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奈何》免费试读_秋高春晓

发表时间:2019-02-02 07:48:43 作者:秋高春晓 来源:qidian.com 浏览: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宇宙勇者传说》免费试读_风间三冬》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生活奈何》免费试读_秋高春晓。

第一章 父母爱情,婆媳分家

(那是1989年的盛夏,一个男婴出生了,他叫高天一,母亲是姜敏,父亲是高春,那是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他的生活充满跌宕,但却很平凡,平凡的就如你们、我们、他们的生活一样,虽然平凡但却没有相同的故事。虽然不相同,但高天一和他家的故事又犹如发生在每位读者自己身上的故事。一切是那么的不同却又那么的相似。这部小说是描写的是80后的故事,确切地说89年是80后的尾巴也可勉强算是90初的故事,献给那些出生在80、90年代的读者,以及喜欢了解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东北农村孩子成长的故事的读者朋友们!)

中国的最东最北端是黑龙省,省会哈尔滨市下属的两个县,巴彦县和呼兰县。姜敏居住在呼兰县,在家里面是大女儿,下面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共5个兄弟姐妹。在那个大锅饭的年代,父亲姜文笙是生产队里的会计,时不时会偷偷带一些食堂里的粮食回来,加上家里人的饭量不是很大,所以也没有被饿到过,吃的还算很好。母亲蒋风琴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但很会操持家里。总之姜家一家在那个年代里过的还算殷实富足。高春居住在巴彦县,在家里排行老四,其实高家还有点复杂,高春母亲是二婚,一婚是与姓刘的人生了一个大女儿和老二老三两个男孩。高家很贫穷,高春的父亲一直没有结婚,就这样,高春的母亲带着之前生的刘姓三个孩子嫁了过来,生了第一个孩子就是高春,后来又生了弟弟老五高军和妹妹老六高英。高家一直很贫穷,虽然那个年代没什么富人,但最起码的贫富差距还是有的,比如吃饭能否吃饱。

高家一直很穷,赶上那年天灾粮食没收成,又得拿粮食还俄罗斯的债务,那个特殊的年代,高家的大姐刘德凤还吃过树皮磨成的粉,麸皮一类的还算是正经粮食呢。不过高春出生的时候已经过了那个饥荒的年代,温饱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但高家依然很穷。尤其经过了二哥刘德林三哥刘德华结婚后,家里就更穷了。转眼老四高春马上就要到了结婚的年纪,但是由于家里太穷一直就这么拖着,这也成了高家母亲的一块心病。

高家和姜家有个远方亲戚,一看姜敏和高春年龄想当,有意撮合新人,就提起了说媒的事情。姜敏是家中老大,第一个孩子姜母蒋风琴也没啥经验,冬天总怕孩子冻着,裹个厚厚的棉被总是放在火炕的炕头儿上。炕头儿就是火炕最热的地方,姜敏小时候受了热,导致身高不高,一米五四的身高是兄弟姐妹里几个最矮的。高春虽然没有东北人普遍的人高马大,但一米七的身高在姜敏面前也是可以称得上高大,而且高春长相帅气,高敏虽然个头矮但长的秀气,二人见面后对彼此满意,一切看似如此顺利,貌似亲事将成,可狂风暴雨还在后面,姜母蒋风琴决定去男方家里去看看,看看家庭条件,毕竟说媒的远方亲戚不可信,于是双方双方商定几日后男方家里见。

60年代的交通也就只有马车了,姜母蒋风琴、姜父姜文笙加上姜敏,还有几个村里年纪大的亲戚坐在马车上晃荡晃荡,三十几里的路对于马车来说还是很远,外加上路也不好,都是土路,凹凸不平的,挑一个没雨的日子赶紧走,万一下雨满是泥泞就真的惨了。

