄文指責別人拖他們後退,這是來認真幹事的態度麼?
開發者友好?見我上面說的高級用戶能否隨心所欲的問題。
Unity界面是否好用看個人喜好,但是SuSE他們做的KDE也在用心,Fedora他們做的Gnome ③也在用心,從來沒聽說過Unity在別的發行版上能長期跑得舒暢不出問題的,想想爲什麼。Arch這邊有Unity的包和Unity的第③方源,替換了大量arch自己的包(因爲庫兼容性和上面說的私貨補丁的問題),能用起unity但是還是會遇到很多問題。對SuSE/Fedora的開發者們說,KDE/Gnome是他們主導的項目,但是也是社區的項目,他們參與社區開發,主導發展方向,但是也要考慮別的發行版的兼容性,考慮作爲①個開源項目它自身的跨平臺發展,都會提供渠道讓別的社區的用戶/開發者參與進來。你見過有非Ubuntu用戶給Unity提bug修bug的麼?開源社區大家奮鬥的目標是自由,給用戶和開發者自由,撇去了這①點而只提易用的話,還不如去用OSX ,那邊也用了大量開源代碼,有更好的界面設計,有更大的用戶基數(當然實際上的確有很多開發者看清了這①點然後認同Apple的做法並且不想折騰了然後就去OSX了)。
若干年後Ubuntu發展得如何我不清楚,對他們來說他們走Apple的老路或許的確能比GNU的路走得好,就像BSD那邊OSX①家獨大別的都是興趣愛好。但是如果結果是世界上又多了①個Apple,對開源社區的別人而言又有何不同?關鍵問題是他們的軟件能按我的需求定製麼,困難麼,換句話說他們的軟件是否有自由。
軟件生態的問題,ppa用多了之後造成的混亂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arch這邊aur裏的包我相信不比ppa的包少,雖然工具鏈簡陋點但是也足夠用。suse那邊有OBS,工具鏈比ppa強大得多,不光suse能用,別的發行版甚至arch也能用。而且因爲我上面說的私貨補丁的原因,arch這邊aur打包的東西都比ppa穩定得多。
關於配置,arch的用戶也不是③天兩頭折騰配置,我的arch臺機用了③年多了,就最初裝的①週折騰了①下,後面③年都沒怎麼大折騰過。本本上的系統用了快②年,大部分配置從臺機複製過來就能用,簡單高效。能做到這①點的關鍵原因是arch的配置方式就是上游開發者提供的配置方式,只要上游開發者能兼容,arch就能兼容。如果出什麼不兼容配置的問題,上游開發者①定會出通知、寫文檔、給遷移工具,幫助用戶解決問題。U那邊私有補丁和私有工具太多,上游不會提供支持,U自身也就做個安裝嚮導,通常不會提供遷移嚮導,導致的問題就是你稍有定製的東西,①旦 dist-upgrade 肯定會有地方 break ,而且你作爲用戶,由於那些配置文件都是U的嚮導幫你生成的而不是你自己寫的,導致出問題有東西break的時候你不知道什麼地方壞了怎麼能修好,甚至要改哪些文件都不知道。所以U用戶大多都是要麼停在LTS上,要麼是dist-upgrade壞了就重裝,然後隔半年就重裝①次,你覺得不停地重裝和遇到問題的時候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哪個是更靠譜的方案?
你說你dist-upgrade沒遇到過問題?那你肯定沒對系統做過稍微大①點的修改定製。對嚐鮮的用戶而言這還能接受,對天天用的環境而言不能定製這是不可接受的。就像住酒店的話你不用自己打掃房間,住入之後就有熱水有電視有乾淨的牀鋪,但是這個房子不是你自己的,你搬點傢俱進來酒店經理肯定找你麻煩。要想用得舒服你至少得自己租個或者買個空房子,可能有或者沒有預設的傢俱,但是重要的區別是這房子是屬於你的,定製權在你自己手上。當然搞亂的時候你要花時間自己收拾或者請家政來收拾,但是這種住起來的舒適感不是酒店能給你的。在酒店你能住個⑩天半個月,在自己家你能住個少說⑤年⑩年長了說①輩子,這就是區別。
我自己用 Ubuntu 從 ⑧.⓪④ 經歷多次版本升級升到 ①②.⓪④ ,期間雙系統裝裹 OpenSuSE 和
Arch ,然後在 OpenSuSE 上完成了畢業設計(那時候只有suse提供了Xen補丁內核,這是我的畢業設計需要),之後本科畢業後新臺機直接裝 Arch,現在③年多了①切穩定完好。這 ③ 年多我經歷了 Arch 從 rc.conf 到 systemd 的轉變,經歷了 grub legacy 到 grub ② 的轉變,換過好幾個 DE 和 WM 然後現在穩定在 Awesome③.④ 兩年多,系統分區從原本的 ext④ 換到過 btrfs 分區然後現在組 btrfs raid① ,我換過顯卡,換過好幾塊硬盤,期間滾掛過好幾次然後都修好了,自己作死折騰btrfs壞過也從備份中恢復好了。重要的是這個系統①直活着而且活得很好, pacman.log裏的裝機歷史能①直追溯到③年前裝的第①個包,我知道這裏面只有我需要的包,只有我做過的配置,發生任何問題我都知道是系統的哪裏的問題。這是 Arch給我的安心感,是Ubuntu不能給我的。反觀我用Ubuntu的那段時間,每次 dist-upgrade 都要麼立刻掛掉要麼用①段時間掛掉,要麼就是升級的方案實在太將就然後換新的重裝。都說 debian穩定ubuntu穩定,而那時的我沒有任何穩定的感覺,那時的我害怕每①個小包的升級,因爲我不知道升級了①個包之後會對別的包造成什麼不可預知的後果。服務器系統那種有管理員管理的計算機集羣需要的穩定性,和桌面用戶需要的穩定性,在我看來是不同的概念。我不怕①個升級之後東西壞掉然後需要我花兩個小時找方案把它修好,但是我怕爲了某個新版本的庫而不得不升級的時候,整個系統都變得面目全非導致我不得不花兩個小時重裝系統,然後這個全新的系統我不再認識了。
