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唐天子》: 甘露殿回忆往事

发表时间:2019-03-17 12:16:10 作者:谪仙逍遥子 来源:qidian.com 浏览: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万夜长歌》——少伊人》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重生之大唐天子》: 甘露殿回忆往事。

第一章 甘露殿回忆往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观,道观里有一名老道士,他头发花白,却依旧精神抖擞,正在给小弟子讲述这个历经万世而不倒的大唐帝国的故事。

“忆明皇开元年初,练兵而强国,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虽此时大唐历经数变,百废俱兴。然天子圣明,百官恪尽职守。内有姚崇、张让之贤臣,外有镇守边疆之勇士。

守先祖之基业,固大唐之位。百越臣服,天下无可挡兵戈之师。

昔吐蕃叛乱,天子御驾亲征,帅诸色蕃兵二万人,京兆府兵一万人,飞骑二万人,万骑五万一千人,其马四万匹。功业可比秦皇汉武。

于是明皇之心,自以为天下安定,垂首而天下治。于是乎,任奸佞李林甫为相,大唐渐衰。

继李林甫之后,杨国忠之流乱政,故天宝年间,民不聊生。盛世之余晖,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天宝十五年,四镇节度使安禄山聚兵反唐,浮尸千里,分裂山河。天子受奸臣蛊惑,弃天下之都长安而奔蜀中。

幸得先帝马嵬托梦,天子中途醒悟。诛奸臣,用贤才。天不亡国,圣人李耳以仙丹授之,大唐以区区一年之时而平定安史之乱……

自此,天下再度一统。史称“宣武中兴”

明皇于兴成25年驾鹤西去,天下之盛况,隐隐胜于开元。

驾崩之日,百凤哀鸣,天降血雨。

明皇之后,后世之君蒙故业,因遗策,无敢更改明皇之政令者。天下数百年未更朝换代。民生之乐业,百姓之仙国。

唐之天下近千载,长于周乎!”

数年后,有一个史学家将它整理成了一本书,叫做《大唐天子传》,为后人所称道。

但是唐宝应元年,甘露殿中,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倒在陈旧的龙床上面,他眸光暗淡。

看着墙上的贵妃画像,泪如雨下。口中不时的吐出几口鲜血,却丝毫未觉。嘴唇微微翻动,似在交代遗言。

“李辅国,张后,朕昔日待尔等不薄,如今尔等却步步相逼,是何道理?

亨儿,朕想你,听说你也病了。朕这一生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你素来耳根子软,又有些惧内。当初被推上皇位,身不由己。

如今外戚、內宦哪个不是披着羊皮的狼,而你又大权旁落,我李家天下恐怕复兴无望了,愿你可以平平安安的度过此生。朕便死而无憾了。”

这个将自己一生都献给大唐的老人,临终时还不忘大唐的安危。五十年的太平天子在这一刻终究到了尽头。

殿中很是萧瑟,那张好久没有坐过的龙椅上已经布满了灰尘。而两只体型肥大的老鼠正趴在龙椅的下面,啃食着那名贵的檀木,不时“吱吱”的叫几声,仔细看去,整个龙椅的里面已经被蛀虫和老鼠掏空了,只剩下一个空壳。

一个华而不实的空壳!

角落里蛛网密布,殿中铺着厚厚的一层灰,上面的脚印屈指可数。整个宫殿里,黑的有些吓人。只有桌上的那盏灯还在闪烁着米粒儿大小的光芒,正如同那个气息奄奄的大唐帝国。

老人努力用手去抓那幅画,试图挣扎着坐起来,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再次躺回床上,“咳咳咳……”

费力的咳嗽着,老人的意识渐渐模糊了,他隐隐约约的看到了那位日思夜想的杨贵妃,和那个放荡不羁的李白还有那个忠心耿耿的高力士。

老人的记忆如同一个快进的电影,背景在不停的更换。

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夜晚,月光如水,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和太平公主一起诛杀韦后,夺回了大唐江山。

当时曾有人建议,要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父王报告,是他胸有成竹地说:“我是为了拯救社稷,为君主、父亲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与社稷,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

怎可以报告,让相王担心呢!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计谋就失败了。”

于是,那个意气风发的他决定背着相王,立即行动。最终发生了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唐隆政变。年少的他,从心底看不起他那懦弱的父亲,却不料,自己的儿子竟更加不堪。这算不算报应?