路上走了大半天,终于到了目的地的村子。村子很有特点,遍地都是榆树,高家很好找,在村西头的第四家,房子是一间茅草屋。那个年代都是土墙草顶,没什么特别的。但高家房子真的是太小了,走进院子里,鸡鸭也没几只。房子就是东北农村的老格局,进屋先进厨房,带着一口大铁锅的锅台映入眼帘,之后进入卧室,一口大火炕,除了两只木头柜子也没什么家具了。高母王氏热情招待,高母瞎了一只眼睛,具体怎么瞎的也没人知晓。王氏嘴很甜,寒暄一通开始做饭。到了吃饭时摆上一盆鸡肉,由于里面放的土豆太多,整整一只鸡在那个大盆里面显得也没几块鸡肉,烙了几张油饼作为主食。姜母蒋风琴从一进院子里就心里咯噔一下,一直有一口闷气憋在胸前。心里不免得埋怨那个远房亲戚,什么样的家庭都给介绍,我女儿就那么不值钱吗。一顿饭下来姜母也没有说几句话,只有礼貌性的迎合几句,饭也没吃几口,吃饭过后姜母催着回家,高家想留下来坐会儿,奈何不了姜母态度坚决。

姜家人走后,高家老五老六很快上桌吃饭,那个鸡肉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放那么多土豆也是由于人口太多,每个人分不到几块鸡肉。老五老六直喊着好吃,喊着高母王氏过来吃。王氏当然不舍得吃留给孩子们,但更大的原因是高母惦记着老四的婚事,想到姜母的冷漠心理万分不是滋味。

姜家坐在马车上回家,姜母憋了一肚子的话终于可以吐露。“这老高家太困难了,一大家子人就那么一张炕,睡都睡不下,以后嫁过去怎么过日子,这桩婚事就散了吧。”高春已经在姜敏心中留下了位置,回到:“家里穷不怕,只要肯干日子会好的。”姜母说:“那也不行,我就是不同意。”母女俩在马车上争执,最后沉默不语。

姜母一家人回到家里,家里气氛一直不好,姜敏坚持自己的婚姻,姜母却因为高家家境清寒而反对。

这样僵持半月,那个说媒的远方亲戚过来问消息,尽力撮合婚姻。姜母不管怎样终究扭不过女儿,姜母最后和姜敏说:“这门婚事母亲是反对的,但你选择母亲也只能祝福你,但你不要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姜敏回应:“遇见一个自己中意的不容易,家里穷就穷呗,只要肯干,日子就能过好。”

很快,高家来上门提亲,高家母亲王氏也是个八面玲珑的人,寒暄一阵。姜母说:“以后成了家,要好好善待我女儿。”高母应到:“那是一定,取回的儿媳妇是回去疼的。”姜母说:“结婚后,娶媳妇的债务不准分给两个孩子,我不希望我女儿刚一结婚就拉饥荒。”高母回道:“那是肯定,我们家老二老三都没给饥荒,老四也不会有,亲家母你就放心吧。”

老二老三给没给饥荒谁知道呢,反正也问不出来。其实姜母心理清楚得很,怎么可能没给,家里穷成那样子,结婚肯定要借钱的,借完钱结完婚,就把债务分给小两口呗。就是给谁结婚就谁去还呗,要不指望两个农村老人,下面还有那么多没结婚的孩子,哪里还的完。但姜母还是要说一句给自己的女儿争取有利的位置。

日子很快,结婚的日子到了,姜敏和姜母道别。那个年代女方父母是不可以随婚车过去的。说是婚车,还不是几两天马车,天还没亮,姜敏就眼含泪水出发了。姜母在家里除了哭泣还是哭泣,一是舍不得女儿,但更担心女儿嫁过去受苦。一千多块钱的彩礼钱就嫁过去了,姜敏现在回忆还在开玩笑说,当时自己还没现在的一头老母猪值钱。

婚礼很快就结束了,婚房就是高家的那一栋小房子,格局就是现在所谓的一室一厨,一室给了高家的高母高父还有老五老六住,老四高春和姜敏的婚房自然是没有了。高家也是有办法的,由于农村的老房子格局是厨房很大,就把厨房里隔了一件小房子,搭了一铺小火炕,进门就是炕没有其他空间了,还好勉强住下高春和姜敏小两口,日子就这么开始了。可是后面老六高英是女孩还好说,但老五高军是男孩,还是要结婚继续准备婚房。自然老四高春小两口是免不了被迫分家,被赶出去了。