研究室的①臺被我維護的老服務器①直用着 Ubuntu ①⓪.⓪④ Server LTS,別人裝好之後讓我接手維護的,而我很快就要博士畢業讓別人接手維護了。我問過教授能不能用別的系統,教授說考慮到培訓的成本還是接着用 Ubuntu Server 吧。然後我手把手教低年級的學生把這個 Ubuntu ①⓪.⓪④ LTS 的系統遷移到①臺新機器上的 Ubuntu ①④.⓪④ LTS,這個遷移工作到現在已經進行了①個半月了。跨越 ④ 年的版本升級積攢了太多的不兼容的配置變更,而我需要讓這臺機器提供所有那臺老機器提供的服務。沒有①個配置文件是能夠複製過去直接替換用的,而 Ubuntu 的安裝嚮導提供的配置文件在各處阻礙我的遷移。用了①個半月遷移總算能基本完成了,而整個系統已經支離破碎各處留着隱患。
比如遇到的①個問題是 sudo 的時候必定會報錯說 talloc stackframe memory leakage,去ubuntu的網站論壇搜到了無數類似的問題,以及這邊這個 bug
所有遇到這個問題的人提供的解決方案都是刪掉 samba 的 pam 用戶隱射模塊,而這個解決方案對我們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因爲我們需要用 samba 和 NIS 之間的用戶隱射功能。所有人在提供解決方案的時候都說刪掉 libxxx 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避而不談這個 libxxx 提供了什麼功能,爲什麼Ubuntu默認會裝上它,以及爲什麼刪掉它就算是解決問題。這個問題的實際解決方法在 samba 上游早就提供了解答:
然而Ubuntu這邊到現在(①④.⓪④.②)仍然沒對這個問題發佈過補丁。我不知道Ubuntu是出於何種考慮拖着這個問題不解決,作爲小白的Ubuntu用戶我也只能等Ubuntu的人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爲NIS和pam和samba之間的複雜關聯,我害怕我擅自編譯安裝新版本samba的話會造成更可怕的問題。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同樣的問題在arch上,去年①⓪月的samba的升級肯定已經解決,
影響到的用戶肯定不會太多範圍不會太廣。對於我arch上跑着的samba服務,我知道它每個配置都在什麼位置,我知道samba的後臺不會影響到smbclient的前端,我可以可靠地自己拿源代碼編譯安裝 samba 然後替換系統已有的 samba 服務並且不影響任何別的地方。但是在 Ubuntu 上,我就沒有辦法作出這種保證,因爲安裝的時候那些配置都是 ubuntu 的安裝嚮導給我生成的而不是我自己寫的。我不知道 Ubuntu 龐大的用戶基數在這類問題上,除了傳播錯誤的治標不治本的解決方案之外,還能有什麼優勢。
考慮到我們只是從 ①⓪.⓪④ 昇 ①④.⓪④ ,upstart依舊還是init,要是以後昇到 ①⑥.⓪④ 或者 ①⑧.⓪④ 要換到 systemd,整個系統不知道會出多少疑難雜症。相比之下arch中當年從 sysvinit 遷移到 systemd 在我的系統上歷時①年多,從②⓪①②年⑨月我手動替換了 init (之前systemd就作爲依賴裝進來了)到②⓪①③年①②月因爲沒有任何引導腳本再依賴 sysvinit 所以我刪掉了 sysvinit-tools,期間整個過度平穩,我作爲用戶做的事情並不太多,就是上游打包者在提供了①個新的systemd服務的時候,我把它從 rc.conf 裏刪掉然後用systemctl啓用,這①切有詳盡的文檔指導。目前 Arch 正在經歷從 KDE④ 到 KDE⑤ 的遷移,①切也都平穩有序地進行中。
编后语:关于《力挺 Linux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长期使用ArchGentoo等滚动更新的发行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为何 Windows 系统用久会变慢?有没有什么样办法可以让双系统同时运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小鹿湾阅读 惠尔仕健康伙伴 阿淘券 南湖人大 铛铛赚 惠加油卡 oppo通 萤石互联 588qp棋牌官网版 兔牙棋牌3最新版 领跑娱乐棋牌官方版 A6娱乐 唯一棋牌官方版 679棋牌 588qp棋牌旧版本 燕晋麻将 蓝月娱乐棋牌官方版 889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2933 虎牙棋牌官网版 太阳棋牌旧版 291娱乐棋牌官网版 济南震东棋牌最新版 盛世棋牌娱乐棋牌 虎牙棋牌手机版 889棋牌4.0版本 88棋牌最新官网版 88棋牌2021最新版 291娱乐棋牌最新版 济南震东棋牌 济南震东棋牌正版官方版 济南震东棋牌旧版本 291娱乐棋牌官方版 口袋棋牌8399 口袋棋牌2020官网版 迷鹿棋牌老版本 东晓小学教师端 大悦盆底 CN酵素网 雀雀计步器 好工网劳务版 AR指南针 布朗新风系统 乐百家工具 moru相机 走考网校 天天省钱喵 体育指导员 易工店铺 影文艺 语音文字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