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40.*.* 来自贵州省贵阳市的网友 发表于:2019-04-02
算是第二次写评,近日闲来无事,在红袖风尚阁随便转转,便机缘巧合的看到了这篇文章。\r\n 说起风尚阁来,可谓红袖万千作品里绝对算得上是上乘作品的集聚地,经典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能够进入这里的作品那可各个都是精品中的上品。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这里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不容错过的。\r\n 《大青衣》能够进入风尚阁必定是有她的不同凡响之处。首先《大青衣》这个题目就带有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这是一个大题材,既要有浓重的历史传承也要有深入浅出、亦俗亦雅的笔墨沉淀。刚开始我就为作者的这种勇气捏了一把汗,其实很多人都是绕开这种题材走的。这种题材说老实话不好写,写的过于奢华就会流于形式,过于媚俗就失去了文章的风骨。如何的拿捏绝对是个学问。\r\n 我一口气读完了作者已经上传的全部章节。本来是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情绪在内,看看作者到底怎样把这场戏唱好。可是读着读着竟然把我的初衷给忘记掉了。一部好的作品绝对不是一些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慢慢的让你融化进到小说的氛围里,让你和小说有机的融合成一体,最终沉醉于‘狡黠’的作者精心布局的意境里,让你分不清是小说升华了生活还是生活成就了小说。\r\n 我读完了开场以后终于懂得了,作者为何选择这么宏大而深厚的题材。那不只是文字的跳动,而是作者内心狂野的一种躁动,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深厚的情感在燃烧。这里有一种感情极度需要宣泄,就像春天里的芽笋不得不发,一切皆是那样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我看到了一种人性解剖的深邃内敛,一种自我透视的大气磅礴。\r\n 故事的背景设定堪称是花费大量的心血。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切入的角度也是汗牛充栋,但是怎样去勾勒也是对作者的一个考量,在浩繁如海的素材中,加以取舍更见功底。其实很多作者其实败笔就在于宏观的布局,这样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但是作者却做到了大象无形,形溶于神,神自洒脱的一种境界,不得不折服。\r\n 看小说,我们先要了解其背景。说起京剧大家都知道,那可是我们的国粹。但是所谓树有根,水有源,对于京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倒是很难用一句话来讲的清楚。 四大徽班,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北京剧坛的四个著名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的合称。徽班,是以安徽籍(特别是安庆地区)艺人为主,兼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等腔的戏曲班社。开始多活动于皖、赣、江、浙诸省,尤其在扬州地区,更以“安庆色艺最优”(《扬州画舫录》)。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当时正是地方戏曲勃兴、花雅争胜的时期,一些新兴的地方剧种,如高腔(时称京腔)、秦腔等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又合京、秦二腔,特别是吸收秦腔在剧目、声腔、表演各方面的精华,以充实自己。同时适应北京观众多方面的需要和发挥各班演员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为:“三庆的轴子(指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指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的把子(指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的孩子(指以童伶出色)”。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据《梦华琐簿》)。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宣统二年(1910),“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只有知道了以上历史演变,大家对《大青衣》的背景就有了一个更为形象的认识和注解,\r\n 背景说完了然后就是人物的塑造和设定。在人物的塑造和设定上作者可谓是颇投入了一番心血。蹩脚的作者一般都是拘泥于主角的外相描写,却无法让主角成为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有脾气有型格的单体。书中的主角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都是以不同的形态生存,我们过分的拘泥于外相,就等于自缚手脚,欲张而不达。白白可惜了心血,诚然可叹。但是作者在这点上却拿捏得很好,烘托上张弛有度,恰到好处,细心地读者可以悉心体会。\r\n 曹雪芹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者能够写出这样大气的文章说明平时就有深厚的素材沉淀和积累。并且对于相关的文化内蕴是相当精通,否则真的是无法驾驭这么大一个作品。所以行文中总是能够体会到信手拈来,行云流水的感觉。所以什么叫做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就是。\r\n 至于文章的笔锋、笔色,就不用多啰嗦了。能够进入风尚阁,我想这是最起码的。也许是我自己的浅拙,没有看到错别字和语句语病。这也是在网络文学盛行的当下,也是越来越少见的一种现象,就不多加累述了。\r\n 想了解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灿烂,想体会古代中国艺人的执着于精魂,不妨看看《大青衣》。她是一种对文化的敬畏,对人性的剖析,对那段已经是历史的蹉跎的一种回眸。值得一看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