说是高家分家,其实不是第一次了。想想就那么一个小房子,怎么住得下那么多人。高家老大刘德凤是女儿,嫁出去就行了。那老二刘德林老三刘德华呢,自然是结婚后都经历过分家了,所以老四高春也必须经历这一步周而复始的高家恶性循环,因为下边还有老五高军,说是死循环,其实也是高家的一种无奈。

高母先和姜敏提出分家的事,具体的对话内容自不必说,想必就是本节第一段内容叙述的那样,但高母是一个八面玲珑的老太太,同样的话到了她的嘴里说的自然是让人不得不接受了。而且姜敏也是个通情达理的女人,不会逼着一位老太太怎么样的。姜敏答应了。

分家了,高春和姜敏从高家领了半袋粮食,一小瓶油,两个铁盆,两个半圆形的木质大铁锅锅盖但是没有锅。分的东西少的可怜姜敏也不会介意,但姜敏却从高母那里领来了3000元的债务。就算姜敏再通情达理,自然是没人愿意要3000元的饥荒了。姜敏去和高母王氏理论,姜敏和高母吵了起来,说道:“当时结婚前你答应过我的娘家妈的,不会给我们饥荒,你这给了不说,一给还给了3000这么多。”高母自知没理,只好做可怜状,“哎呀我的老天爷啊,让我这个老太太怎么办,家里情况就这样,以后老五结婚还要钱,远了不说,就拿近了看,一大家子人还要吃饭呢,你是要逼死我这个婆婆嘛!”虽然高母说的可怜,但姜敏也自知自家小两口日子也不好过自然不会松口答应,婆媳二人争执不下,还闹来了一群村子里看热闹的人,七嘴八舌的。

高春也在场,一边是亲妈,一边是刚过门的媳妇,各有各的理,不知道支持谁了。眼看着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高春也嫌丢人,况且他自己最了解家里的情况了,虽然是老四,但毕竟也是家里的三哥,而且前边两个哥哥也是婚后领了饥荒的,同时他也心疼自己的母亲。于是说道:别吵了,饥荒我认了,领了。说着就拉开姜敏。姜敏心理自然是委屈的,但当时自己也是一个刚结婚的人,毕竟年轻,面对婆家一家外加上丈夫又不支持自己的主张,自然是气势弱了下来。想着把娘家人叫来和婆家大吵一顿,又让外人看笑话,那个年代人看面子看得重,都怕丢人,不像现在的人活的自我。想着丈夫都揽下了饥荒,自己除了抹几下眼角委屈的眼泪也别无他法。

秋高春晓说

暂定每周五或周六更新一章,作者是首次写作,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二章 儿子夭折,投奔娘家

上火归上火,但没地方住也不是能争一时之气就能搬走的,毕竟没地方般。又过了一个月,高家东边邻居孙家儿子搬去了黑龙江省的七台河市,说是去那里做买卖。

就这样老孙家空出了一间房子,老孙太太感觉屋子里就剩了老两口孤单,心肠又好,见了姜敏高春小两口的困境,就打了声招呼,答应两人去她家的西屋里住。中国历来都有房东之说,东边为大,自家的房子也自然住在东房,所以让姜敏和高春住在西房。

时间飞快,已经是过去半年有余,姜敏的肚子越来越大,眼看就要到了预产期。姜母蒋风琴害怕女儿吃不好,亲自过来照顾女儿。过来后发现高母王氏果然指望不上,心里不免不满,同时也为自己能及时过来的决定感到欣慰。在姜母的照顾下,姜敏身体和腹中胎儿一直不错。

虽说姜敏身子没什么异样,但那个时候也没啥产检之说,村里没医院,去乡里也需花钱,没那条件,更没有那个意识,怀个孕到待产都是靠老天爷的保佑。这不,一下子到了生育这一天,找了个当地的接生婆,邻居还有高家的大女儿及大儿子媳妇和二儿子媳妇也过来了。生孩子过程很痛苦,生了好久,姜母很是着急但不能进去看。那个年代迷信,说是娘家妈不能看女儿生孩子,否则孩子会遭报应之类的,现在想想这个说法也真是好笑。孩子生了几个小时了,胎儿一般头先出来,可这个孩子先出来的是屁股,这就是所谓的难产。接生婆也是人精,没有大声喧哗怕让娘家妈姜母知道,就私底下找高母王氏说孩子难产,赶紧送医院吧。王氏拒绝了,说没有钱。又生了一个小时,姜敏晕过去了,高家大儿媳金英胆子小,看姜敏晕过去了自己也晕倒了,金英有癫痫的轻微症状,晕过去后开始口吐白沫。一屋子里人乱了,接生婆见事情不好就生拉硬拽把胎儿拽出来了,是个男孩,出来后呼吸了半个小时的光景就夭折了。高家老爷子高立久抱着胎儿掉下几滴眼泪。高母王氏见状对高父喊了一句:“哭啥哭,别拔眼泪蒿子(东北话)。”高父高立久没说话出去了。