他看到了先天元年,父皇禅位时,群臣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景象。

在诛杀太平公主之后,他第一次真正掌握这个多灾多难的大唐时的豪情壮志,那天他获得了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权。

直到那天,他才觉得自己像一个皇帝。

因为那一天早朝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比哪一天都响亮。

然而,大唐经过太多的内乱,退位让贤的父皇给他留下的是仅仅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天下,为此,他任用许多能臣贤将,罢免贪官污吏,轻徭薄赋,重视民生。

最终向世界展现了这个帝国的风采,甚至还和西方的霸主阿拉伯帝国战了一场,不过那次因为对方不宣而战,大唐仓促应战,所以败了,但是对方的损失却是大唐的数倍不止,虽败犹荣。

他仿佛看见了泰山封禅时的那个开元盛世。那时天下安定,四海升平,洋洋大朝,万邦俯首。那天的他,站在那泰山之巅,俯视天下,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那个盛世是秦皇汉武所不能及的,凭此他足以向李唐的列祖列宗交代,

他看见了安史之乱后,他仓皇出逃的落魄,那时的他众叛亲离,形同丧家之犬,马嵬之变后,江山美人皆为一场空,他的心中已经充满了丧失了军心、民心的无奈与悔恨。他曾经贵为天子,到了晚年,却保不住一个柔弱的女子。

可笑!

可悲!

可叹!

他仿佛看见了亨儿被拥立时他内心的复杂,他为了这个国,为了这个家,他放弃了皇位,可他又得到了什么呢?软弱的儿子终究难当大任,以至于皇室颜面扫地,李唐子孙一代不如一代。

他轻轻吹了几声紫玉笛,声调极其悲凉,却不抵他心中的万分之一,老人放下了手中的玉笛,慢慢的闭上了眼睛,他累了,需要好好的睡一觉。

与此同时灯中的那缕微光毫无征兆的灭了,而从这天开始,那个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从此便再无中兴的可能。

父子连心,兴庆宫中的肃宗从梦中惊醒,似有所感,想要去甘露殿去看看他的父皇,“来人,摆驾甘露殿!”他心里终究是孝顺的。

然而,殿外的宦官急忙入内,“陛下,夜已经晚了,还请歇息吧。李辅国大人吩咐了,没有他的命令,陛下哪也不许去。希望陛下还是老老实实的待在这寝宫之中,莫言让我等为难。”

“放肆,他是皇上,还是朕是皇上?你要造反吗?”肃宗很生气。

“奴才不敢,但李大人走之前说,这也是皇后娘娘的意思。”威胁之意不言而喻,谁不知道他对皇后言听计从。

“什么,朕怕是这天下最窝囊的皇帝了吧,即使是汉献帝也有在宫中行走的权力,罢了,你退下吧!……等等,今夜之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果被我发现,你在外面乱嚼舌根,朕定要诛你九族!”肃宗紧紧的攥着龙被的一角,他痛恨自己的软弱,以至于一个小小的太监也敢这样对他说话。

他们终究还是忘了谁才是这天下的主人。

“啫,奴才明白。”这名宦官的眼中露出几分不屑,微微施了一礼,匆匆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第二天黎明,有宫女进入卧房时,无意间发现唐玄宗李隆基已经双目紧闭,四肢僵硬而死。

消息很快便传到了肃宗那里,听到消息后,肃宗狠狠的吸了一口气,泪水从眼角无声的流过,病情恶化,心灰意冷。从此不再过问国事,李辅国、张后等人趁机大肆揽权。

纵观玄宗一生,功过竟不可论述。李隆基曾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终年78岁,葬于泰陵。

这是历史原本的走向,然而诸天万圣却在此开了个玩笑。玄宗驾崩前所用的紫玉笛乃是通天教主所铸,前身是三十六品造化紫竹。可以逆乾坤、转轮回。后被西方二圣所封印。

而玄宗以帝王之气吹奏此笛,以人间帝王的功德为基,又因泰山封禅,天降气运得到加持。最终解除了封印,玉笛携着明皇的魂魄在时空中穿梭,无意间竟改变了整个大唐王朝,当然这是后话。

