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10.*.* 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网友 发表于:2018-08-21
骠国为什么要向唐朝献乐呢?《新唐书·骠国传》说“贞元中,王雍羌闻南诏归唐,有内附心。异牟寻遣使杨加明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请献夷中乐曲,且令骠国进乐人。”要理解这段史料,必须考察当时唐、吐蕃、南诏、骠国四者的关系。南诏在皮逻阁时期与唐王朝建立了羁縻关系。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归义。皮逻阁死后,子阁罗凤立。在阁罗凤时期,南诏却唐断绝了关系,并多次交战。关于两者关系发生如此大逆转的原因和经过,《通鉴记事本末》卷35记载:“故事,南诏常与妻子俱偈都督,过云南,云南太守张虔陀皆私之。又多所征求,南诏王阁罗凤不应,虔陀遣人詈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是岁,发兵反,攻陷云南,杀虔陀,取夷州三十二。”事件发生后,时任剑南节度使的鲜于仲通领三路大军讨伐阁罗凤,却大败于泸南。作为胜方的阁罗凤做出反常举动,“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并声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11](P3236)但“性偏急”的鲜于仲通拒绝之,并再次发兵进攻。阁罗凤抵抗,再败唐军,“遂北臣于吐蕃”。吐蕃封阁罗凤为赞普钟(钟在吐蕃是兄弟的意思),“号曰东帝,给以金印”。之后,吐蕃与南诏两者多次联合进攻剑南,均大败唐军。从此,南诏与唐彻底断绝维持了十几年的友好关系。南诏势力迅速扩张至萨尔温江上游以西和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寻传地区(今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地区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骠国与南诏接壤,自然不免被南诏渗透。南诏“以兵疆地接常羁制之”,“肃宗至德元年,南诏乘乱陷越巂会同军,据清溪关,寻传、骠国皆降之”。骠国逐渐沦为南诏的附庸。而作为奉命献乐的骠国,长期受制于南诏,自然不会心悦诚服,必然有改善自己政治处境的要求。但凭骠国自身的实力还不能与南诏抗衡,因此要摆脱南诏的控制,必须借助于第三国的力量。在当时,比南诏更强大的政权只有唐王朝,只有唐王朝才能充当南诏与骠国间的仲裁者。而在地理上,骠与唐之间隔着南诏,使得骠国缺乏与唐朝直接交流的机会。此次南诏要骠国向唐献乐,即提供了骠国与唐直接交流的机会。可以说,骠国向唐朝献乐不仅仅是听命于南诏而做出的举动,从中也含有借助唐朝势力去影响南诏,以使自己摆脱南诏控制的政治意图。