其实高立久哭了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自己的第一个孙子,而高母王氏不一样,他和第一任丈夫刘金子生的两个儿子刘德林刘德华已经为她生了四个孙子了,两个人的感觉毕竟不一样。

姜母事后才知道孩子难产,又了解到送医院高母拒绝,从此姜母与高母结下了梁子。这个孩子虽是姜母的外孙子,但毕竟也是第一个孙子,大女儿姜敏也差点丢了性命,心疼女儿自然是恨高母王氏了。姜敏醒来先喊了一句孩子,高家大女儿刘德凤把孩子抱过来,揽在怀里是一具硬邦邦的尸体,姜敏哭了,没有嚎啕,只是伤心,因为她已经没有了大哭的力气。姜母看见女儿满是心疼,但也不知怎么安慰,陪女儿几天便回姜家去了。

虽然巴彦县也属于黑龙江,但毕竟没有石油,所以工业学大庆的大庆是学不了了。

村支书也不想让自己的村子默默无闻,那时候不是还有一句农业学大寨吗,人家把山坡弄成梯田不是有了很好的收成,成为了全国人的模范之地。于是,村支书决定召开一次动员大会。

第二天一大早,村里的大喇叭响了:乡亲们,乡亲们,现在要求今天早上8:00每家每户至少派一名代表来村生产大队开会,我们要开一次农业学大寨的活动,不来的要扣工分,请大家相互转告,相互转告。”大喇叭像央视解说宋世雄一样,或者你就叫复读机吧,重复了好几遍回归安静。

高春去开会了,回来后和姜敏说:“农业学大寨,说是大寨那边的梯田产量很好,要把我们村子里北四节地(紧挨着村子北面的一片地叫北一节地,北一节地和北二节地隔一条路,以此类推就是北三节地、北四节)搞成梯田,每家至少出一人,多出人算工分。”姜敏回道她也去修梯田,可以多赚工分。

就这样,一村子人带着铁锹、镐、铲子去了北四节地,那个地是一片大平原,不止那个地,高家那个村子在巴彦县里的平原地带,所以村子周围都是平原,这种地在现代那也是产粮食的宝地,大平原还是稀缺的很。可那个时候村子里人文化低,像魔怔一样拿起农具,把一块平原活生生修成了梯田,靠着原始的工具完成了巨大的工程。姜敏也在修梯田的队伍里,累了小憩之时不免想起了自己那个夭折的孩子,其实在姜敏心理,与其说是来干活为了赚工分,不如说是不想让自己闲下来,一闲下来就想起那个孩子,自己很是闹心。

梯田修完没多久,生产队制度就解散了,姜敏不想待在这个伤心地,想换个地方。

生产队解散后,进入了自己家过自己家日子的节奏,人们没有了集体组织生产,没有工分,高家的村子也进入了土地承包制的改革中,姜敏和高春也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但那个时间段也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热潮中,村里的几个胆子大的人出去打工,但大部分人仍旧保守,他们感觉已经有了自己的土地,不想再去外面那个陌生的世界奔波。姜敏和高春这几天商量着是否让高春出去打工,可是偏偏很巧,老孙太太跑过来说儿子在外面做买卖没赚到钱,可能下个月会回来。

听到这个作息,不仅仅是打击了姜敏和高春出去打工的热情,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个晴天霹雳,因为孙家的儿子下个月如果回来,姜敏小夫妻就得搬家,这个也是老孙太太的真正用意,让姜敏高春赶紧准备搬走。