谪仙逍遥子说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第二章 倒计时,马嵬之变前一天

这紫玉笛在时空中穿梭,期间李隆基也隐隐约约看到了许多历史的画面,可以说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

一天李隆基正在时空中穿梭时,紫玉笛金光一闪,李隆基顿时晕了过去。

“陛下,陛下,马嵬驿到了!”富丽堂皇的龙车上,一个太监恭恭敬敬的对着一个年过半百的皇帝提醒道。

“马嵬驿……马嵬驿?”李隆基悠悠转醒,听到这个熟悉的地名,不觉冷汗淋漓。

这个地名,李隆基十分熟悉。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四,唐朝马嵬之变,杨贵妃被迫自缢。

从此君王无帝权,李隆基这个五十载的天子也成为了天下的笑柄。那句“若陛下不杀爱妃,我六军将士将血染马嵬破!”他至今难忘。

想到这里,李隆基回头看去,那个满脸带着笑的太监,正是那个对他忠心耿耿的高力士。有人说唐朝的宦官干政是从高力士开始的,在李隆基看来这是笑话。

高力士一生从未有过干政的野心。当李隆基是天子时,高力士伴在左右一起度过了许许多多的刀光剑影,共同面对了无数阴谋诡计。

当李隆基是太上皇时,高力士怒斥李辅国,救了李隆基一命。

当李隆基驾崩后,被李辅国流放的高力士伤心欲绝,要为李隆基殉葬,最终伤心欲绝,呕血而死。

虽然对自己能够重生感到不可思议,但是李隆基却明白是那个玉笛的功劳。

只是如今最关键的问题不在那个紫玉笛上,他迫切的想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马嵬之变开始了没有?

于是李隆基急忙出声

问道:“力士,今天是几月几日?”

“启禀陛下,今天是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日。”高力士回答的很认真,并未有丝毫敷衍。

这话对玄宗来说却如同催命符一般。

“什么!”

一向遇事沉着冷静的李隆基从轿中一跃而起。险些撞到轿子顶。

“陛下,有什么吩咐?”听到声音的禁军主帅陈玄礼问道。

“无事,尔等先退下。”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明天就是马嵬之变那天了,那么今天如果再不采取点措施,他的人生便又会和前世一样。

想到这里,李隆基沉吟了片刻,然后下定了决心,下达了他重生之的第一个命令:

“传令!全军停车,高力士,速速传令:丞相杨国忠蛊惑君主,欺上瞒下,拉出去枭首示众,以儆效尤。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召集军队,等候天子训话。随行百官,一律到校场听宣!”

李隆基在心中自言自语道:你们当年不就是为了杀杨国忠吗?现在我下旨杀了他,你们应该就不会叛乱的吧!至于杨玉环,如果不是你,朕又何至于此,别怪朕心狠。

“啫。”高力士觉得今天的皇上有点不一样,但他不会去问,伴君如伴虎,皇上的命令他只需要去执行就好。

他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而且,他也想要除掉杨国忠,毕竟这厮仗着他妹妹被皇上所宠爱,从不把他这个内侍监放在眼里,多次公然讽刺他是阉人。

是可忍孰不可忍。

高力士先去了丞相杨国忠所在的轿子,里面的杨国忠正在饮茶取乐,丝毫没有把这次出逃当做是一种耻辱,毕竟蜀中是他的家乡,他的地盘,一旦到了蜀中,那么凭借他剑南节度使的数万部队,即使是这天子李隆基也无法逃出他的手心。

这是他的自信所在。

听到李隆基要杀他的命令后,杨国忠手一抖,茶杯从高空跌落,碎了一地。他实在不明白这天子为何会如此?莫非自己和吐蕃之间的协议被他知道了。

杨国忠狠下心来,假装镇定。“高公公,本相知道你素来与我不和,今天不会是假传圣旨吧,你要知道,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如果公公能够积极认错的话,本相可以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不然的话,到了蜀中,公公可要自求多福了。”

“陛下圣旨在此,信与不信由你,来人,将他推下去,斩了。”面对一个将死之人的威胁,高力士也不愿多说几句废话。挥了挥手,周围的禁军将士急忙拿出手中的武器,一刀劈了下去,像是害怕皇上反悔似的,连刑场都免了。

祸国殃民的一代奸相杨国忠便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不知向他这样的人会进入十八层地狱的那一层里。

看到杨国忠之死,禁军将士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可以说,随行的人,没有哪一个比禁军将士更希望杨国忠死。

禁军将士大多都是土生土长的长安人,得知逃往蜀中的命令是杨国忠提出来的后便早已不满。

但杨国忠却依旧我行我素,在撤往蜀中的过程中,鱼肉乡民,私自克扣军饷,众将士早有杀他之意,只是因为杨国忠位居高位,所以只能忍着。如今,听到天子命令,自然欲除之而后快。

看到事情进展如此顺利,高力士便让另一个太监袁思艺到禁军主帅龙虎大将军陈玄礼处传旨,自己便拿着杨国忠的首级回去复命了。

高力士明白,一旦杨国忠死了,他和杨氏一门便是不死不休的仇敌,再无可以和谈的可能。这是一场速度与时间的赛跑,这是一场机遇和危险的抉择,一旦那个女人去见了陛下,使得陛下反悔,自己便要给杨国忠陪葬了,所以他得到杨国忠头颅后,使出浑身解数便一路小跑。

然而,那个人比高力士跑的还要快。

当高力士回到龙轿前的时候,刚好见到一个体态丰腴的美女在李隆基的肩上痛哭,哭的那是一个梨花带雨。看到这里,高力士的心就凉了半截。

然而李隆基面露冷色,心里更是生气。要不是知道她和安禄山之间的那些苟且之事,无论是谁都会露出几分恻隐之心。

然而,现在,李隆基越看她,越觉得讨厌。想到她曾经和那个胡儿之间有过苟且之事,自己却如同一个傻子一样。心中的怒火再也压制不住了。

“杨玉环,你闹够了没有?那命令是朕下的,朕有没有受到高力士的蛊惑,你自己清楚。

曾经朕以为你是朕的全部,真也是你的全部,但是你辜负了朕的深情。

你给朕退下,至于你哥哥,要不是他欺上瞒下,朕何至于此,将他五马分尸,尚不足以解朕心头之恨。

而你,你和安禄山之间那些事,你真以为朕不知道吗?”说罢,李隆基拂袖而去。他实在不想和那个女人说话,看到她便觉得恶心。

而气喘吁吁的高力士急忙跟上。

“力士,朕视你如同心腹,为什么李林甫,杨国忠之流败坏朝纲,你却不提醒朕。贵妃和那安贼行苟且之事,你也没有向朕汇报。不知你有何解释?”

高力士听到这句话,两腿不停的颤抖。心里却是在腹诽,我告诉你,你听的进去?若是旁人,高力士自然又得和他争吵不休,但这是皇上的话,他高力士只能把这苦咽到肚子里了。

而李隆基也并非是真的要怪罪高力士,只是想要找个台阶罢了,因此一句话揭过。高力士暗暗松了一口气。

杨玉环没有因为李隆基的离去而起身,刚刚她从陛下的眼睛中看到了一丝稍纵即逝的杀意。这目光,让她感到害怕,心里更是一阵莫名的心虚。

原来他什么都知道,他只是不说罢了,自己把他当做一个傻子,却不知道他也把自己当做一个傻子。

此刻,她后悔了,但是一切都晚了。

人是一种奇怪的事物,只有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然而世界上并没有后悔药。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君臣两人来到了校场,只见下面军旗飘飘,文武分立左右。文官无精打采,武将脸上愤懑不平的一览无余。

一向作为皇帝影子的高力士高呼一声,“皇上到!”原本正在吵架的群臣急忙跪倒在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李隆基发现,这句万岁万岁万万岁早已经底气不足了,但是他并不在意。毕竟这一切都是他所造成的。

李隆基面无表情的从高力士的手中取过杨国忠的头颅,“众位大臣,朕因为受杨国忠的蛊惑,西逃至蜀地。

幸得昨夜先帝托梦,如今罪魁祸首已经伏法。朕决定设灵武为陪都,全军前往灵武,朕将在灵武指挥大局,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只要我李唐尚有一个能战之人,这天下便不会拱手让人。

此外改年号为宣武,意为宣扬武力。不知诸位大臣觉得如何?”