这真是个坏消息,姜敏又开始犯难,私下里连续在村子里找了好几天的房子借住都没有。那个年代不论房子多大家家也就那么一间,人口又多,基本不会有空余的房子。再说了,就算有也没人愿意让两个外人住在自己家里。

姜敏很要强,她不会主动求助娘家的,可偏赶巧,姜家老五也就是姜敏的三弟弟姜凯来看姐姐,姜母蒋风琴腌制了很多咸鸭蛋,让姜凯拿过来些给姜敏,顺便看看姜敏的近况,姜凯来了后,姜敏故意隐瞒不说,说自己过得很好,姜凯看了家里的情况自然是不信的了。姐弟两人正在聊天之际,老孙太太过来了,说是儿子下个月回来,让姜敏准备搬家。这下是瞒不住了,姜凯住了一晚后便回家去了。临走前姜敏特意嘱咐姜凯,不要和娘家爹妈说,怕他们担心。可是姜凯怎么会不说呢。

姜凯回家后,与姜家人说了姐姐姜敏的情况,姜母蒋风琴很是着急。一家人开始坐在一起讨论怎么帮助姐姐姜敏。

就在讨论没有结果的时候,姜父姜文笙道:“咱家前院的邻居要搬到县城去,准备卖房子呢,我去问问卖没卖出去。”姜母催姜父:“快去看看。”姜父穿鞋下炕,开门而去。

姜父离去后,姜母和姜家的几个孩子抱怨道:“这门亲事当初我就不同意,看看吧,现在可好,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不一会儿,姜父回来,姜母急问:“房子卖了没?”姜父答:“没有卖呢,我们把房子买下来,让姜敏小两口搬过来。”姜母马上去柜子里翻钱,然后和姜父一起去了前院邻居家。

不管姜母怎么抱怨,但终究是心疼女儿,到了花钱的地儿也不含糊,。其实姜家也不是什么大户,没有多有钱,但毕竟姜父姜文笙是以前生产队里的会计,生产队解散后又去当了小学教师,总归还是比一般穷苦人家要强的,攒下了些钱。

姜敏正在犯难之际,见窗外来了马车,车上下来两个人径直走进院子,仔细一看是大弟弟姜圆和二弟姜立,刚一进屋,二弟姜立道:“大姐,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姜敏此时还不知情况,问道:“搬什么,回哪里?”姐弟三人又详聊一翻,姜敏了解了情况,霎时间眼泪流出,扑在了大弟弟姜圆的怀里,那个外表坚强的姜敏终于释放了压抑已久的脆弱。

姜敏收拾家当,说是收拾家当,其实啥都没有,一口铁锅,半袋粮食,一桶油和几床棉被及换洗的衣服,再也没别的了。哦,还有那两个半圆形的木质锅盖,就是从婆婆高母王氏那里分家分来的,不过姜敏没有带,直接扔在了老孙家,她再也不想看见它们。临走前高母王氏及高家人还有些邻居过来送别,姜敏和大家道别,但没高母王氏说一句话。高春不愿意投奔娘家,但也别无他法,只有和姜敏及娘家人坐上马车离去。

编后语:关于《《生活奈何》免费试读_秋高春晓》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血羁者》——安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推荐

相关应用推荐

玩家点评

条评论
花花
花花 山东省青岛市 发表于:2019-02-02 08:13:39
《生活奈何》免费试读_秋高春晓《生活奈何》免费试读_秋高春晓风高月黑~暖悄悄滴来了~蹑手蹑脚~呃~放不了一杯咖啡~又悄悄滴离去~暖来支持了!~微夜~
何峰
何峰 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2019-02-02 08:08:31
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
ζั͡ޓއއއ矢吢朩偶
ζั͡ޓއއއ矢吢朩偶 北京市 发表于:2019-02-02 08:04:43
hanxiangyezi 送给作者 188红袖币荷包
青雉
青雉 新疆乌鲁木齐市 发表于:2019-02-02 08:01:01
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
Mr. Cheung
Mr. Cheung 北京市 发表于:2019-02-02 07:54:04
都收了哟~呵呵。。突然感觉我好坏,嗯,就不要小微夜跳舞了

热门下载

  • 手机网游
  • 手机软件

热点资讯

  •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