“臣等并无异议,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次,武将们很是激动,他们宁愿马革裹尸也不愿苟且偷生。如果军队不战而逃,这是对他们最大的羞辱,既然不战,那要武将何用,要大军何用?

听到这句话,李隆基微微一笑,历史终究还是因为他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他的话却还没有停止“高适听封,汝在长安时曾经劝朕守城,忠心可嘉。封你为户部尚书,望汝可以精忠报国。”

“诺。”年轻的高适原本早就心灰意冷了,如今看到天子今天的所作所为,心里再次燃起了希望之火,而听到自己被封为六部尚书后,更是心潮澎拜。

作为年轻人,哪个没有兼济天下的豪情。从这天开始,一向闻名于文坛的大唐才子正式步入了大唐高层。

数年后,大唐少了一名风流才子,却多了一位治世能臣。

而李隆基之所以在这时候想起高适,并不是没有原因。

公元755年,唐玄宗宠信的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妄图篡位。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攻破长安门户潼关。

当得知安禄山叛乱后,杨国忠向李隆基提出要逃往蜀中,杨国忠这个逃跑方案提出来,群臣是什么反应呢?

当时的大部分官员都唯唯诺诺,什么也说不出来,三公九卿没有一个表示反对的。

可是,就在这时候,有个低级官员说话了。他说:“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天子应御驾亲征。臣请即日招募城中敢死之士及朝官各率家僮子弟出军防遏。”

说话的是谁呢?监察御史,同时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大敌当前,高适以一介书生,慨然提出全体动员,誓死守城,真是给天下读书人增色!

他当时虽然官职较低,但是却给李隆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命郭子仪为平乱大将军,朔方节度使,灵武郡太守,在朕未到灵武期间,负责平乱事宜,不设监军。”李隆基在时空中穿梭时,可是清楚的看到郭子仪将军的风采。有人说他是中唐的支柱,其实一点儿也不为过。

唐朝的大部分叛乱(包括安史之乱)都是他平定的,然而他一生却是忠君报国,淡泊名利,即使每次打完胜仗便被架空,也毫无怨言。

“废杨贵妃为庶人,赐三尺白绫。诛杨国忠九族,以示天威。”

“诸位可以自行散去了,望朕与尔等同心协力,再次铸就一个大唐盛世。”说完,李隆基留给群臣一个苍老的背影。回到了轿子里,静静的看着轿外,一言不发。

虽然他知道了贵妃不忠于他,但是她是被自己强行从儿子那里抢来的,自己并不恨她。

再说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如今便要阴阳相隔了,无论如何,总有几分不舍。

编后语:关于《《重生之大唐天子》: 甘露殿回忆往事》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仙剑留情》免费试读_江南白玉京》,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推荐

相关应用推荐

玩家点评

条评论
NOYES网友
NOYES网友 重庆市 发表于:2019-03-17 12:45:36
《重生之大唐天子》:《重生之大唐天子》:煮一杯淡淡咖啡,希望能给友友解除疲劳,祝友友端午快乐!吃个大大粽子└( o )┘,期望友友回访哦 ,欢迎友友的大架哦o(∩_∩)o...
小7
小7 四川省成都市 发表于:2019-03-17 12:42:55
馨兰又来啦!雯雯加油哦!
TOY
TOY 四川省乐山市 发表于:2019-03-17 12:36:53
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让清晨凉爽的风捎去我真心的祝福和问候!
Karvent
Karvent 陕西省 发表于:2019-03-17 12:32:33
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
莫青
莫青 中国 发表于:2019-03-17 12:27:31
詩憶 送给作者 188红袖币荷包
二茨芫大叔
二茨芫大叔 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 发表于:2019-03-17 12:21:49
我愿为亲的幸福买单,呵呵,加油,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

热门下载

  • 手机网游
  • 手机软件

热点资讯

  •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